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东汉外戚,汉桓帝,杨坚
【吸取了西汉外戚权势过大、甚至威胁到皇权的经验,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实际上削减了大司马的权力。】
【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是汉武帝为卫青设立的,体现了汉武帝对卫青的重用与信任。然而这个职位权力过大,超过了宰相,西汉后期多为外戚担任这个职位,越过宰相统领内外朝。】
【刘秀把太尉的权力砍掉许多,又设置尚书台以免丞相一家独大,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避免权臣再次出现。】
【光武、明帝时期,外戚被严格控制,担任职位受限,还要约束家族子弟。所以东汉初年的外戚普遍小心谨慎,重视名节,弘扬经学,遵纪守法。即使有不遵法度的,也会被严厉处决。】
汉武帝冷哼:“朕重用仲卿,是因为他进退有度、能力过人,最能为朕分忧。后世子孙无能,真是什么人都能当大司马了。”
汲黯在心里酝酿草稿,打算天幕结束后就立刻劝谏刘彻。刘彻大权在握,自然对臣子多宠信也不担心。但是只要开了这个先例,后世皇帝难免就会控制不住。
【刘秀认为,西汉的皇帝在选择后妃时只看重美色,无论是平民女、二嫁女还是歌姬舞女都能成为皇后,这就导致西汉的宫廷经常出现混乱。于是刘秀设立了一套采选后妃的规则,也被后世所借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刘秀增加了对后妃才德的要求,删去了乱七八糟的位份,只保留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为皇后增加谥号,因此皇后也要接受后世的评价,阴丽华的谥号就是光烈皇后。为了警告外戚,要为自己死后名声多加考虑,他将吕太后移出高庙,封薄太后为高皇后。】
刘邦被酒呛了一口,咳咳咳,没想到自己不怎么熟悉的薄姬,死后却成了自己的皇后。
吕雉似笑非笑地看了刘邦一眼:“怎么?你也想让我退位让贤,提前把薄姬立为皇后?”
吕雉很淡定,想要执掌神器是要付出代价的。自己独揽大权,只是死后被移出高庙而已,这不算什么。当然这也不影响她阴阳怪气几句。
【对后妃的才德有要求,其实也是限制了家室。这就导致很多后妃出身大族,像阴氏、马氏、邓氏、梁氏、窦氏,都是有名的外戚家族。君明则臣贤,东汉早期皇帝洞察百官,外戚们自然小心谨慎、明经好学。然而光武、明、章三代皇帝之后,就进入了东汉幼儿园的循环。】
刘秀担忧不已:“东汉幼儿园?难道大汉出了很多幼主吗?“
作为一个帝王,没有人比刘秀更清楚这对皇权的破坏性,天幕说是循环,恐怕幼主长大后没来得及亲政就去世了,之后又来一个幼主,如此往复,大汉哪还有实权的帝王!
【皇帝年幼,难免需要太后掌权,外戚也跟着发展壮大。东汉有十二位皇帝,就有六位太后临朝听政。不过素质高也有好处,比如和熹皇后邓绥,她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的孙女,在汉和帝去世后,她以“女君”之身临朝称制,被评价为“兴灭国,继绝世。”】
【邓太后临朝称制的时期,正是东汉灾害气候的高发期,洪水、蝗灾、地震连年不绝。在信奉“天人感应”的汉朝,这些天灾给邓太后造成了很大压力。然而邓绥能够顶着压力赈济灾民、救灾救急,于此同时,还能澄清吏治、发展经济、鼓励教育,选求“道术”,天文、历法、医学在邓绥执政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连年天灾使得南匈奴、鲜卑与乌桓蠢蠢欲动,想要趁火打劫。邓绥派兵征服他们,于是南匈奴、鲜卑、乌桓尽数归附汉朝,为边境稳定打下基础。】
【邓太后释放妃嫔宫女,解放生产力。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这些成就均出现在邓绥执政时期。】
【面对不稳定的皇位继承,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邓绥临危受命,稳定国家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欣欣向荣,其政治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苏辙评价曰:“和熹盛东汉。”】
刘秀感慨道:“真乃社稷之主。”又转头对邓禹道:“你要好好培养你的孙女,不要使她的才能荒废。”
邓禹恭敬称是。邓绥未来的所作所为,已经是个成熟君主的形象了。毕竟这种事情有些敏感,但既然刘秀表示赞赏,自己自然会好好教导孙女。
邓绥并没有因天幕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天幕的意思是,天灾还会持续吗?她执政以来,夙兴夜寐,期待天灾能够早日结束,看来这只是奢望,未来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气候变化与地理因素会对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专家认为东汉末年进入了小冰河期,所以天灾才那么频繁。】
【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早在邓太后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当时邓绥控制住了局面,没有酿成全社会的动荡】
【到了东汉末年,蝗灾、旱灾频发,伤寒疫病流行,许多名士都死于伤寒,这种令人绝望的死气影响到了建安文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曹操的苍凉,曹丕的感伤。】
【而医圣张仲景却在此时期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从此伤寒论成为中医的重要理论,甚至影响到了现代医学。】
三国时期,曹操一愣:“这张仲景居然被称为医圣,不知他医术该有多高明?“
正在采药的张仲景听到了天幕的话,一直以来,因为风寒而死的例子他见了太多了。张仲景没有气馁,毕竟他早就认清了事实。不过自己的医书看来最后完成了,希望自己能加把劲,早日完成,能让百姓少受些伤寒之苦。
邓绥一愣,原来现在的气候本就是这样吗?而不是因为女主临朝阴盛阳衰?看到后面东汉末年的场景,邓绥不由得心里一紧,责任感再次涌上心头。
关于气候对政治的影响,刘彻很感兴趣,此前他的认知就是天人感应,天子做错事上天会降下天灾表示惩罚。
而天幕话里的意思是:气候与人无关,但是气候真的会对人产生影响。想来也是,一个持续天灾的国家,想必灭亡也是早晚的事。
【然而东汉还是没能摆脱小皇帝的循环,皇帝年幼,全靠皇太后辅政,导致外戚势大。皇帝长成后,没有权力,只能依靠宦官对付外戚,除掉外戚后又会导致宦官干政。皇帝早逝,新的小皇帝又会被新的外戚把持朝政。在这样的循环中,皇权一落千丈。】
【东汉外戚的彻底失控开始于梁冀,他妹妹是顺帝的皇后,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称制,梁冀趁机独揽大权,他先后拥立过三个皇帝,分别是冲帝、质帝、桓帝。】
【梁冀一开始拥立的是汉冲帝,只有两岁的冲帝尚在襁褓之中,很快就去世了。之后梁冀又拥立了汉质帝,质帝年少聪颖,对骄横的梁冀很不满,称呼其为“跋扈将军”,之后就被梁冀毒死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被臣子毒死,可见是真的要完了。】
【质帝死后,太尉李固等人想拥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大将军梁冀与刘蒜不和,于是他强行拥立蠡吾侯刘志为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桓帝,而李固则是被下狱,死在狱中。】
【梁冀拥立汉桓帝登基后,愈发跋扈自傲,汉桓帝给他的食邑加到三万户。而梁冀横行霸道,出入宫廷。任何政事都要过问梁冀的意见,宫廷禁卫都是梁冀安排的,皇帝的日常生活梁冀一清二楚。】
李世民早知道结果,淡淡地说:“泥人尚有三分土性,更何况桓帝也不是省油的灯。”连宫门守卫都是梁冀的人,相当于皇帝脑袋提在人家的手里。当初自己发动玄武门事变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控制玄武门守将,而李渊却还在海池上钓鱼,浑然不觉。
【延熹二年,梁冀的妹妹、桓帝的皇后梁女莹去世,而桓帝却宠爱贵人邓猛女。梁冀嫉妒邓猛女受宠,派刺客刺杀邓猛女的母亲。好在被邻居察觉,邓猛女的母亲入宫告发梁冀,桓帝大怒,决定除掉梁冀。】
【桓帝在上厕所的时候偷偷问宦官唐衡:有谁和梁冀不和?唐衡表示还有四个中常侍。桓帝把他们五个叫到一起,歃血为盟,定下除掉梁冀的大计。之后桓帝将各个尚书叫进宫来,让官吏亲自带兵把守宫门,调集军队,梁氏一族尽数族灭。】
【外戚宦官是个循环,五位中常侍诛杀梁冀有功,都被封侯,人称“五侯”。他们任人唯亲,清除异己,俨然就是新的梁冀。于是桓帝再次将他们罢黜诛杀。但之后桓帝又提拔任用了新的宦官,还为此掀起党锢之祸。】
【刘志好享乐,三十六岁就无子驾崩了。之后汉灵帝刘宏被拥立为皇帝,刘宏亲近宦官、贪图享乐,天天在皇宫中驾车游玩。此外还卖官鬻爵,虽然此前也有买卖官职的,但是刘宏什么官职都能卖,而且明码标价,连关内侯的爵位也能卖。
【任用十常侍,掀起了第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也爆发在这一时期,最后灵帝不断的作死下,也在三十四岁时驾崩了。】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就是《三国演义》的开头了,何进、董卓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皇帝落到了曹操手里。汉朝外戚的故事就结束了。】
【为什么刘备会“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因为桓帝和灵帝是东汉最后有实权的皇帝了,而他们却选择亲近宦官,贪图享乐,任由国家越坠越深、积重难返。】
刘备恨铁不成钢,大好山河却沦落至此!他与诸葛亮对视了一眼,二人目光坚定。
【外戚势力在汉朝比较典型,因为汉朝在选官制度上的局限,导致他们在无人可用时,只能“任人唯亲”。考验的就是皇帝的眼光和运气,这就像抽卡一样,手气好能抽到卫霍大礼包,手气不好那就是梁冀何进之流。】
【而到了隋唐时期,外戚就不是单纯的外戚了。由于“世家清贵”的观念形成,大家都争相为自家儿子聘娶“高门贵女”。比如最强老丈人独孤信,三个女儿做了三个朝代的皇后。大女儿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是李渊的生母,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的皇后。】
北周时期,独孤信感觉到周围看过来的目光,心里暗暗发苦,三个女儿做了三个朝代的皇后,听起来很厉害,但背后的政权更迭令人心惊。
杨坚咬牙切齿:“李渊!”之前天幕提到李唐的时候,他就隐约有猜测,没想到李渊居然真的反隋了,那么大隋的国祚还能有几年?
【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外戚就是隋文帝杨坚了,杨坚出身弘农杨氏,继承了父亲的随国公爵位。周武帝宇文邕为太子宇文赟聘娶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太子继位后,杨丽华也被封为皇后。然而除了杨丽华,还有其他四位得宠的姬妾也被封为皇后。】
【宇文赟贪图享乐,觉得当皇帝耽误他了,于是将皇位传给了长子宇文阐,自己则继续与妃嫔吃喝玩乐,后来病逝了。小皇帝不得不仰仗这位名义上的外公,此时杨坚已经假黄钺、开府仪同三司了,篡位n件套已经在路上了。】
宇文邕:“那罗延(杨坚小名)!”
【为了避免自己篡位受到北周宗室的阻拦,杨坚以谋反的罪名先后清理了北周的几个有实力的藩王。之后杨坚则被封为随王,静帝宣布要禅让给杨坚,走完三请三让的流程后,杨坚才正式登基,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杨坚建立隋朝后,四处征讨,废西梁,灭陈国,收岭南,统一全国。至此,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原大地,终于再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