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情趣漂移
上初中的三年,可以说是我青少年时期活的最潇洒、最自由、最绚丽的人生阶段。
这期间绥远划归内蒙、归绥改为呼和浩特成为内蒙首府。
奋斗中学也改个名为呼市二中。东北籍蒙族女校长赛西娅上任后,给学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办学、执教、育人等方向性问题上有了微妙的变化。好像比先前更宽松和畅、更开放了。
一 皆于赛西娅的背景实力,不断地邀请自治区的高级干部像教育厅厅长、宣传部部长、还有自治区副主席王再天,副书记王一伦都给作过报告。学校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参加。
学校大礼堂容纳近千人。各班列队自带板凳、依序入场。先老师后学生,先高年级后低年级。
每每这种大场合,在等待作报告首长的间隙,高三或高二的大哥大姐们开始拉歌。唱一支、拉一班,把会场气氛煽动起来。此时会场是歌声不断、此起彼伏。张显着班集体的凝聚力。
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滑泼。反映出那个年代年轻学生思想单纯的一面。
记得宣传部长给作报告时,台下高中的学生递了不少纸条,让部长解答,提的都是些奇离古怪的问题。
多亏是宣传部长、文化人,肚里装的是学问。对同学们提的问题逐一解答。语言诙谐幽默,不时博得同学们掌声。
不过这种纸条子的冲击和干扰毕意打乱了他演讲的连续性和思路,渐显怠意。
又接到一个条子,打开看后干咳了两声然后略带微笑的说:“这个同学说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过着幸福生,可以整天吃面包喝牛奶炖牛排。我真羡慕,我们到了社会主义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整天吃面包喝牛奶炖排骨”。
台下旋起一阵讪笑,部长接着说:“我看是这样,首先你是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你会不适应的,我们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你可能顿顿四菜一汤,想吃家乡饭时还可以顿顿莜面鱼子”。
逗得下面一阵哄笑。
随后侧了下身子斜视了一下坐在后边的校领导们、颇有风趣的说:还请赛西娅校长把同学们递的纸条帮我梳理下,同学们的火力太猛了,我有点顶不住了。
逗得下面又是一阵笑声。
赛西娅校长反应极快,立刻领会了部长的暗示,走到台前给部长换了杯热水,客气的说:您喝点水。
然后,态度和蔼的似乎是用协商的口气跟大家说:“我看这样吧!部长已经讲了很多了,也有点累了,大家就不要再递条子了。让部长把报告做完好吗?”
“好!”千张嘴发出一致的声音,把大礼堂都撼动了。
看得出,部长对赛校长掌控全局的能力很是赞赏,不住的点头表示谢意。
下面的报告就像是行云流水一般地顺畅,善始亦善终。
后来,领导作报告时做了些小改革,递的条子由主持人接收酌情进行处理了。
电影“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上演后,轰动了全国。女演员乌日娜一夜之间成了明星。电影插曲“敖包相会”和“草原首歌”一时间风靡全国、唱遍内蒙古草原、唱遍犬江南北。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噢,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几乎在学校任何一个角落,任何时间特别高年级班里,这两首歌曲更是缠绵不绝的传唱着。
我们也跟着瞎哼哼几句,其实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现状知之甚少,只不过赶赶时毛髦自作多情而已。
突然有消息传来,明天下午将由学生会和团总支共同邀请这部电影的女主演乌日娜跟我们学生搞联欢活动,还要请明星做演讲。
班里的几个文娱活跃分子已经按捺不住了,欣喜若狂地调侃着有关女明星的传闻,作着种种猜测,像渴望天仙女下凡一样翘首以待。
会场布置在大操场,天朗气爽,场地宽阔,行动方便自如。比在礼堂里如坐蒸笼强多了。
各班座位安排上异反常态的条条块块的方型,而是围绕着看台绕成半圆型。高中在左,初中在右,各班都有机会近距离目睹明星的芳容。
讲台的山墙上挂着一块兰天幕。友谊联欢四个硕大的美术字,醒目的贴在天幕上。下方点缀着几朵纸剪的鲜花图案,仿佛飘扬在蓝天上。充满生气。这是美术组组长高峰和几个女同学的杰作。
讲台两边各放一个高音喇叭,场地周围插了一些彩旗。
整个会场显得活泼简洁大方。
下午四点明星如期而至。由校教导主任蔡永森和学生会、团总支的负责人陪伴。登上了讲台。
大家的目光追随着乌日娜的身影。看到一个真实的乌日娜,一个真实的明星。
她身着一身朴素的军干服,头戴无沿女军帽,梳着两支小辫。只是脚踏着一双半高跟的黑皮鞋,才稍显示出女文艺兵的特征。
身材适中健美,皮肤白皙形象朴实,跟银幂上的光艳照人的牧民姑娘乌云其其格判若两人。
不就是个普通人吗!说得再准确点不就是个普通的蒙族姑娘吗!
如此大的反差让人略感失望或失落,心态略有些不平衡。
待宾主落坐、迎宾曲终止,学生会主席担任主持人把乌日娜郑重介绍给大家。
十二班的两个女生上台把鲜花献给明星。高三的两个歌星一男一女,在手风琴演奏高手吴新民伴奏下演唱了电影插曲“草原收歌”。
清脆响亮优美而又熟悉的歌声,把会场的学子们一下子带到了蓝天白云的科尔沁草原,带到了牧民姑娘萨仁高娃的家乡,也唤起了大家对美丽勇敢的蒙族姑娘的追忆。
歌声一落,掌声响起来。主持人趁机冲大家发话:“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乌日娜同志给我们讲讲她是怎样成功的塑造了这草原英雄儿女的形象好吗?”台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明星终于开讲了。
她先站起来给大家敬了个军礼,先用蒙语向大家问好,然后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向大家问好。语音甜美而柔和具有穿透力。
她开始平静地讲述她的家庭及工作。她的父母都是蒙族,是普通的国家干部。中学毕业后由于有文艺特长。被内蒙军区文工团招聘为团员。领导看中她的形体气质及蒙汉语兼通等优势。就分配她担任报幕员工作。
电影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拍摄剧组来团招募演员时,导演一眼看中了她。选定她扮演女主角萨仁高娃。
接下来给我们讲了为了演好牧民,演好草原上的其其格,他们剧组深入到科儿沁草原和牧民同吃、同住、同放牧。还交了不少蒙族姑娘作朋友长期在一起唱歌跳舞、放羊、挤奶、剪羊毛,骑马、摔跤,与牧民朝夕相处、天长日久、水乳交融、诨然一体。感觉到自己就是草原的儿女、草原的主人。
有了真正的生活基础,拍摄工作进展的很顺利。原来白白净净的手脸晒得黢黑,力气又长了许多。不然在和破坏分子摔跤时一点也不怵他。最终也没让他跑掉!
乌日娜的讲述生动自然、朴实无华,很有感染力。中间还穿插一些有趣的拍摄花絮。激发了大家激情,同学们回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她用一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口吻告诉我们,电影摄制任务完成后她就回到了部队,现在仍在内蒙军区歌舞团担任报幕员工作。
影片在全国上映后,获得很大成功。她也感到很荣幸。但是这荣誉和功劳是属于大家的。属于所有参与拍摄的领导、演员、所有工作人员,属于草原上广大的牧民同胞。这些用纯诘的乳汁抚育着我们,用心灵和关爱支持着我们的、真正的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
一番真诚精彩的结束语,撞击着年轻的不平静的心,敲响了心弦的共鸣。
我们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双手使劲地鼓掌,挥举着手臂呼吁着,请乌日娜同志唱支歌!唱支敖包相会。
她爽快的答应了。
学校的歌王,高二班留校的张涛给她配唱。
在吴新民手风琴伴奏下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柔美的歌声在学校的上空飘荡着。
和乌日娜联欢的名人效应是一桩挨一桩的邀请名人坐谈、开联欢会等系列玩动。
首先请到的是内蒙年轻作家玛拉沁夫。也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的作者。蒙族,三十来岁。在自治区文联工作。讲座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举行。
我并非喜欢写作,只是喜欢看小说,因为仰慕这位蒙族作家的大名,想看看真人、凑个热闹。宽敞的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多数是高中的文学爱好者和一些年轻的老师。
玛拉沁夫是东北蒙族,讲的一口流利的带有浓重的东北方言的普通话。表述能力很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比比划划,很具煽动性,透露着一丝性格外向的特点。
看来出席这样的讲座会不是一次两次了,轻车熟路。
他讲了一些他的文学创作所走过的路和收获,重点的谈了“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的创作过程。
留下印象较深还是在谈到现实创作时他说,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肖洛霍夫。二十四岁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 这部震惊世界文坛的巨著。
他踌躇满志的表示:他要在自己而立之年、勇敢地挑战自我,完成一部不亚于肖洛霍夫所写的“静静的顿河”的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
他说:“静静地顿河”描写的是苏联十月革命时期,顿河草原上一个哥萨克背叛十月革命走上自我毁灭的悲剧,场面巨大,气势恢宏。我要表现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人民在共产党指引下,走上民族解放的艰苦奋斗历程。最后取得民族自治的伟大胜利。是对伟大时代的讴歌”。
大家为他的勇气和魄力而鼓掌。
两年后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在茫茫草原上”这部书。绿色封面、上下两册。书荐牌上写着:玛拉心夫力作“在茫茫的草原上”正在热销。
还有一个是年轻驰名的舞蹈家,现任内蒙歌舞团长的贾作光,竟匪夷所思的让吴琼、吴新民他们邀请来给学校舞蹈队辅导舞蹈,并且给舞蹈队举行了专题讲座。我们班的几个舞蹈迷燕明、王德华、王占中、屠东云等都参加了。回来后个个都似乎受了真传,讲起话来手舞足蹈,站着是丁字形,走路是外八步。让人瞧着挺难受。
原来,根源在二中对面仅一条之隔是政府大礼堂。区内的大会小会、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以及各种重大外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所以经常有艺术团体在这里演出。
早在绥远省时代就是省政府礼堂。二中即当时的奋斗中学,是省立重点中学。省直机关干部子女多数在此就读,学校就好似政府的附属单位。和政府礼堂是近邻。
一有重大会议召开,礼堂这边由于缺乏人手,就求援于学校。学校就常常派不少高年级同学去做义工,给大会做各种服务。
友情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到了这届学生会的头头吴新民、吴琼他们,和礼堂的领导关系搞的更铁。
政府礼堂在一些文艺团体眼里是举足轻重的单位。有政府礼堂的领导给牵线,什么编导、台柱子都能给搬来。
角儿们来坐客指教就不足为怪了。社会上对二中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过去早有少爷小姐上二中的偏见,什儿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学风不如一中朴实、扎实,理工课程不如一中。
也有的认为二中是文江学海人才萃荟的苑地,学风开放、海纳百川,没少给社会培养出拔萃出类的精英。
我们入学后不久,在这种过分彰显的素质教育的影响和环境熏陶下,一些人的刚入学的初衷就发生了改变,兴趣爱好,开始漂泊不定,开始转移。
典型的人物还是屠东云。本来是个很好的数理化的苗子,却费尽心思的挤进仪仗队当吹鼓手。整天小号不离手,下课后躲在墙角旮旯里练习骑兵进行曲。亏他有这方面的灵气,无须多久,仪仗队的几首曲子被他全部拿下。令吴新民他们刮目相看。
高中三年级的高二班毕业后,由他们创建的舞蹈及舞蹈节目都需要传承下去。队员也需要补充一些新鲜血液。学生会文体部的几个头头把目光瞄向了十二班和我们十七班。十二班男女混合班女生占多数,择选的余地很大。男生不行,缺乏阳刚气,相中了十七班的几个帅哥。稍做工作都痛痛快地答应了。像燕明、王德华他们早就垂涎舞蹈队的活动。
每当这些靓男倩女们在音乐室或礼堂排练时,潇洒倜傥的舞姿,柔美清脆的歌声,强烈地吸引着他们,这种莺歌燕舞的境界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追求,又听说和十二班的女生搭挡、更是倍受鼓舞。
自打进了舞蹈队,几位帅哥真是着了迷,课间操不作躲在教室里呼噌喘气的练舞蹈动作,真是舞迷心窍。
原先担心他们几个不务正业必定要使学习受影响。谁料想,事实相反,学业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成绩有所提升。
大家分析不出究竟,怀疑有可能是和女生跳舞有关。“荷尔蒙起作用了,生物课上这么说的”。不知说了一句,给大伙的猜测提供了依据。
一刻也不安定的屠东云又开始得陇望蜀。看着燕明他们终日和女生缠绵在一起、心生妒意,萌动了跳槽的邪念。多次地找吴新民诉求。吴新民说你乐器玩的挺好的干啥又想跳舞?你信吗?屠东云说不就这几个小动作,有啥难度!说着当下做了几个俄罗斯民间舞的蹲居足踢腿、拍脑捋胡子的动作。把吴给看呆了,心想这小子真是个歪才,犹豫的说句:恐怕形象有点问题。屠胸有成竹地说一化妆我比他们谁都像大鼻子!说的吴新民扑哧一声笑了。沉思一下说先试试吧不过得给你另设计一套丑行动作。
吴新民担心的是屠东云形象太丑,没有女生愿意跟她配对,所以只有让他单独跳。
在俄罗斯舞蹈里也有小丑这一说,不过那都是在表现乡间大型场面的群舞里有。扮演丑角的演员技艺高超,游离于群体之外,个人即兴发挥,可以随意和任何一个女角飙舞。屠东云说随你便。
就这样,屠又完成了一次漂移,跳槽到了舞蹈队。
时乐蒙率领的总政歌舞团在首府礼堂连续演了三场。大合唱祖国颂、抢渡大渡河,气势磅礴、声情并茂。被学校移植过来由聂菲芬老师编导兼指挥,从高中学生里抽选了近百名素质较好些的男女生,组成了百人合唱团、排练这两首歌曲。是专门为了迎接建校十几周年而准备的。
是多少年已记不清了。总之筹备的很充足。把历届毕业的有名气、有成就的学子都做了邀请。
考虑到礼堂空间有限,又在工字型校舍的宽余的空隙间搭了个大舞台。
宽敞的场地容纳二千人没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活动安排,像建校成就周图片展,新老毕业生座谈会,大礼堂举办了老毕业生男、女联队和校队的篮球友谊比赛。以及校体操队的表演。
我们班的王占忠、洛润就是校体操队员。重头戏当然是晚上的文艺演出。
各级领导、宾客及老届毕业生代表、学校教职员及学生两千余人,把小会场填得满腾腾的。
各班互相拉歌叫阵,把会场气氛搞得热烈欢腾。百人大合唱拉开了晚会的序幕。大幕一拉开,雄伟整齐的阵容把台下的观众给震了。
百人的合唱队伍分四排,前两排是女生,黑色的长裙乳黄色长袖上衣。后两排是男生白上衣蓝裤子系红领带。服装端庄大气。演员个个英姿飒爽。歌声时而雄健诨厚,时而柔美流畅,跟着聂菲芬的指挥棒节奏铿锵地震撼着校园的上空。她的弟子张涛钢琴伴奏,大家对聂菲芬精湛的指挥技艺给予极高的评价。留过洋的就是不一样。
演出依序顺利进行:教师团的表现园丁辛劳的诗朗诵,校体操队的垫上叠罗汉表演。各年级精选的文艺节目,校舞蹈队表演的俄罗斯民间舞、乌克兰民间舞,采茶舞等。最后由军乐队演奏《五星红旗》等铜管乐节目晚会宣告圆满结束。
捎带一笔,吴新民让屠东云在俄罗斯民间舞里串演了个小丑的角色,给了他两次出台的表现机会。舞台上的屠东云着装怪诞上身穿着大红缎子俄罗斯式系着里腰带下身是绿裤子黑马靴,面部妆化的浓妆重彩,不知是哪路神仙,极象俄罗斯人。舞蹈动作随意而散漫,不时地做几个机械人似的动作,引得台下哄笑。虽然舞蹈的肢体动作艺术含量不高,但创意新颖。使节目活泼风趣。得到了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