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请旨,钦差大臣乃是韩琦!
翌日,早朝。
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洒在宏伟壮观的垂拱殿上,给整个宫殿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此时此刻,赵祯头戴华丽的展翅幞头,身着鲜艳明亮的明黄色圆领袍,端坐在大殿之上,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他那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睛,透过上方的龙椅,静静地凝视着下方站成两列的文武大臣们。这些大臣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朝服,神情严肃,手持笏板,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指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但赵祯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情和动作。这种沉默让气氛变得愈发紧张起来,仿佛整个大殿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笼罩。
终于,有一位年迈的文臣向前迈了一步,高呼道:“臣参见陛下!”随着这声呼喊,其他文武大臣也纷纷效仿,齐声高呼:“臣等参见陛下!”
一时间,整个垂拱殿内回荡着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声音充满了敬畏与忠诚。赵祯微微点头,表示接受了众人的参拜。随后,他缓缓抬起手来,示意大家平身。待到众臣起身站立后,赵祯才开口说道:“诸位臣工,今日早朝可有本要奏?,请各位畅所欲言。”
只见一位年轻的武将跨步出列,拱手施礼道:“陛下,臣狄青有事要奏。近日西夏屡有南下寻思牧马,寇边犯境之意,百姓苦不堪言。臣恳请陛下派遣臣率军出征,以保边疆太平。”
赵祯抬首望去,竟是征西大元帅狄青,他不禁微微皱眉,稍作思考后说道:“狄卿之勇,实乃过人,但边关战事,须得从长计议。诸卿,可有妙计?”
一时间,群臣议论四起,有人主张议和,以求息事宁人;有人则提议加强边防,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过了好一会儿,赵祯看着底下争论不休却始终没个定论的大臣们,轻轻皱起眉头,无奈地叹了口气,然后开口说道:“出兵边疆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和百姓存亡,不可轻率决定。而议和虽然能暂时避免战争,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关于到底是出兵还是议和,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今天就先到这里吧。诸位爱卿,你们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向朕禀报吗?”他的声音不高不低,却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威严,让在场的众人都不禁安静下来,纷纷低头沉思。
“臣开封府尹包拯有本启奏!”只闻一声高呼,声音响彻整个朝堂之上,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众人皆循声望去,但见一中年男子身着官服,身姿挺拔如松,步伐稳健有力地行至大殿中央。他面庞圆润,肤色黝黑,额头上有一枚月牙形印记格外醒目。
来到殿中后,包拯双手抱拳高举过头顶,向赵祯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然后他挺直上身,低头恭敬地说道:“陛下万岁万万岁!臣包拯有本启奏,”其声洪亮如钟,铿锵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祯定睛一看,原来说话之人乃是包拯。他心中暗自思忖:“平日里包拯若无重要之事,绝不会轻易开口向朕进言。今日进言,想必定有要事相告。”想到此处,赵祯面色一正,开口说道:“包卿,今日所奏为何?但说无妨!”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包拯的信任与重视。
只见包拯面色凝重地撩起官服前摆,双膝跪地,低头拱手说道:“微臣昨日收到来自定远县知县包勉的一封书信。信中详细叙述了他上任以来定远县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微臣仔细斟酌后,深感此事关系重大,牵涉甚广,微臣实在难以独自决断。因此,特将此信件呈献给陛下,请陛下亲自阅览,以作定夺。”说完,包拯恭敬地将手中的书信高举过头,递给了赵祯。
赵祯闻说是包勉之书信,即刻命陈琳呈上。赵祯接过书信,沉稳展开阅之。
好的,以下是根据你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扩写:
只见那信封之上,字迹苍劲有力,如龙飞凤舞般跃然于纸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封写给皇帝的奏折。信中写道:“臣包勉惶恐跪呈御览,自臣领命调任定远县县令,夙兴夜寐,恐负圣上隆恩、难当此重任。孰料近日惊闻定远县内竟有此等恶事!定远县四海钱庄庄主李坤,倚仗财势,勾结朝中权贵,行贿前任知县,致使其沆瀣一气,于定远县境内飞扬跋扈,鱼肉乡里,强占民女,实乃罪大恶极!定远县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然皆惧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臣身为百姓父母官,安能容忍此等龌龊之行?故臣斗胆恳请陛下派遣钦差大臣亲临定远县,彻查此案,严惩李坤及其党羽,以正国法,还定远县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若能如此,则臣虽死无憾,感恩戴德!臣包勉再次叩首,敬谢圣恩!”
赵祯看完书信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他将书信放在一旁,看向包拯,问道:“包卿,对此事你有何看法?”
包拯连忙答道:“陛下,定远县之事事关百姓生计,若不妥善处理,恐激起民变。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钦差大臣前往定远县调查真相,严惩不法之徒。不如趁此良机,一是彻查李坤一案,二是肃清朝野。”
赵祯点了点头,说道:“朕亦有此想法。然则钦差大臣之选,实为关键。众卿可有合适人选?”
群臣相视无言,一时之间无人应答。同中书书省门下平章事庞籍沉思片刻后,越班启奏道:“陛下,满朝之中,除包大人之人,无人能担此重任,臣以为钦差大臣非包大人莫属。”
包拯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感浪潮。他深知自己与包勉之间那份深厚的亲情纽带,但同时也明白作为开封府尹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繁忙公务。
他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决定以大局为重,向皇帝躬身施礼,表示恭敬之意,并说道:“陛下圣明,微臣感激涕零!然而,开封府之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微臣实在难以脱身。每日案牍劳形,生怕有一丝疏忽,误了朝廷大事、伤了百姓民心呐!恳请陛下体恤微臣难处,另觅贤能之士担此重任吧!”
说完这番话,包拯低头垂目,不敢直视圣上龙颜,心中却暗自祈祷着希望皇帝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并作出明智决断。毕竟在此刻,个人私情与国家大义相较而言。
赵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由右司谏韩琦担任钦差大臣,前往定远县查明真相。”
这韩琦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原来他竟是当朝赫赫有名的右司谏!与范仲淹齐名,被世人合称“韩范”。在大宋朝,无论是民间还是边疆军队之中,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其中所说的“范”,自然就是威震天下的范仲淹了;而那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韩”,便是指——韩琦!
那韩琦出列,作揖谢恩。赵祯接着道:“韩卿,此次前往定远县,务必查清案情,严惩凶手,还百姓一个公道。”
“臣韩琦遵旨!”韩琦领命而下。
退朝之后,韩琦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返回家中。他眉头紧锁,心中若有所思,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身上。此次定远县之行,他深知前方道路崎岖不平,充满艰难险阻,
然而就在同一时间,包拯却身在开封府内焦虑不安地牵挂着定远县所发生之事。尽管如此,他心里明白过度忧虑并无济于事,但对于韩琦卓越的才华和能力,包拯始终坚信不移。他深知韩琦定能妥善处理好定远县的事务,因此决定暂时放下心中的担忧,静候佳音。
包拯暗自思忖:“韩琦此人智勇双全,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愿他此番能够不负众望,顺利侦破此案,让定远县的百姓重获安宁。”想到这里,包拯的心情稍稍轻松了一些。
然而,他明白要想真正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并非易事。定远县的案子错综复杂,牵涉甚广,需要深入调查、缜密推理方能找到真相。而这其中又不知会遇到多少阻碍和挑战……
另一边,韩琦府邸中,韩琦独自坐于花园,仰天凝望湛蓝天空,不禁慨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吾当竭尽所能,守护天下苍生!”他暗下决心,定要协助包勉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绝不负皇上与百姓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