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17章 首辅

第17章 首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白羊口尽量耗掉大明军队的实力,这样一来进攻京城就会容易多了。

    “现在……这件事该怎么办呢?”一位官员赶忙询问。

    “立刻派人飞骑八百里传令,让白羊口的将士们撤退至内长城的居庸关。”朱瞻基回答道。

    “遵命!”锦衣卫立即行动起来,派人传达命令。

    这样一来,就能保存白羊口军队的有生力量。

    朱瞻基的这一举动看得李贤和满朝文武大臣目瞪口呆。

    他不仅放弃了坚守白羊口拖延时间,反而还将南迁的消息放出,这么做简直无异于自寻死路。

    “皇上,您这是什么意思啊!”李贤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因为京城,这里是太祖和太宗为瓦剌选择的战场,同时也是他们的葬身之地。”朱瞻基解释道。

    群臣听后更加困惑了。

    现在看来,京城已经没法硬碰硬攻打下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靠两万人拖延时间,等待其他地区援军的到来。

    当有战报传来时,朱棣再次耐不住性子前来。

    还没等朱瞻基开口,朱棣便说道:

    “京城城墙高耸,防御完善,粮食充足,瓦剌兵马并不擅长攻城,而且他们手中缺乏大型攻城器械。

    强行攻击损失太大,还不一定能成功攻克。

    若是也先够聪明,他会一路从直隶出击,席卷河北,另一路由黄河渡河,阻挡山东的援军,并荡平河南、河北。

    然后挥师西进,突破钟南山,清扫西北地区,再派一支精锐部队与脱脱不花会师晋阳。

    两路大军合并后,封锁长江,届时京城只是一个熟透了的果实,何时采摘全凭也先的意愿了。”

    实际上,京城并不是那么难以攻克。最明智的选择反而是攻打京城以外的地方,切断京城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使其变为一座孤立之城。时间久了,京城自然会不攻自破。

    此前朱棣等人曾讨论过此问题。若要南迁,京城的军心必将丧失。而到了那时,也先肯定会试图第一时间占领京城,这里也将成为也为也先准备的墓地。

    南迁的消息就是要引诱也先直接率兵而来,这就是钓饵。

    朱元璋、朱棣以及朱瞻基三人正在大殿中品茶。朱元璋依旧面无表情。

    “大姨夫,您已经杀了不少人了,就别再绷着脸了吧。”萧然递给朱元璋一块糕点。

    “仁宣之治如此繁荣昌盛,政治清明,为何正值统一年间却烂到了这般田地?”

    早些时候朱元璋认为朱允炆不足以担当重任,如今却发现比起朱允炆,朱祁镇更是令人头疼。

    “仁宗、宣宗是什么样的人物?这是朱祁镇能够相比的吗?”萧然坐在朱棣身旁。

    “正值统一年间并不缺少能人,只是朱祁镇用人不明,再加上王振胡作非为,这才导致局面如此糟糕。”萧然分析道。

    之前就有人说过,一个县城的人才就足以组成一个朝廷班子。

    朱元璋摆摆头,“不可能,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县城就有这么多人才呢?一个县城能有多大啊。”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手下不都是沛县人吗?”

    “如果没有刘邦,所谓的‘汉初三杰’,一个不过是失手的刺客,一个不适合做保镖,还有一个则是想造反的县长秘书。”

    “若没有刘备,那位被尊为武圣的关羽不过是一名因犯罪逃离家乡的亡命之徒,而张翼德每日回家就是在盘算猪肉生意的收支。”

    朱元璋和朱棣点点头,对于这些历史典故他们自然知晓。

    萧然接着说:“不说别的,就说咱们大姨夫您!”

    “明朝开国功臣几乎全是凤阳人,并非因为那里杰出将领辈出,真正的原因在于凤阳出了您!”

    “上至豪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看似翻天覆地的大事业其实并不需要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至少在初创阶段,仅凭一个地域或一小撮人就已经足够发展壮大的了。”

    “嗯,这倒是有道理。”朱元璋笑着回应,“这么说来,咱才是真正的伯乐。”

    “现如今正值统一大明遭受到严重打击,但只要皇上没什么问题,慢慢总会恢复过来。”萧然表示自己可以帮助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

    “这里有于谦坐镇,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至于太差。”朱元璋越来越欣赏于谦了。

    “皇位方面,大姨夫您有何打算?”萧然提及的是正值统一年间的状况。

    朱元璋不可能留在这里,他还得去观察其他朝代的情况。朱棣也同样不可能留下,因为他还要处理宣德年间的事务。

    “胖虎,你觉得如何?”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

    “不妨给汉王和赵王一个机会。”

    “高煦和高燧……”朱元璋低声念叨着。

    “先看看他们的表现吧,若是不行,您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下台。”萧然建议道。

    按照常规,本应由朱祁钰继承皇位,但由于朱元璋等人穿越时空来到这个时代,一切变得不同寻常。

    “那就让祁钰跟随高煦一起吧!”朱元璋点头同意了。

    “朱祁钰身体不太好,唯一的儿子还早早就去世了。”

    朱元璋点点头,“这次得留个心眼了。”

    “之前你说朱祁镇几年后又要复辟,那他之后的两位皇上怎么样?”朱棣提到的显然是朱祁镇复辟之后的事情,想起之前朱祁镇的表现,他的血压都有点升高了。

    “那两位皇上其实都不错,假如他们不是接过朱祁镇的烂摊子,而是接过了朱瞻基的接力棒,说不定大明的鼎盛时期还能延续下去。”

    朱见深和朱佑樘的确不错,至少不像朱祁镇那样昏庸无道,也不会胡闹。

    主要是跟朱祁镇相比,这两人实在是强得太多。

    “那真是太好了!”朱棣终于放下心来,唯恐再来一个像朱祁镇那样的情况。

    在朱瞻基的带领下,内阁及六部进行了重新整合。

    大批的百姓开始逃离家园。

    同时,京城中还流传着一则消息——大明朝廷准备南迁。

    不仅是朝廷南迁,连同文武百官也要一同南移!

    然而,守军却需要留下来坚守!

    这一决定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李贤的调度下,一支奢华的马车队伍离开了皇宫,行驶在京师的大街上。

    可以看到许多官员带着全家老小跟在后面。

    这样一来,许多人再也坐不住了。

    “朝廷都要走了,京师还能守住吗?”

    “赶紧逃吧!”

    “原本还想留下共同守城呢,现在看来是没指望了!”

    明眼人都清楚,朝廷南迁意味着什么。

    “绝对不能撤退!不能南迁啊!”耿九畴挡住了马车队伍。

    “朝廷如果南迁,长江以北就完了!会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啊!”

    “这是朝廷的决定,你给我让开!”禁卫军统领喝道。

    “朝廷糊涂啊!这才多久,就已经变得这么不堪了!”耿九畴怒吼,绝望至极,仿佛看到了南宋的悲剧重演。

    “若是太祖、太宗皇帝看到这一切,该有多痛心!满朝文武,竟成了这副德行!”

    “岂有此理!”禁卫军统领出言训斥。

    “我大明江山社稷怕是要保不住啦!”耿九畴直面禁卫军,“今日老夫就算死在此处,也不会让朝廷南迁!”

    不远处,樊忠和张辅也注意到了这一幕。

    “这样有志气的人却流落在外,真是可悲可叹哪!”张辅深感惋惜。

    “你敢阻挡朝廷南迁,是想寻死吗?”禁卫军统领质问道。

    “大明都已经这样了,我还怕什么死!”耿九畴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禁卫军统领挥了挥手,“拿下他!”

    张辅带着人走上前去,“此事你无需插手!”

    张辅一挥手,几个士兵上前将耿九畴带走。

    耿九畴离去之后,又有不少人相继站了出来,纷纷表示反对南迁。

    队伍此刻已是寸步难行!

    “朝廷不能南迁!难道想要让大明重蹈南宋覆辙吗?”

    “朝廷不能南迁!一旦南迁,长江以北的百姓该怎么办?”

    一个个站出来的人,只要是读过书的,哪一个不清楚游牧民族南侵会给百姓带来怎样的灾难?

    那便是人间炼狱。

    长江以北的百姓将会遭受大规模的屠杀。

    烧杀抢掠将席卷整个长江以北地区。

    “太祖高皇帝和太宗皇帝辛辛苦苦北伐收复失地,如今朝廷却要南迁,这不是要把长江以北白白送给别人吗?”

    “朝廷不能南迁!皇太后和皇上可以离开,满朝文武必须留下!”

    “只要满朝文武留下,就能稳住军心,京城便可守得住!”

    人们纷纷站出来发表意见。

    人群中有一个潦倒的读书人,身上还穿着破旧的官服。

    “长江以北的几千万百姓,他们同样是大明的子民,我们不能抛弃他们!”

    “瓦剌大军来了,我们愿意率先奔赴前线守城,不能逃跑!”

    尽管有很多人在逃生,但也有很多人坚决不愿离开。

    许多人不愿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这是朝廷的命令,你们这是妨碍公务!”禁卫军统领大声喝道:“闪开!”

    “为了几千万百姓,我们也绝不能走!”

    “我们绝不后退!你们就算杀了我,我也不会退!”

    几位壮士冲向禁卫军统领。

    “你们这是要造反吗?”禁卫军统领手指众人。

    “我们并不想反叛,只是不愿意看见长江以北生灵涂炭!”

    “朝廷文武全都是胆小如鼠之人吗?竟然如此贪生怕死!如今走了,死了还有什么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在这几位人士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过来,将城门紧紧包围住,挡住道路,不让南迁队伍通过。

    不仅无法继续前行,队伍甚至被迫连连后退。

    樊忠与张辅互相对视一眼,决定去找太祖朱元璋和太宗。

    两人转身离开,樊忠径直进了皇宫,找到了正在与萧然以及朱元璋在一起的朱棣。

    “太祖,太宗,国师!”朱棣询问自己的爱将:“是不是出现了什么状况?”

    “皇上按照之前的计划假装要南迁,但现在南迁的车队却被百姓们阻拦在了城门口,过不去了。”樊忠急忙禀报。

    “怎么会这样?”朱元璋起身问道。

    “太祖,太宗,请你们亲自去看看吧!耿九畴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了……”

    随后,几人起身走出皇宫。

    与此同时,张辅也去找朱瞻基。

    朱瞻基得知消息后,立刻离开皇宫。

    不久后,朱元璋、萧然、朱棣一行抵达现场,朱瞻基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随之而来。

    只见城门口黑压压的一片人,挡在车队前方。

    一位老者手持拐杖,挤到人群最前面,直视着禁卫军统领:“老头子曾随太宗皇帝五征漠北,虽然年迈,但仍愿为国家效力。”

    接着,一批批老兵陆续出现,其中不少人肢体残缺。

    “我们宁愿死战,也不能南迁啊!”

    “这是朝廷的旨意,各位大人,恕难从命!”禁卫军统领也被深深地打动。

    几名老兵带头跪在地上请求,随后百姓们也纷纷跪了下来。

    “因为害怕瓦剌而选择南迁,满朝文武,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太祖高皇帝,又该如何向太宗皇帝交待?”

    “皇太后!”一名老兵冲着豪华马车大声呼喊,“倘若长江以南沦陷,皇上您又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我们愿意死战到底,绝不南迁!”

    “绝对不能放弃长江以北的百姓!”

    所有人都跪在单独行驶的车队前。

    明朝永乐大帝朱棣五次远征漠北,确实劳民伤财,而且后三次的成效并不显著。

    但正是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的存在,使得汉人的脊梁挺直起来,洗去了自南宋以来的耻辱,提振了汉人家族的自豪感。

    “我们愿拼死一战,恳请皇太后成全!”

    “恳请皇太后成全!”

    ……

    目睹此情此景,朱元璋和朱棣深感触动。

    朱元璋感慨地说:“统一天下的有志之士就在这里!”他十分欣慰,并不只是于谦,还有许多人胸怀壮志,为民族大义和天下苍生坚守着。

    “祖宗,带头的那几位全是以前的老人,很多曾经随太宗皇帝亲自出征。”

    “那些读书人,大多曾是宣德年间的,只是后来被排挤出朝廷罢了。”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我就说嘛,怎么可能只剩下一堆无能之辈。记住这些人,全部启用,赋予重任。”

    “是,太爷爷!”朱瞻基立刻回应。

    提及逆子朱祁镇和王振等人,朱瞻基愤怒地说:“若这孽障还能回来,定剥其皮,还有王振、孙氏,他们该死!”

    在朱瞻基治理时期,政治清明,留下了众多人才。然而,在“三杨”离世后,朝廷被弄得一团糟。

    “现在出不了城,等到晚上再说吧!”朱棣开口决定。

    显然,仍有一些为民众福祉而努力的人。

    朱瞻基下令:“派人把这些人都请回去!”

    几名锦衣卫立即行动,找回那些之前被排挤出朝廷的人。

    这些人个个都有真才实学,都是大明朝真正的栋梁之材。

    “唉!”朱元璋愤慨不已,“就是因为那个天杀的王振,害得这么多人遭到迫害,被排挤出去。”

    “这还算好的,不知有多少已经因此丧命了呢!”

    朱元璋气得够呛。锦衣卫们开始在京城里四处寻找那些被赶出朝廷的官员,他们原本都有着卓越的政绩,只因得罪了王振而被迫离职。

    这些人被一一召回朝廷,逐渐恢复了职位。到了晚上,队伍再次启程,特意选在深夜出行。此时京城中的百姓已不多,路上寥寥几人。

    很快,这个消息便在京城里传开。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深感痛心,更多的人对朝廷失望,纷纷离开了京城。

    次日,消息从京城传出,京城的人几乎走得所剩无几。

    不久后,于谦也回到了京城附近,听说朝廷准备南迁的消息。

    “你胡言乱语!朝廷绝不可能南迁!”于谦抓住一个人的衣服质问。

    看见于谦的官服,百姓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大人,您听我说,之前的确有许多人愿意誓死保卫京城,可现在几乎都撤离了。”

    “你在瞎说!朝廷绝不可能南迁!”于谦打死也不相信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人会选择南迁。

    “是真的,之前朝廷打算南迁,但被京城百姓阻拦下来,结果他们在夜里悄悄溜走了。”

    于谦坚决不信。

    “如今连京城的守军也开始有人逃跑,城门也被封闭,不准外出。”

    于谦一时呆住,不敢相信这一切。“不可能!”

    “之前朝廷下令,要求白羊口的守军全部撤回居庸关。”

    于谦觉得难以置信,他策马奔向京城。来到城下时,看到城门紧闭。

    “开门!”于谦大声呼喊。

    看到于谦的官服,守城的士兵打开了城门。

    于谦骑马进城,发现京城内的居民基本都离开了,大白天里也很难见到几个人。

    尽管不愿相信,但于谦不得不面对现实。

    他一口气闯入皇宫,在保和殿找到了朱瞻基以及一群之前被驱逐的老臣,现在他们都回来了,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宣德年间的老臣。

    “于谦,辛苦了!”朱瞻基对他说。

    此刻的于谦感到有些混乱,朱瞻基还在,文武百官也在,但是外面因为这件事,百姓都已经走了,这也是事实。

    “陛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于谦不解地问。

    现在的状况让他摸不着头脑。于谦送一趟书信后再回来,竟变成如此局面。

    朱瞻基望向其他官员,“你们先退下吧!”

    “遵命,陛下!”

    众人离去。

    王文笑着走近于谦,拍了拍他的肩膀,于谦对此感到惊讶,因为王文是他少数看顺眼且认为志同道合的人之一。

    “坐吧!”朱瞻基示意于谦坐下。

    于谦坐下,“到底怎么回事?既然文武百官都在,为何对外宣称他们都离开了?”

    “只有这样,才能让军队内部人心惶惶,也先才会带着大军前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于谦听得一头雾水,“我们现在只有两万人,人心惶惶,你拿什么去对付也先?”

    朱瞻基指向地图,“这里就是也先的葬身之处,他想要入驻京城,那他就留下吧!”

    于谦打断朱瞻基的话,“那你到底有何计划?”

    “假设你是也先,京城有两万守军,百姓团结一致,你会强攻京城吗?”朱瞻基反问。

    于谦略加思索,“不会,京城城墙坚固,也先的骑兵不善于攻城,他们又没有大型攻城器械。”

    “假如我是也先,就会一路从直隶出击,席卷河北,跨过黄河,切断山东救援通道,荡平河南、河北;然后兵锋西指攻克钟南山,横扫西北地区,再派一支强大的部队配合脱脱不花,进攻大同宣化,最终在晋阳与他们会师……这样一来,京城自然就不攻自破!”

    于谦瞬间明白了所谓的南迁只是一个引诱也先上钩的诱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