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53章 和睦邻里

第53章 和睦邻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太始元年,朱元璋洞察世间苍生之苦,深知稳定社稷需抚慰民心。于是,他布告天下,尊崇长者,令各地敬爱并照顾老人,诏令县令定时携粮衣探望。

    为确保政令如山,朱元璋召见礼部尚书,以天命之名重申此孝政。

    洪武六载,又设法令:凡年过七旬者,可有一子侍奉左右,免除兵役之责,确保老者得以颐养天年。

    同时,朱元璋弘扬孝德,颁发《孝慈录》,推举孝廉之士,其遗愿亦不忘宣扬孝道,直至明朝末世,孝道之风盛行不衰。

    他设立孝行准则:孝顺父母,敬重长辈,和睦邻里,教诲子孙,安居乐业,莫行不轨。文武百官遵祖训,引导朱厚熜对明孝宗的称呼无误。

    朱厚熜坚守孝道,尊敬双亲,此举无可非议。然而,祖训与孝道,两者此刻矛盾重重。

    祖训出自朱元璋,以孝治国亦始于他。朱厚熜与文武百官各有立场,均有充足理由。

    非朱元璋亲临,此事难以决断。“太宗!”“太宗!”朱元璋举手示意众人安静。“事情我已知晓,你们坚持没错!”朱元璋首肯文武百官的作为。祖训不可废,否则即为自打耳光。

    “太宗,以孝治天下”朱元璋截住朱厚熜的话语:“你所言亦是,确为我所倡导。”

    杨慎、百官皆愕然,朱厚熜亦困惑。朱元璋虽言,却未解其惑。皆认可,即等同于无认同。“太宗,此事如何化解?”杨慎问,因其父杨廷和为此事告老还乡,心中定有不满。

    “坚持祖训,你们做得对。”朱元璋言罢,杨慎与百官欣喜。朱厚熜焦急:“太宗”“你遵循孝道,也合情合理。”众人望向朱元璋,仍无所适从。

    朱元璋转向萧然:“国师,你如何看待?”萧然扫视众人:“易解!朱厚熜若不尊孝宗为皇考,便不必居帝位,如此文武百官无困局,朱厚熜亦无困扰。”

    此言震惊四座,问题迎刃而解。朱元璋点头赞许:“甚好,一言以蔽之!”“太宗国师,若皇上不当帝,何人登基?”杨慎被萧然搅得一头雾水。

    “这种不肖之辈,怎配为帝!”朱棣终开口,指向朱厚熜。朱棣早已对朱厚熜心生嫌隙,虽此时未改庙号,但历史上朱厚熜确有为之。依常理,朱厚熜未来必改。文武百官均能感受到朱棣对朱厚熜的敌意,不明其缘由。

    “罢了,此事就此作罢,诸位起身吧!”朱元璋着手处理正事。“谢太宗!”众人方起立。

    朱元璋看向锦衣卫:“锦衣卫指挥使何人?”“太宗,微臣在此!”朱宸速即上前。“二虎,接管锦衣卫!”朱元璋一声令下,二虎即刻就任。朱宸卸任在即。“遵命,太宗!”二虎改口称谓。

    “更换锦衣卫指挥使,你们可有异议?”朱元璋环顾众人。众人忙摇头否认。朱元璋首务即掌控锦衣卫,百官更觉敬畏。

    朱元璋指指朱宸:“国师,就从他开始。”萧然领会意图。他抽出生死簿不,是一本明史。

    “朱宸,因出身兴王府而晋升,年迈退休合情合理,无他事迹记载,只能算中规中矩。”朱宸任职锦衣卫指挥使,全因曾是兴王府旧臣,受益于裙带之恩,能力普通,未有显著功绩。

    朱元璋对朱宸道:“尚可,你先随二虎办事,日后锦衣卫指挥使之职仍是你的!”这是命令,非商量,朱宸无权拒绝。“遵命,太宗!”锦衣卫如今由朱元璋、二虎与朱宸共同掌管。

    “此次为首者何人?”朱元璋看向杨慎。“太宗,微臣!”杨慎出列,众人预感不妙。

    &34;国师,此人的命运如何?”朱元璋沉声询问。

    萧然轻轻翻开古籍,口中诵读起来:

    &34;杨慎,乃前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文采出众,无人能敌!&34;

    &34;他在明武宗正德六年一举夺魁,成为状元,随即受封翰林院修撰,参与编纂《武宗实录》。&34;

    &34;武宗朱厚照出巡居庸关,他上书力劝,显出刚直胆色。&34;

    &34;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他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34;

    &34;嘉靖三年,卷入大礼议之争,触怒世宗,受杖刑免职,流放至云南永昌卫,戍边度日。&34;

    众人闻此,无不瞠目结舌,对萧然透露的未来感到震惊。

    萧然揭示了杨慎的命运,若非朱元璋等人介入,文臣武将将受杖责,杨慎也将被罢免,远赴云南戍边,命运堪忧。

    杨慎瞪大眼睛,望向萧然,以及他手中的那本《明史》。朱元璋解释道:“国师来自五百年后,知晓这些不足为奇。我们的目的,你们想必已明白,只需审视自身,无需言语。”

    &34;国师不会无端冤枉任何人,他手中的《明史》是对你们的评价,或许有出入,但大体相符。&34;

    &34;有些事未曾发生,你们不必觉得自己冤枉,依常理推断,将来你们或将如此行事。&34;

    &34;我提前警示,你们并无冤屈。&34;

    朱元璋简短的话语,让众人信服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文武百官更加敬畏,许多人内心愧疚,毕竟他们之中不乏贪腐之辈。

    就连朱厚熜也心生惧意,回想起朱棣的反应,他意识到自己或许也犯下过不可饶恕的过错。朱元璋的脸色同样阴沉,无言以对。

    文武大臣面色煞白,恐慌无措。朱元璋转而看向萧然:“国师,继续。”

    &34;杨慎在滇南时,曾率领家仆协助平定寻甸安铨与武定凤朝文的叛乱。&34;

    &34;尽管他在四川、云南之间奔波,但最终长眠于永昌卫。&34;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即便被贬,杨慎仍忠于大明。只是,他的悲剧源于冒犯了朱厚熜。

    &34;甚好!非常出色!&34;朱元璋对这位状元赞赏有加。杨慎心中也为自己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34;嘉靖三十八年,杨慎逝于戍所,享年七十二,明穆宗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追谥‘文宪’。&34;

    杨慎身后获得了皇上的认可,谥号彰显了他的荣耀。

    &34;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广览群书,诗词曲皆有建树,自成一派。&34;

    &34;其诗深沉醉心六朝,取材晚唐,词藻丰富,成就斐然,超脱时风。&34;

    &34;乐府作品开《花间》先河,影响隆庆、万历年间,风格趋向华丽。&34;

    &34;可惜啊,真是个人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34;朱元璋惋惜道。

    这样的人才未能施展才华,实在可惜。

    杨慎未曾料到人生会被剧透,既惊又疑,他的命运颇为坎坷。他有能力攀登高位。

    &34;正常情况下,正如我之前所说,但因太宗的出现,一切都不会寻常发展,你无需介怀。&34;萧然道。

    &34;未来的变数,已是未知。&34;朱元璋补充。

    &34;感谢太宗,国师指点,感激不尽!&34;杨慎连忙答道。

    &34;国师,你觉得杨慎应担任何种官职为宜?&34;朱元璋问萧然。

    &34;他可胜任六部尚书,甚至进入内阁,成为首辅!&34;萧然高度评价。

    杨慎并非空谈之士,他是实干型的人才,不畏权贵,有骨气,敢于直言劝谏。

    朱元璋大致了解了杨慎的为人,他至少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也不是骄奢淫逸、贪婪无度之徒。

    &34;很好,你暂且站到一旁吧!&34;朱元璋吩咐道。

    杨慎闻言,大喜过望。

    按正常历史发展,杨慎在大礼议事件后被贬云南,直至去世。如今,他至少可为六部尚书,甚至有机会成为首辅。

    杨慎渴望如父辈杨廷和般,成为内阁首辅。正当朱元璋审视众人,不知从何人选起时,目光落在黄锦身上。

    &34;此人如何?&34;朱元璋指着掩面的黄锦。

    黄锦一见朱元璋的目光,不由颤抖起来。

    &34;太宗&34;

    &34;住口!我没问你!&34;朱元璋冷冷打断。

    黄锦畏惧地低垂头,不敢出声。由于宦官专政,朱元璋对宦官的印象极差,主要是王振与曹吉祥二人导致。他们的行径令朱元璋对他们深恶痛绝。

    萧然翻开书卷,黄锦惊恐万分,身体止不住地颤抖……

    萧然低声道:“黄锦,司礼监的仙宦,于灵元初年步入紫禁城,进入仙书堂修习神通,不久便被挑选至龙兴王府伴读,侍奉世子朱厚熜研习天道。”

    “灵元十六年,武宗朱厚照仙逝,无嗣,朱厚熜承继帝统,号为世宗。因其伴读功勋,晋升为护法太监。”

    “其后,他又相继调至仙膳监、仙设监、内宫监任仙宦长。至灵熙二十四年,受封司礼监仙篆师。三十二年,执掌司礼监并统领东厂仙督。”

    “即便朱厚熜对仙宦管控严格,但对黄锦极为信任,尊称其为黄伴伴,从不直呼其名。”

    朱元璋听萧然讲述,颇感意外,未闻黄锦掌控朝政,扰乱仙规,甚至未有堕仙之行径。

    “国师,难道你看错了?”朱元璋疑惑道。

    “并未!”萧然摇头,“《明史》记载,黄锦在灵熙帝为藩王时便侍奉左右,登基后执掌司礼监,督管东厂,虽权势滔天,但仍能自制,不敢放纵。”

    “隆庆初年,黄锦仙逝,穆宗命其门下司礼监仙宦滕祥等料理后事,赐予祭奠与厚葬,建造享堂、碑亭,封赐祠额为表彰其功。”

    朱元璋惊讶地注视着黄锦,未曾想此人竟是个善者。 黄锦早已吓得浑身冷汗淋漓。 听到萧然最后的话,他长舒一口气。 他并未犯下滔天大罪。 朱元璋竟有些失望,这个仙宦竟未篡改天命。

    “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啊!”朱元璋仿佛在哪儿听过。

    “海瑞呈递《仙安疏》之际,若非黄锦出言解围,海瑞恐怕已陨落仙台!”萧然提醒朱元璋。 朱元璋连连点头,“对,对,对,确实有些耳熟。”

    萧然与朱元璋的交谈,旁人难以理解。 当下无人知晓海瑞,他在灵熙二十八年才参与仙试。 海瑞入朝为官成为知县,已是灵熙四十一载,此刻仅是灵熙三年。 距海瑞入朝还有三十八载。 听闻黄锦暗中救了海瑞,朱元璋对黄锦的好感骤增。 此人确无过错。 史书记载无大过,至少没有太过出格之举。

    朱元璋起身走到黄锦身旁,黄锦更加惶恐。 他捂住脸,惊惧地跪倒在地。 “太祖宽恕!”

    “起身说话!”朱元璋的语气柔和许多,他是个爱屋及乌之人。 黄锦并非罪孽深重,还救过海瑞。 朱元璋对他自然心生好感。

    “遵命,太祖!”黄锦颤巍巍地起身。

    “把手放下,让咱瞧瞧!” 黄锦不敢违逆,放下手,朱元璋看见他脸上清晰的手印。 刚才二虎下手毫不留情,可谓一记重击。

    “二虎,你怎下此重手?”朱元璋看向二虎。 二虎一时无言以对,“太祖,微臣知错了!”

    朱元璋摆摆手,“罢了,传太医来,替黄锦查看伤势!” 对于善良之人,朱元璋总是仁慈的。

    “多谢太祖!”黄锦感激涕零,意识到自己安然无恙。 他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对于生活在灵熙朝代的人来说,朱元璋与朱棣的时代久远,但他们的威名依然如雷贯耳。

    朱元璋重新坐回龙椅,“国师,之前你提及的张璁,此人如何?” 此人是首个协助朱厚熜对抗文武百官的。 最终朱厚熜胜出,此人必然受到重用。 朱元璋想起此人,想了解其底细。

    “此人已被贬至边远之地,目前不在京都。”萧然说道。

    “无妨,你说说吧!”朱元璋要除他,无论身处何方都难逃一劫。 只要还在大明疆域,他就无法逃脱。 朱厚熜也一脸紧张。

    萧然开始翻阅《明史》。 尽管杨慎与黄锦并无问题,但文武百官仍然提心吊胆。 他们的眼神满是恐惧,即使当下无错,也害怕未来是否会堕仙作恶。

    萧然开口:“张璁乃灵元十六年进士,于灵熙初年三度担任首辅,史称‘终灵熙一世,论宰辅者,莫若孚敬矣’。”

    “官拜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仙逝后追赠太师,赐谥文忠。” 朱元璋颇感意外,此人也无问题。 他凭借站队胜利,成为首辅。 虽有投机取巧之嫌,但朱元璋可以接受。

    “灵熙一朝,最突出的矛盾之一便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皇宫、王府及显贵亲戚拥有大量土地,称为庄田,权贵豪强和地方恶霸,擅自指认民田为官田,以此献奉王府、显贵,结交权贵,图谋私利。”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众多失地农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全国流民已达六百万,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导致农民起义连绵不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