第17章 开皇之治,杨坚,隋炀帝
闻言,忠心的官员纷纷向陈叔宝进言:“陛下应当早做打算,防止隋军渡过长江。”
陈叔宝,也就是陈后主,不知所措,讷讷道:“这该如何是好?我本以为长江天堑,结果天幕说杨坚如此厉害,我们是不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闻言,众人都泄气了,时也命也,连皇帝都未战先怯,恐怕陈朝的国祚要终结于此了。
【隋文帝不喜欢北朝混乱的官职,将其恢复汉魏制度。当然这不是指三公九卿制,而是经过汉魏实践发展出的五省六部制,其中内侍省、内史省、秘书省责任重合,后来被合并。】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官制的又一次改革,后世一直沿用。首先三省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又增加了对政令的审核。六部使得官员的职责更加明确,避免相互推诿职责以及越职擅权。】
嬴政细细思索,确实更加清楚明了,只是需要的高级官员也增加了。
【其次就是始创科举制,废除九品官人法。虽然考试选官制度一直都有,但是科举制的产生依旧有其开创性。】
【此时的科举只是一种途径,当时还是以荫官为主,很多人都不把举人出身当回事,没到后世那种进士翰林就出身清贵、不是进士就会被鄙视的程度。】
刘彻讶然:“没有进士出身就会被排挤那若朕就想用这样的人呢?未免有些死板了。”
【其三就是恢复汉文化,搜集典籍藏书。北朝因为鲜卑人的长期统治,汉人与鲜卑人民族融合,鲜卑人汉化,汉人鲜卑化,很多汉人官员都有鲜卑姓氏,杨坚命令他们改回汉姓。这表面上只是民族文化问题,实际上促进了国家统一、南北融合。】
【其四就是开皇律,常年的战乱使得社会道德崩坏,北朝皇室又出了许多残暴皇帝,杨坚废除他们发明的酷刑,恢复成基础的五刑。所有死刑都需要“三奏”,经由大理寺审核才能执行,故而后世称他有汉文之仁。此外《开皇律》也是《唐律疏议》的基础。】
朱元璋:“(隋文帝)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杨坚命令宇文恺建造大兴城,因为原来的长安城经历多年战乱,已经损毁破败,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严重,由于这里人口压力大,环境被破坏,已经不适宜居住了】
【于是杨坚下令在旁边建一个新的都城,就是大兴城,唐朝时改名长安。大兴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整齐划一,界限分明。不知道大家学习唐朝坊市制的时候,对于那张整齐的四四方方的地图有没有印象。】
【大兴城整齐划一,轴线对称,因为工期只有九个月,且皇宫必须要建在中轴线上,所以太极宫不幸被建在了地势最低洼的地方,一挖就能挖出地下水,宫殿潮湿闷热,还会长出青苔。于是隋文帝后来又修了仁寿宫。太极宫会引发唐太宗的哮喘,而他提议修个暖阁还被魏征给否决了。】
【当然有关杨坚的争议也有不少,隋朝二世而亡,他也跟着被骂,他性格是有一些极端的因素在的,杨坚初登大宝,整顿吏治,制定律法,然而到了后期杨坚越来越苛刻,多疑好猜,经常破坏自己制定的律法。】
【比如越来越严苛的刑法,“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此外他的功臣虞庆则、史万岁被他无故杀害。杨坚还喜欢廷杖,“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好家伙,大明官员见了都得说:不用特意去骗廷杖了。】
朱元璋目光锐利:“骗廷杖?这些人是把朕当做成全你们忠直名声的工具吗?”
【总体来说,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统一南北,完善制度,其中一些制度还被唐朝所继承。秦汉与隋唐的命运总是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统一后又二世而亡,又都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强盛的王朝。】
嬴政一愣,本以为胡亥的事已经很离谱了,没想到还会再次发生。
【秦隋对汉唐的贡献主要是制度上的,其次就是为他们提供了反面教材。李世民登基后经常以隋炀帝为戒,提到隋炀帝的次数很多,有人可能觉得李世民是在故意黑隋炀帝,其实李世民是真的对隋亡有阴影了,整个唐初都弥漫在这种危机感中。】
【但是说唐借隋运三百年还是有点夸张了,有人以马周和唐太宗的对话举例,说隋朝的粮食吃到贞观年间都吃不完,唐朝一直在吃隋朝的粮食。】
【且不说当时的粮食技术能不能保存粮食六十多年,应该早就不能吃了。而且粮仓再大也不可能给唐朝用那么久。马周是在以史为鉴,批评隋朝的吝啬,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却舍不得给百姓吃。】
【隋朝的强盛也离不开前代的积累,经过东西魏、北齐、北周的治理,北方的人口增长了两三倍,在此基础上,隋文帝改革吏治、清查户口,进行制度改革,释放了隋朝的生产力,使得隋朝一下成为最强盛的国家。】
【隋文帝的一大标签就是节俭,他和妻子独孤伽罗生活朴素,对于喜奢华的太子杨勇很不满。但是他们一家人基因里好像都有一种极端,杨坚节俭到了极致就变成了吝啬,他甚至不满宫人的正常消耗,削减宫人开支,有时候皇帝太抠门也不是好事。】
李世民点头:“文帝不仅自己节俭,要求身边人也节俭,甚至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杨坚设立了义仓,让百姓有余粮时存入其中,等发生灾害了拿出来应急。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百姓饥困,明明粮仓是满的,杨坚却禁止动用粮仓里的粮食赈灾。】
刘彻不解:“这粮食存在里面又不会变多,只会腐坏,不如拿出来做别的事情。”
【当然我也不是想一味指责杨坚,他是一位优秀的帝王。但是我想说,隋朝的强盛背后,是对于百姓的苛刻,王夫之说:“财散则民聚,财据民散。”说明藏富于民的重要性。想要看懂隋朝,既要看隋朝的官府,也要看隋朝的百姓。】
【货币需要流通,更何况是粮食。隋文帝在位期间的徭役不少,却剩那么多粮食,让人细思恐极。比如建大兴城、修运河,还有高熲给他建了豪华的仁寿宫。】
【杨坚一开始不高兴,独孤皇后倒是挺喜欢,杨素说皇帝就应该住这样的宫殿,夫妻两个就开开心心去住了。杨坚与独孤伽罗笃信佛教,二人天天在宫里办法事,其中靡费也不少。】
【隋朝的粮仓能有这么多粮食,盛世背后的隐情也令人心惊,国富民穷,过分敛财。难怪伟人在读《隋书·高祖本纪》的时候批注道“蕴藏大乱”,隋朝的基础已经很脆了。】
杨坚沉默了,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以身作则朴素节俭,原来后世竟是这么看他的吗?
独孤伽罗握住了杨坚的手:“大隋的危难就在旦夕之间,那罗延,天幕说的我们必须重视。”
【或许也是因为隋朝的强盛与富有,才迷晕了隋炀帝杨广的眼睛,让他对于大隋的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杨坚还算节俭,却尽收天下之财。而杨广肆意挥霍,人力物力消耗一空。这父子俩连在一起也是灾难,一个攒钱一个祸祸。】
杜牧:“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他写《阿房宫赋》就是为了借古讽今,这几句话也可以用在隋朝。
杨坚夫妻吃了一惊:“居然是阿摐(杨广小名)?怎么会是阿摐?”夫妻俩一直不喜太子生活奢侈,宠妾灭妻,但是没想到继位的却是朴素纯孝的晋王,晋王怎么会是炀帝呢?
【杨广的性格就更极端了,跟他的评价一样极端,大家一般认为他就是太能折腾了,才把隋朝折腾没了,也有人认为他是失败的千古一帝,不愧是网庙十哲之一啊,讨论度就是多。】
贞观朝的君臣们表情裂开了:“隋炀帝?千古一帝?”他们都是经历过隋末乱世的,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隋炀帝的杀伤力。
朱元璋表情古怪:“后世人如此重视百姓,难道他们真的会认可隋炀帝吗?”
朱标想了想说:“可能是觉得他开凿运河有功?唐末的皮日休不是说过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朱棣浑不在乎地说:“只是疏通运河而已,就搞出了那么多事。许多皇帝都开凿过运河,也没弄成他那样。而且我觉得这个“若无”阴阳怪气的,文人最擅长明褒暗贬了。”
【在以前的人眼中,隋炀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昏君形象,滥用民力,残害忠臣,不听劝谏,贪婪好色。但是他又不够典型,当人们发现了隋炀帝的另一面后,就会觉得颠覆认知,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两极分化的评价。】
【杨广的第一大性格特质就是表演型人格,比如文帝夫妇不喜奢靡,他就把府上的美貌姬妾藏起来,只让年老的奴婢侍奉。为了展示他不喜声色,他将断弦落灰的琴摆在显眼的位置上。杨广的车马侍从衣着朴素,他对待大臣谦卑有礼,得到朝中交口称赞。】
【与之相比,杨勇简直就是在文帝夫妇的雷点上蹦迪。文帝夫妇希望身边人节俭,而杨勇好奢侈,喜欢声色。独孤皇后不喜欢宠妾灭妻,与杨坚“誓无异生子”,结果杨勇宠爱云昭训,有了庶长子,冷落正妃元氏,元氏忧郁而死,独孤皇后怀疑杨勇和云昭训害死了元氏。】
【杨勇的政治嗅觉很差,毕竟文帝夫妇的不满都摆在明面上了。可能有人想,如果杨勇登基,隋朝会怎么样?应该不会二世而亡了吧?只不过杨勇连做太子这一关都过不了,当了皇帝之后很难说。反观杨广那边,和手下张衡一直筹谋该如何拉拢官员、废太子。】
【有人会觉得,文帝夫妇有些偏激了,杨勇又无大过,只是奢侈好色了一些,对于皇子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怎么就到了动摇国本的地步了呢?】
【废太子不是小事,杨勇本来不会那么容易倒台的。杨广的存在将杨勇的缺点放大了,又拉拢了不少支持自己的官员,这才导致杨勇被废。】
刘彻不解:“杨勇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吗?还是他自信自己不会被废?”
【还有一件事,就是杨坚的死因。据说杨坚重病之时,杨广想要强迫他的妃子宣华夫人,于是宣华夫人向杨坚告状说:“太子无礼!”杨坚大怒,让手下把废太子杨勇找来,想复立杨勇。结果手下知道了,将其告诉杨广。之后杨广派士兵把守宫门,派张衡进去侍奉,之后杨坚就驾崩了。】
杨坚大怒:“孽畜!难道他真敢弑父不成!”
【杨坚的死因成了一个谜团,有说是被毒死的,还有人说他“血溅屏风“。】
【杨广的另一个标签就是“江都情节”,或者说是“南方情节”,由于隋炀帝早年间镇守南方,所以他特别喜爱南方的地理文化,登基后也经常往江都跑,最后又死在江都,“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隋炀帝这首诗道尽了他对江都的感情。】
【隋炀帝还亲近南人,他的皇后萧氏就出身南梁皇室,祖上是那位有名的昭明太子萧统。他后宫中受宠的妃子都是江南人,他还让人进贡江淮民间美女。还有在官员的任用上,隋炀帝也更亲近南方官员。】
【作为一个皇帝,杨广如此狂热喜爱一个地方,这不是什么好事。他的执着甚至有一点病态了。晚唐罗隐在《炀帝陵》诗中的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表示杨广连平陈之功都不要了,只想要江南几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