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60章 邪秽势力

第60章 邪秽势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34;此刻,这些人皆当捉拿,打入幽冥天牢。”朱元璋目光落向朱宸,“切记,一个不留!”

    朱元璋誓要清除锦衣卫中的这股邪秽势力。

    正在此刻,皇太后张氏翩然而至。

    坤宁宫中的她亦得知了文华殿内的变故。

    起初不信,随着朱厚熜所遇的真相逐渐显露,她才惊觉大明已迎两位惊世强者的降临。

    张氏望见朱元璋与朱棣等人,惊骇之下步至众人面前跪下行礼。

    “参见太祖,太宗,国师……”

    “你来何事?”朱元璋冷语问之。

    朱元璋不愿大明沾染外戚干政,故未选取显赫家族之子女。未曾想张家竟如此狂妄。

    “太祖,恳求太祖放过张家之人,莫要取其性命!”

    如今仍敢求情,朱元璋与朱棣皆料想不到。

    张家所作所为,张氏心知肚明。

    不得不说,她确是个深藏不露的强者。

    朱厚熜与朝臣长达三年半的激战,以及皇帝历经十七年的礼仪之争,终告一段落。

    大礼议的结果,朱厚熜逝去的母亲被尊为慈孝献皇后,而尚在人世的慈寿皇太后张氏改称“圣母”。

    站在明世宗朱厚熜的角度,此举看似合情合理,然对张氏而言,便是剥夺了她皇后太后的尊位,自此她仅是寻常“伯母”。

    皇家亲情本就淡薄,更别提张氏与朱厚熜素无交集。

    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警告,若张氏具备足够的政局洞察力,自会明白此时该如何自保,如何做人。

    然终日受专宠的张氏,却全然缺乏此种敏锐。

    她的两位弟弟,仍以为自己乃皇亲国戚,依旧耀武扬威,霸占良田,收纳宵小,家奴街头斗殴,浑然不知危机逼近。

    嘉靖八年,张鹤龄被朱厚熜剥夺封爵。

    “革昌国公张鹤龄之爵,贬为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俸禄照领,禁足家中。”

    嘉靖十二年,二张被捕入狱,张氏跪于侄儿皇帝朱厚熜面前痛哭流涕。

    然张氏无论怎样哀求,朱厚熜均无动于衷。

    张鹤龄不久后在狱中离世,张氏遭受此重击一病不起。

    八年后,一生风光的张氏在忧愁中逝世。

    朱厚熜将其与朱佑樘合葬于泰陵,却未令其进入祖庙。

    张氏去世五年后,朱厚熜下令将被囚十三年的张延龄斩于西市。

    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宽厚开明,执政才能堪称守成皇帝中的翘楚,因此成就了弘治中兴的伟业。

    在个人生活中,他深情专一,与皇后张氏相敬如宾,是封建帝王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正因这两点,史官对朱佑樘的赞誉从不吝啬。

    而结合历史记载,从张氏一族的行为举止来看,史官对朱佑樘夫妇的颂扬或许有些过誉。

    朱佑樘确是文官集团的喜爱,实则中兴之主应为明宪宗朱见深。

    朱佑樘实在没什么好中兴的,只能说此人未曾有荒唐之举。

    朱佑樘幼年凄苦,母亲为宫女,地位微薄。

    他在恐惧中度过童年。

    成化一朝,万贵妃权倾后宫。

    虽是贵妃,但万贵妃的地位高于皇后,皇后对她亦需客客气气。

    若非朱见深之母周氏庇护这位孙子,朱佑樘能否存活仍是未知。

    他的性格柔弱,实则心地仁厚。

    朱元璋望着张氏,心中稍有怜悯,但张家之人确该死。

    民怨沸腾,尤其是张氏两兄弟,恶行累累。

    若放过他们,朱元璋便非朱元璋。

    “若咱饶过张家,那被张家欺凌之人又该如何?”朱元璋冷声道:“他们就不是大明子民了吗?”

    朱元璋音量提高,“朱佑樘如此宠爱于你,张家如此风光,为何不知收敛?身在如此荣华富贵之中,竟犯下滔天之罪!”

    “天怒人怨,文武百官皆无法忍受,你早干什么去了?”

    “你早些规劝你的两位弟弟,会有今日之果吗?”

    “太祖,臣妾自知死罪难逃,臣妾死不足惜,只求太祖饶他们一命。”张氏磕头不止。

    “大明最嚣张的外戚,咱若饶恕于你,岂非视大明律法为儿戏?”朱元璋手指张氏。

    “张家今日下场,皆是你一手造成。”

    “是你无底线的纵容,放肆。”

    相较朱高炽的张皇后,朱佑樘的张皇后差距甚远。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同样深受宠爱,长孙无忌更是玄武门之变首功之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就是这样的人物,长孙皇后都不愿让他身居高位。

    唯恐权力野心膨胀,给长孙家带来灭顶之灾。

    长孙皇后颇具远见,然而长孙无忌并未听取。

    最终,长孙无忌丧命,长孙一族流放千里……

    &34;废黜张氏皇太后,贬为凡尘之民!&34; 朱元璋念及朱佑樘与朱厚照,沉声道,“你们就安心于后宫之中吧!”

    朱元璋未取张氏性命,全因顾及朱佑樘和朱厚照的情分。此人虽放纵,却未犯滔天之罪。

    如今,她已非张家之人,而是朱家的儿媳。

    “张家二子作恶多端,欺凌苍生,罪孽深重,灭张家满门!” 张氏不在其列。

    “吾皇,恳请开恩……”

    张氏仍苦苦哀求。

    朱元璋挥手示意,“带下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若非张家二子恣意妄为,何至此地步。

    朱佑樘与朱厚照的纵容,也让朱元璋颇感不满。

    大明历代皇后皆有过人之处。马皇后启始,徐皇后、张皇后、胡皇后,皆是贤良淑德。

    小内侍近前,“吾皇,文武百官已到!”

    朱元璋点头,“瞻基,你去看看,与杨慎商议登基之事。”

    “遵命,太祖父!”

    “内阁首辅人选,我已与其他几位说过,便是圣人王阳明。早先在洪熙年间便提及,内阁需有武将。”

    朱元璋望向萧然,“胖虎,你觉得何人合适?”

    无人比萧然更明了此事。

    “胡宗宪!此人定无问题,有他在,配合戚景通、俞大猷等人,倭寇之患便可迎刃而解。” 萧然提及的皆是抗倭猛将。

    他们实力超群,只是戚继光的光芒太过耀眼,他们的声名和存在感相对黯淡。

    “瞻基,你看,这是太祖父与胖虎的建议,这两人皆可,如若不适,再议。” 朱元璋道。

    “遵命,太祖父。” 朱瞻基思虑片刻,“太祖父,其实其余典礼我认为并无必要,嘉靖年间事务繁多,直接开始即可。”

    登基之繁琐,朱瞻基认为无趣。

    朱元璋一言,便是正统。他认可,便合乎祖训。

    “也是,咱去看看,便不再需要其他,你直接开始吧!” 朱元璋道:“之前惩治贪腐,官员空缺甚多,需尽快填补。”

    朱瞻基的工作刻不容缓。

    “遵命!”

    众人前往文渊阁。

    朱元璋与众臣进入,其余官员悉数到场。杨慎领头,他与杨廷和关系甚笃,他人多多少少会给他几分颜面。

    文武百官见萧然等人,连忙行礼。

    “微臣参见吾皇,太宗,国师……”

    朱元璋点头,“其他礼节不必多礼,瞻基,直接开始吧!”

    杨慎等人面面相觑,原还在讨论登基之事,此刻却说无需了。

    “事急从权,礼节可有可无,当前之事众多,尤其是官员问题。” 朱元璋解释。

    朱元璋既如此说,无人敢异议。换作他人,文武百官必有人反对。礼节之事,他们必定坚持。

    但朱元璋言出,即为祖训。

    “遵命,吾皇!”

    众人跪拜,向朱瞻基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朱瞻基道。

    “谢皇上!”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此事交由你了!”

    “遵命,太祖父!” 朱瞻基点头。

    朱瞻基留于文渊阁与众臣商议,朱元璋等人离去。朱元璋与朱棣在场,难免会影响朱瞻基的发挥。

    朱元璋等人返回文华殿。

    “戚继光未带回,是要前往下一个平行世界吗?” 萧然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摆手。

    “不能带走,戚继光等人是扭转乾坤的少数人,再带走只会更加艰难。” 洪武一朝相较于嘉靖一朝,万历一朝更为清明。

    万历一朝更需要戚继光。

    洪武一朝可徐徐图之,嘉靖一朝的腐朽已深入骨髓,亟需改革。

    “也罢!” 萧然认同,确实不应再带走。再带走,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洪武一朝而言是锦上添花,对万历一朝则是雪中送炭。他们太需要戚继光等人了。

    “胖虎,卫所屯田,是否我做错了。” 朱元璋开始自我质疑。

    “并未错!” 萧然在朱元璋对面坐下,“至少在洪武一朝没错,错在后世子孙不知变通,墨守成规,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朱元璋点头,“洪武一朝与嘉靖一朝面临的问题不同,有些事物当顺应变革,时代在发展,怎能一成不变。”

    以神明之视角,许多事看似难以理解,但或许那是当时最为合理的选择。

    “很多我都写入祖训,不让后世子孙改变,如宗室供养问题,未曾料到会给大明带来沉重负担。”

    第六十六章 诸帝名录,明太祖对决宋太祖

    &34;大伯父,您虽为黄帝,但您也是凡人啊!您并非神祇!&34;萧然直言道,&34;世人皆有错,许多事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34;

    &34;至少从大明的长治久安来看,我确实错了!&34;朱元璋深知此事加速了大明的衰亡。

    &34;大明皇室不会这么想,他们认为现状才是正确的,至少站在他们的角度,您没错。&34;萧然回应。

    朱元璋微笑着问:&34;若排座次,我该位列何方?&34;

    &34;当然是第一!&34;萧然毫不犹豫地说。

    &34;我第一?&34;朱元璋惊讶地反问。

    &34;大明自然是第一!&34;萧然心想,也没谁敢与您争锋。

    &34;不是大明……我是说华夏所有黄帝。&34;朱元璋这才发现自己多虑了。

    &34;不是大明……如果放在一起……&34;萧然暗自琢磨,&34;那就二三四五六……&34;

    &34;臭小子,到底是第几?&34;朱元璋不耐烦地问道。

    &34;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34;萧然脱口而出。

    朱棣知晓这些,但朱元璋却不清楚。

    &34;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34;朱元璋愣住,&34;宋太祖?&34;

    没有哪个黄帝会自认昏君,许多平庸的黄帝也自视为明君,甚至视自己为万古流芳的圣君。

    身为黄帝,自信是必然的,不少黄帝还带有谜一般的自信。

    就算是一般般的黄帝,也认为自己很强。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十全老人,乾隆黄帝。

    历代帝王中,要说自我感觉最佳的,定属大清乾隆黄帝弘历。

    这位在位六十年的帝王,一生大事无数,槽点也不少,但再大的槽点也掩盖不住他自我炫耀的光芒。

    东南西北征战的战役,不论胜负都被纳入&34;十大武功&34;。

    闲时鉴赏书画,高兴了就随意盖章题字,许多国宝珍品因此面目全非。

    一生写下数万首诗,不顾平仄押韵,只管挥毫泼墨。

    仅凭一己之力,单挑大唐诗坛……数量上竟不相上下!

    实在有些离谱!

    如此爆棚的自信心,无愧于他自封的&34;十全老人&34;称号。

    除了乾隆,另一位典型的例子便是宋真宗。

    宋真宗的大伯、父亲、儿子皆为黄帝。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

    如此看来,在泰山封禅之事上,这祖孙三人的话语权都超过宋真宗。

    宋真宗在位时,胆小怕事,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他却是宋朝唯一,也是封建史上最后一位完成泰山封禅的黄帝。

    更是一己之力降低了泰山封禅的规格,令后世帝王对此事瞬间失去了兴趣。

    封禅确是劳民伤财之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宋真宗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宋真宗是北宋的第三位黄帝,继承了先祖留下的南统一版图,也承袭了先祖对辽的恐惧。

    当时,辽国大军压境,一路所向披靡。

    宋真宗与满朝文武惶恐不安。

    国难当头,宋真宗甚至有过南迁避战的念头。

    幸而当时的宰相寇准则劝黄帝亲征以鼓舞士气,宋真宗勉强到达前线。

    黄帝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屡次击退辽军,成功射杀敌军主将。

    眼见战局转向,辽军主动提出议和。

    于是,宋真宗做出了一项愚蠢至极的决定。

    以战胜国姿态与辽军签订&34;城下之盟&34;。

    盟约规定:辽国撤军;北宋尊辽为兄,自称弟;每年向辽国缴纳大量岁币。

    千年后的清朝,在&34;中法战争&34;中以战胜国身份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原是有迹可循的。

    &34;澶渊之盟&34;后,北宋用金钱换取了边疆的安宁。

    宋真宗与臣僚们渐渐忘却了大辽带来的恐惧。

    而宋真宗,将这些&39;功绩&39;一股脑地归于己名。

    宋真宗认为,自己的&34;丰功伟绩&34;已超越太宗,是时候去泰山封禅,以表彰自己了。

    于是,说干就干,在满朝文武的&39;三番五次&39;请求之下,宋真宗在&39;推辞&39;数次后,率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泰山进发。

    泰山封禅本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之事,却被几位良莠不齐的帝王的封禅举动变得可有可无。

    尤其宋真宗,无大功而封禅泰山,后世帝王羞与其并列,最后宋真宗的泰山封禅成为了绝响。

    却也在无形中做了一件好事,使得后来如乾隆那般好大喜功的黄帝不再劳民伤财地进行泰山封禅的面子工程。

    秦始皇、汉武帝的地位争议不大。

    历代帝王排行榜,秦始皇这位开创者当仁不让地位居首位。

    秦始皇铸骨,汉武帝绘魂!

    太古时期,秦始皇以无敌之姿荡平六合,铸就了华夏天地的宏大基业,非仅为疆域的统一。

    更有心灵与文化的交融,使得后世即便历经烽火纷争,终将归于混沌之大同。秦始皇的伟业,无人能忘却。

    设立郡县,文字一体,车辆共轨,开凿天路,构筑神墙,疏导灵河,凝聚万民之心,乃一统天地之关键要素。

    然而,思想的统一必引人世间极大的动荡,浩瀚工程的实施需动用无数力量,初始付出之代价,犹如磐石压顶。

    秦始皇,既是开创者,又是牺牲者,他所创立的郡县与同轨之制,塑造了帝国坚实的骨骼。但也因此,六国之恨,悉数倾注于秦土,秦始皇身。

    这一切的代价,是秦朝自身的陨落,铸骨虽成,灵魂却难以维系。

    秦始皇崩逝,大秦帝国随之崩塌,大汉王朝犹如晨星崭露头角。

    汉初数代,人民得以养息,数十年间,战火的痕迹渐行渐远,新一代对战国仅存历史的回响,百姓欣然接受大汉的统治,认同这大一统的神圣秩序。

    待到汉武帝登基,他摒弃百家,独崇儒道,以系统性的理论,巩固大一统的根基,更树立了一个民族永恒的自豪。“自古以来,平定天下,开拓边疆者,唯有秦皇、汉武。”李世民如是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世间罕见,这是朱元璋对他的赞誉。

    “大姨父,您对秦皇汉武有何异议?”萧然问道。首位秦始皇无可争议,其余历代帝王的地位,却各人心中有各自的排序。

    “当然!”朱元璋点头赞同,朱棣亦颔首表示同意。争论在于唐宗宋祖之间。

    “唯有唐太宗,英气凌云,武定八荒,贞观之治,文明光耀……皆具备统御天下,福泽万世之德行。”

    “大姨父,您对唐太宗的这番评价还记得吗?”

    朱元璋沉思片刻,“我有过这样的言论吗?”

    萧然翻开明朝史册,“除了这次,您前后提过九次唐太宗,加上此次,总共十次。”

    “对于贞观之治的成就,我也深感敬佩,相比之下,我的洪武之治确有不足。”朱元璋坦诚道:“我承认,但我对唐太宗的行为作风,实难苟同。”

    对于李唐的混乱,朱元璋心中充满了鄙夷。

    儒家思想尚未深入人心,人伦纲常始于宋,明清时期越发严苛,直至令人骇然。

    李世民那海纳百川的胸怀,朱元璋自认不具备。

    “大姨父,您自己评判,您的功业与唐太宗相较,谁更胜一筹?”萧然想听听朱元璋的答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