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擅长作战
“你的观点依然独特。”朱瞻基点头赞同。
这跟先前朱瞻基、朱棣以及樊忠几人的说法一致。
“也先来了,我们拿什么跟他打呢?”于谦仍未能想通这个问题。
尽管朱元璋和朱棣声名显赫,但也不可能仅凭他们两人就能抵挡住二十万敌军啊!
“我们的力量源自洪武十四年的太祖高皇帝,永乐二十二年的太宗文皇帝,以及宣德五年的樊忠和张辅!”
于谦略作思索后说:“你是打算利用宣德五年的大军去击败瓦剌吗?”
“没错!在宣德五年时,你应该清楚,我大明的三千营、五军营和神机营、御营的精锐部队有多么强大。”
“来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准备了三十万人。这次也先集结全部兵力,想要攻入京师,我们就让他在京师变成他的葬身之地!”
听闻朱瞻基此言,于谦安心了不少。
若是拥有宣德五年时期的三十万精锐部队,击垮瓦剌自不在话下。
樊忠和张辅都是擅长作战的好手。
朱高煦和朱高燧同样不俗。
而朱元璋、朱棣及朱瞻基这三位领军打仗的能力更是出类拔萃。
于谦突然感到一阵疲乏,瘫坐在椅子上。
此时才察觉到喉咙干渴得厉害,随手拿起一旁不知是谁用过的茶杯,连灌两大口。
“三十万对抗二十万,足以给予瓦剌重创。”于谦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要知道,在明朝的鼎盛时期,他们的军队曾在草原上追逐着瓦剌和鞑靼痛打一顿。
马哈木曾一度嚣张跋扈,还不是被朱棣打得抱头鼠窜。
如今的也先远不及马哈木,而大明的军队仍有数量上的优势。
京师周边已不再是瓦剌的地盘。
然而朱瞻基摇摇头,表示:“祖父和太祖父的意思是要彻底消灭瓦剌及其草原各部势力,这一次打完仗,草原能有一百年太平日子。”
“二十万大军,瓦剌主要靠骑兵,一旦让他们逃跑,可就不好追赶了。”
“正是因为担心他们会逃走,所以我们选择了京师作为战场。就算他们想逃回草原,还有两道长城阻挡。”
“但这附近的地形不利于包围敌人啊。”
于谦认为重创瓦剌并非难事,但要想全歼恐怕不太现实。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太祖父和祖父还特意向洪熙年间借调了二十万三大营的精锐部队。”
朱瞻基指着地图说:“到时候洪熙年间的二十万大军将驻守长城一线,而宣德年间的三十万大军则在京师布防。”
朱瞻基笑着说:“这个惊喜,也先肯定会非常喜欢的。”
于谦点点头,若真如此,的确有很大可能将瓦剌一举歼灭。
“现在的情况你也了解了,下去休息吧!”朱瞻基起身,“太祖父说过,无论哪个朝代谁是皇上,内阁首辅的位置只能由你于谦担任。”
于谦起身叩谢:“感谢太祖的信任!”
“好好休息,明日便是你上任内阁首辅的第一天。”
“谢陛下!”
朱瞻基离开了大殿。
于谦回到家,看到送来的崭新官服,此刻已无需再忧虑其他事务,他与其他官员所要做的是完善朝廷的官员编制工作。
先前朱元璋杀人过多,虽然之前找回了许多老臣,但仍存在很大缺口。
那些少数幸免于难的人,要归功于李贤。
文渊阁内
内阁人选终于敲定,首辅自然是于谦,其次是王文,再加上李贤。
这三位才能出众,各方面均无问题。
要说达到完美的水准,或许比不过当年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但他们之间理念相似。
当几人在讨论官员任命问题时,一个太监走进来说:“于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太祖让您几位过去一趟。”
“你们继续讨论官员任免的事宜。”王文安排道。
众人跟随小太监离开文渊阁。
中和殿内
朱元璋与朱棣居中坐着,身边是谈笑风生的萧然;另一侧则是朱高煦、朱高燧,中间是朱瞻基。
于谦等人进来,见此情景顿时有些发愣。这时的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与他们在朝堂上见到的模样截然不同。
尽管此刻二人依旧气场逼人,但却不再让人感到恐惧。
于谦等人忙上前行礼。
“太祖,太宗……”
朱元璋挥挥手,“于谦啊,不必多礼,坐下吧!”
朱元璋确实非常喜欢于谦,于谦本人倒还好,毕竟他已经习惯了;而王文是因为没见过朱元璋在金銮殿上砍人头的情景;至于李贤,他是亲眼目睹全程,当时吓得魂飞魄散,险些也被朱元璋一同斩杀了。
“官员任命的问题就交给你们三位处理了,我不再过问。”
“遵命,太祖,微臣领命!”三人齐声回答。
“估计也先的大军不用两天就会到达,现召你们前来商议新帝人选之事。”朱元璋提及:“那个不成器、不肖子孙朱祁镇,不论能否返回,都无缘皇位了。”
朱高燧和朱高煦立刻挺直腰板。
“你们对此有何意见?”朱元璋询问三人。
“太祖,按照继承法规定,应由郕王朱祁钰继位。”王文提议。
“祁钰确是不错人选,但现在局面特殊,我想让高煦试一试。”朱元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土木堡战役,咱们的武将伤亡实在太大,急需一位充满武术精神的帝王。”
朱棣的意思其实就是需要一位崇尚武力的皇帝,这样一来,武将们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否则的话,武将群体注定要走向衰落了。
将来就会变成文官们的天下。
朱元璋和朱棣说话,并没有商量,而是直接通知大家。
不过朱元璋需要给予于谦足够的尊重。
因为于谦等几个人属于正统朝代,自然对他们非常了解汉王朱高煦的情况。
这位曾经陪同永乐大帝参与靖难之役,五次随同皇帝亲自出征的人物,在军事方面肯定是不会弱的。
“高煦你们仨对他也很熟悉了吧。”朱元璋说。
于谦点点头,“太祖让汉王晋升,是为了壮大武将集团吗?”
“至少要让武将集团有足够的力量与文官集团抗衡。”朱元璋回答道。
“照太祖的计划,这一仗之后,北方边境的草原可以安宁一百年,似乎并不需要这么做了吧!”王文对此也有所了解。
内阁的三个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计划。
“国师,您来说说吧。”朱元璋拍了拍萧然的肩膀。
“国师来自六百年后的未来,他对明朝后期的问题是非常清楚的,你们不妨听一听。”朱棣解释道:“我们现在作出的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变化,都是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在未来无限扩大。”
“请您指点一二!”于谦三人向萧然微微行了个礼。
他们虽不认识萧然,但从朱元璋和朱棣对待萧然的态度来看,此人绝不简单。
能与明朝两位重量级人物关系密切,肯定来历非凡。
“土木堡之战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明朝的武将集团几乎在此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原本与文官集团旗鼓相当的五军都督府也开始衰败下去。”
“随着岁月流逝,明朝的军权逐渐落入文官手中。”
“于是武将的地位变得极为低下!”
“接下来便是军队腐败盛行,虚报军额,账面上记载有二十万人,但实际上真正的人数还不到十万。”
朱元璋瞪大眼睛怒吼道:“这些混蛋!真该千刀万剐!”
“以前大明的军队战斗力很强,但自从腐败之后,战斗力直线下降。”
“有多惨烈呢,我给你们举个历史记载的例子。”
“你们应该都知道备倭兵吧,那是负责抵御东南沿海倭寇的部队。”
朱元璋、于谦等人点头表示了解。
“备倭兵虽然不及太祖爷爷当年建立的三大营那么强大,但也算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了。”
“如今他们是被倭寇压制着打。”
众人纷纷点头同意。
“根据后世的纪年法,现在是1449年。”
“到了1555年,一小股仅有53人的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沿途肆意烧杀抢掠,一路杀到了大明的陪都南京城下。南京守军却选择紧闭城门不出,这伙倭寇便转向太湖流域的芜湖一带。”
“混账!这是哪个不肖子孙当上了皇帝!”朱元璋愤怒得想要痛骂一顿。
其他人在听到53人这个数字时,也都惊讶不已。
“确定只有五十三人?”朱瞻基难以置信地问。
“没错,直到大明准备充分,历经80多天的追击围剿,才终于将这伙倭寇彻底消灭。而这期间,沿途遭其杀害的大明百姓和官兵总数,竟多达5000多人!”
朱元璋捂住额头,痛心疾首地说:“这些畜生!一百年的时间里,难道连刀都不会握了吗?”
“驻防南京地区的军队总数超过十万人,据说这伙倭寇在绕着南京城墙游荡的时候,守军居然都没有出城去抗击倭寇。”
“不对啊,为何不出去?”朱棣同样愤慨至极,这种情况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萧然摇了摇头:“具体原因有很多,当时的军队腐败已经非常严重,跟现在根本没法比。”
“这次倭寇的随意远距离突袭行动,他们的大致路线是从浙江绍兴沿海登陆,先后袭击了会稽和高埠,然后又流窜到了杭州、南陵、南京、芜湖等地,途经浙、皖、苏三省二十余州县。”
“一路上,这些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不是他们主动袭击陪都南京,引起千里之外的京城朝野震动,使得朝廷下了死命令要将其剿灭,恐怕这群人还能再胡闹上几十天。”
朱元璋揉着额头问道:“那时候的皇帝是不是个笨蛋?”
“不笨,反而是个把权谋之术玩得炉火纯青的人。”
于谦三人以及朱高煦、朱高燧都被一百年后明朝如此不堪的情形震惊得无言以对。
“那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朱元璋想不明白,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让军队沦落到这般田地?
“那个时候的明朝已经开始从内部腐烂了,那位皇帝懒政。”
“到底懒到什么程度?”朱元璋问。
“嗯……大概就是……二十年不上早朝吧。”
朱元璋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你说什么?”朱元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二十年,你是说二十年?”
其他人也是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深感震撼!
“没错,就是二十年。”萧然肯定地点点头。
“这小子!老子非抽死他不可!”朱元璋作为一个最勤奋的皇帝,听到有人二十年不上早朝的消息,简直要气炸了。
朱元璋拽着萧然,“胖虎,走,带我去,我现在就去找他算账!”
“大姨夫!”萧然拉住了朱元璋,“扯远了,现在还是先讨论大明武将的问题吧。”
朱元璋坐了下来。
于谦三人也因震惊而久久未能言语。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摸了摸自己的胸膛,然后对胖虎说:“接着讲下去。”
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有个非常夸张的情节,描述了当时明军射杀倭寇时,那些倭寇竟有徒手接箭的技能,明军的强大火力对他们来说毫无威胁,这让在场的所有明军心态瞬间崩溃。
到了1557年,龙山所之战爆发,仅仅八百多倭寇来侵犯,却吓得数千名明军纷纷四散奔逃!
听到这里,大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都不想再开口了。
此刻,朱元璋只想去教训那个二十年不曾上朝的朱厚熜。
这样的情况是从土木堡之变后开始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官群体掌握了军事大权。后期的武将地位低下,不仅受到文官的监督压制,连宦官也能对他们指手画脚,很多时候宦官一说不行,武将就束手无策。
明朝的制度本身也有问题,尤其是屯田所的问题,后来的屯田所只知道种地,失去了战斗力。
“制度确实需要改革。”朱元璋点点头。
于谦等人满脸不可置信。
“所以武将集团不能衰落,五军都督府也不能衰败,军队的指挥权绝对不能落入文官集团手中。”朱元璋赶紧补充道。
“是的,太祖!”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朱元璋、朱瞻基等人心里已经在思考日后如何改革制度了。不过目前虽没问题,但担心后代子孙们不成气候。
朱元璋的侄子提到:“您这个职业世袭制度的弊端实在太大了,后代对此也有很多批评。”
朱元璋点头回应:“我会考虑一下,会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于谦,此事就这么定了,等到这场仗打完,提升朱高煦的职位。五军都督府的事就交给你们三人处理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武将集团衰落,大明军队绝不能腐败!”
每当想起那十几个倭寇在东南沿海肆虐的情形,朱元璋就感到愤怒。
由于朱元璋的威望,很多事情无需过多讨论,他说的话无人敢反驳,决定权自然在他手上。
于谦等人基本没有异议,他们被刚才的讨论内容深深震撼。
朱元璋打算让好战的朱高煦上位,并请求内阁协助调配武将力量。很快,其他人纷纷离去,只留下萧然、朱元璋和朱棣。
“这些子孙真是不安分呐!”朱元璋感慨万分,他还未解决朱祁镇的烂摊子呢。
朱元璋指出:“大明军队后期战斗力下降,文官贪污腐败,拖欠军饷现象严重,有时甚至能拖延半年之久。”
“这些子孙越来越不像话了!”朱元璋抱怨道。
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钱,明朝很多时候都很穷,国家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
于是朱元璋向胖虎问道:“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赚钱呢?”
“海上贸易,这条路子来钱快,你看唐宋时期不是就很富裕吗?”
“海上贸易……看来我们也得认真考虑一下了!”朱元璋皱了皱眉头。
此时京城的人已经走得七七八八,但朝廷的编制基本已补全,只要解决了也先和瓦剌的大军,朝廷就能恢复正常运作。
然而,大明军队并未进行有效抵抗,也先和其他人也都知道大明皇室南迁了,现在京城人心惶惶。
也先带领二十万大军直扑京城,路过关卡时直接逼迫朱祁镇开门。
朱祁镇也没有让瓦剌失望,十分配合地打开了城门。
事实上,就算朱祁镇不开门,大明军队也不会反抗。
就这样,也先的大军一路南下,直指京城。
文渊阁的于谦得知了这个消息,脸色铁青。
王文见状询问:“于大人,发生什么事了?”
于谦将奏折递给王文:“你自己看看吧!”
王文看完后气愤不已:“真是奇耻大辱啊!太祖和太宗得多生气?”
“不用怀疑,太祖和太宗肯定已经知道了,别忘了国师的地位。”王文提醒道。
“我去找太祖禀报一声吧!”于谦接过奏折,准备去找朱元璋。
朱祁镇开门迎敌的消息出乎于谦意料之外。
李贤闻讯而来,问:“瓦剌大军什么时候到达?”
于谦略加思索,估量了一下时间:“明天中午估计就会兵临城下了!”
“这一天总算是要来临了。”王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