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16章 独挑大梁

第16章 独挑大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棣微微点头,表示赞赏,张家自张玉以来始终忠诚于大明王朝。

    “行吧,对于张軏一脉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英国公张辅一脉不能动。”朱元璋发话道。

    “感谢太祖!”大家回应。

    “大伯父,只要是没直接参与夺门之变的忠臣,就没必要牵扯进来。”萧然提议说:“您这么杀下去,武将家族恐怕真要断根了,将来文官一族就得独挑大梁。”

    “樊忠,听见了吗?如果有武将一家受到牵连,可以上报给国师决定。”朱元璋接受了这个意见。

    原本武将一族在这次事件中就已经损失惨重,再继续惩罚下去,恐怕真要灭绝了。

    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是,太祖!”樊忠应声起身离开了金銮殿。

    接下来便是朝廷众臣了。

    “跟王振亲近的人,不管是王振的爹还是跟他走得近的,统统给我滚出来!”朱元璋目光扫向下方的人群。

    几个无须的老者颤颤巍巍走了出来。

    朱元璋又望向锦衣卫,“还有没出来的吗?”

    即便他们自己不愿承认,也总有人知道真相。

    “就是他!”锦衣卫一脚踢过去。

    “太祖,我也举报他!”一位官员抱着一同赴死的心态开始揭发。

    “还有那个!”

    “姓王的,你自己不出来吗?”

    很快,一大群与王振有关联的人都被迫站了出来。

    朱元璋十分愤怒,一个小宦官居然能对朝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如今想来,当年放纵王振的孙氏真是死得太安逸了。

    “这些败类,朝廷蛀虫,全都五马分尸,诛灭九族!”朱元璋怒吼道。

    “太祖饶命啊!”

    “我们也是逼不得已啊!”

    “我们也没办法啊!”

    众人哭爹喊娘地恳求饶命。

    “若是你们当中能多些像于谦那样的人,这大明朝廷怎会落到这般田地?”朱元璋挥挥手,“拉出去!”

    朱元璋绝不手软,尤其痛恨那些参与夺门之变导致于谦和朱祁钰被害的,其次是王振一脉。

    王振凭借一己之力严重扰乱了朝纲。

    瞬间又有数千人遭到牵连。

    其余的人吓得浑身颤抖,更加恐慌了。

    朱元璋冷声道:“先前主张南迁的人,给我滚出来!”

    “太祖,微臣……微臣是担忧京城守不住,皇家血脉万一有什么闪失啊!”

    “太祖,微臣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啊!”

    几个人匆忙滚爬出来,跪地哀求。

    刚才还有一些侥幸心理,现在彻底没了,只能自己主动站出来。

    “住口!你们这群贪生怕死的东西!”朱元璋怒喝一声。

    “拿着国家俸禄,却不为国家分忧!你们死有余辜!”

    “于谦的话你们没听见吗?”

    “一个个贪生怕死,还好意思说是为大明考虑,真是天大的笑话!拉出去砍了,全家抄斩!”

    朱元璋一声令下,朱高燧指示锦衣卫把这些人的乌纱帽摘掉,全都拖出去。

    朝堂上剩下的官员仅有一半了。

    “赞成皇上御驾亲征的,都给我滚出来!”朱元璋开口。

    官员们面露惊恐纷纷站出来下跪。

    “你们这些家伙,收了王振多少好处?”

    “竟然让朱祁镇御驾亲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不清楚吗?”

    “你们这种人还能待在朝堂之上,难怪大明朝廷会沦落至此!”

    在正统年间,朱元璋几乎看不见一丝亮点,唯独欣慰的是于谦依然保持着清廉,敢于挺身而出舌战群儒。

    “太祖,我们也是无可奈何啊!”

    “如果不写奏章让皇上御驾亲征,锦衣卫就会抄家!”

    “我们也同样是逼不得已啊!”

    “王振的意思其实就是皇上的意思,我们哪敢不答应啊!”

    “哼!”朱元璋冷笑一声,“你们害怕王振,畏惧朱祁镇,惧怕锦衣卫,就不怕咱们找上门来收拾你们?”

    “一群胆小如鼠的东西!你们也不过尔尔!”

    “你们没什么把柄怕什么呢?”

    “于谦不写奏章,锦衣卫就会找他麻烦吗?”

    朱元璋挥手命令道:“误国误民,罪不容赦,拉出去砍了,全家抄斩!”

    “太祖饶命啊!”

    “太祖!”

    又一批人被处决。

    朱元璋看向剩下寥寥无几的大臣。

    “土木堡之事,你们也有责任,全部拉出去砍了!”

    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宣布这些人一律处决。

    萧然、朱棣、朱瞻基等人皆吃了一惊,原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没想到朱元璋竟要全部处决。

    “太祖,饶命啊!”

    “太祖饶命!”

    “太祖冤枉啊!”

    朱高燧和朱高煦看得目瞪口呆。

    朱元璋来了个大清洗,朝堂上下几乎被屠杀殆尽。

    “王振祸乱朝纲时,有没有人上奏折弹劾他?”

    “有没有人出面指责?”

    “御史、谏官呢?你们是眼瞎还是耳聋?”

    “如此失职!”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是谁?给我滚出来!”

    朱元璋盯着众人。

    徐超赶忙走出来,“太祖,是我!”

    “是不是忘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了?”朱元璋语气冰冷地质问。

    都察院源于前朝的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弹劾以及提出建议。

    它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为三法司,遇到重大案件,由三法司共同审理,也称为“三司会审”。

    都察院的主要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有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并按照十三道划分设立监察御史,巡视各地州县,专门负责考察官吏、弹劾不法。

    明代都察院不仅能对司法机构进行监督,而且还具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

    徐超不敢狡辩,唯恐惹怒朱元璋,万一原本只是斩首抄家,结果变成了凌迟加株连九族的大套餐。

    &34;你们的任务就是监督朝廷官员,辨别冤假错案,督导各个行政部门,你们可是朕的眼睛和耳朵,维护朝廷风气的重要机构。看看你们还记得多少!&34; 朱元璋盯着徐超,命令他背诵他们的职责。

    徐超不敢拖延时间,立即回答:

    &34;如果有大臣行为不端、小人结党营私、滥用权力扰乱朝纲,就必须查处他们。&34;

    &34;对于那些卑鄙贪婪、破坏官场纪律的百官,也要查处他们。&34;

    &34;如果有人学术不端,在奏折中颠倒是非,妄图谋取晋升,也要查处他们。&34;

    &34;每逢官员考核、朝见之时,要与吏部一同鉴定官员是否贤能,决定他们的升降去留。&34;

    &34;遇到重大案件和重要囚犯,要在朝廷会审时,与刑部、大理寺公正裁决。&34;

    &34;我还以为你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呢!既然清楚,为何不去做?&34;

    &34;那些大臣中的奸邪之人、结党的小人,像王振那样的,难道你们不清楚吗?&34;

    &34;那些卑劣贪腐的官员,你们是视而不见吗?或者说,你们自己也参与其中?&34;

    &34;学术不端,胡乱进谏,如徐有贞这般的人物,你们难道不清楚吗?&34;

    &34;你们简直是严重失职!&34;

    &34;来人,将都察院的所有言官抄家并流放!&34; 朱元璋振振有词,无人能反驳他的判断。

    尽管没有明说,但这种流放和处死并无太大差别,许多人还没到达流放地就已经丧生。

    朱元璋追问:&34;有没有人敢站出来承认自己曾调查过王振或者王振一党的人?&34;

    这时,一名青年颤抖着走出人群,身上还带着伤痕。

    &34;皇上,微臣李贤确实进行了调查,但是奏疏递上去就被王振截获了。&34;

    &34;你身上的伤是怎么来的?&34;

    &34;回皇上,是王振派人打的,从大军出征那天起,一直到现在&34;

    &34;你起来吧!&34; 朱元璋终于看到了一个让他满意的答案。

    &34;传太医过来!&34; 他对身边的锦衣卫下令。

    &34;遵旨,皇上!&34;

    朱元璋接着质问:&34;那么其他人呢?谁曾经查处过王振,阻止过皇上的御驾亲征?&34;

    然而,现场鸦雀无声,竟无一人站出来!

    朱元璋愤怒至极:&34;我要处决你们,你们受死一点也不冤枉!&34;

    此刻,朱元璋对他们腐化堕落之事已不再追究,若是再问下去,恐怕活着的人不会剩下几个。

    &34;皇上,先前王翱曾在金銮殿向您揭露王振专权的问题&34; 李贤提醒道。

    &34;那王翱现在何处?&34;

    &34;已被免职,如今在家读书。&34;

    &34;之前吏部尚书王文,他是最早反对皇上御驾亲征的人,后来被人诬告叛国,至今仍被囚禁在天牢。&34; 李贤跪下恳求,&34;请求皇上还王文一个清白!&34;

    朱元璋转头看着萧然,问道:&34;国师,这三个人怎么看待呢?&34;

    萧然翻开手中的《明史》,众人看见这一幕皆感惶恐,仿佛生死簿就在眼前。

    &34;李贤后来进入内阁,提拔了不少贤才,并将广开言路作为首要任务,许多著名的大臣都是由他发现并提拔的。《明史》评价他,自从三杨以来,能得到皇帝如此信任的人只有李贤。&34;

    萧然的话语虽轻,但朱元璋等人听得真切,对李贤十分满意,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34;王翱同样是位贤臣,性情与李贤颇有相似之处,只是能力略逊于李贤。&34;

    明朝时期,在弘治二十年间,朝廷官员众多且品行端正,各行各业治理得井井有条,被誉为极盛时期的功绩,这主要得益于一个人的努力,那就是恕力和他的儿子王承裕,两人共同被认为是“三原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朱元璋连连点头,称赞这个人生命力顽强,同时兼具能力和君子风范,这正是大明王朝所需要的人才。

    他喊道:“锦衣卫!”

    下属回应:“太祖!”

    朱元璋接着下令:“立刻派人把他请回来,并且对我们态度恭敬些。如果有人胆敢怠慢,我绝不轻饶!”

    “是,太祖!”下属领命而去。

    朱元璋转向李贤,示意他继续汇报。

    公元1729年的一天,朱元璋提及年富因得罪王振而被贬官,并愤而辞官回乡。

    他又看着萧然,让他再次审视这位年富。

    萧然便开始查阅《明史》记载:

    “年富历经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六位皇帝的执政时期。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都有任职经历,曾任吏科给事中、陕西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兼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山东巡抚、户部尚书等职。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保持清廉正直,始终如一,成为了一代著名大臣。”

    这些人都是既有才能又有原则的,然而只因皇帝昏庸,奸佞当道,都被排挤出了朝廷。

    “这些人确是有真才实学,性格品质也不差,朝廷却偏偏弃之不用。”朱元璋想到这里,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想要教训朱祁镇一顿。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并不缺乏,只是没得到重用罢了。”萧然评论道。

    朱元璋听罢觉得有理,忽然想起刚才提到的明成祖是谁,顿时醒悟过来,问道:“你说的是明成祖?那是谁?”

    朱棣微微抽搐了一下嘴角。

    “口误,我说错了。”萧然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朱元璋立刻表示:“我还以为大明除了我之外,还有人敢自称祖呢,真想找个人抽他一顿!”

    朱瞻基注意到祖父的表情有些不对劲。

    朱元璋随即转向锦衣卫:“马上去请他们回来!”

    “是,太祖!”锦衣卫接令离去。

    朱元璋起身,对着朱瞻基说:“瞻基啊,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你了,去找回那些曾因真才实学却被排挤出去的人,那些蛀虫该清理就得清理掉!”

    “还要抄他们的家,这些贪官污吏估计还藏有不少家产,可以充盈一下国库。”

    “是,太爷爷!”朱瞻基赶紧应声。

    朱元璋认为李贤做得不错,他对情况很了解,推荐的人选也都符合要求,不论能力还是品德都没问题,可谓德才兼备。

    在文治方面,朱瞻基同样表现出色,虽不及如今洪熙朝的朱高炽,但肯定胜过朱元璋。

    朱元璋这次来只是为了处决这些人,具体的事务处理还得靠其他人去做,他自己也懒得管了。

    如今朝廷中有许多人是从宣德朝留下的,朱瞻基对他们非常熟悉,宣德朝的官员他也有所了解,可以直接使用。

    这些人有的还活着,经历了永乐到天顺几个朝代。

    如今也不必追究过去了。

    如今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员已被屠杀了四分之三,剩下的都是些小角色,对王振的行为选择了默认躺平,加之他们的职位不高,捞不到多少油水,王振自然也不会与他们牵扯过多。

    “感谢先帝!”众人感激涕零,被朱元璋吓得半死。

    如今大家都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起来吧!”李贤开口说道:“先帝,也先的大军已经在土木堡了,骑兵很快就会到达京城!”

    朱元璋虽然杀了个痛快,但其他人只看到朱元璋带来的八个人,并未见到其他援军。目前京城仍处于危险之中。

    当前形势下,就算也先领军攻打京城,恐怕也很难守住。

    朱瞻基点点头,宽慰道:“朕知道了,此事无需担心,你们只需处理好京城内的政务即可。至于抵抗瓦剌大军之事,自有他人负责,你们不必忧虑。”

    “太祖,太宗和朕都在这里,你们怕什么呢?”

    这几个可是能把瓦剌军队踩在脚下的狠角色。听了朱瞻基的话,群臣才放下心来。

    “是,臣明白了!”

    “李贤!”

    “臣在!”

    朱瞻基接着下令:“散布消息出去,就说朝廷准备南迁!”

    李贤一脸困惑:“先帝,为何如此?这样一来,军心不就散了吗?”

    这时,有人边跑边大喊:“紧急通报!”

    一名宫中小太监连滚带爬地抱着一份奏折闯入金銮殿,高呼:“也先二十万大军已兵临白羊口,白羊口守将请求增援!”

    小太监把急报递给朱瞻基。

    朱瞻基看完后,说:“白羊口守军人数不满一万……”

    “韩将军请求援军!”

    朱瞻基摇摇头,回答道:“你退下休息吧!”

    送信的驿骑并不认识朱瞻基,他战战兢兢地问:“那韩将军和白羊口的将士们就不救了吗?”

    “白羊口并无险可守,去了也是白白送死,也先就是想让我们出兵去救。”

    相比之下,攻打白羊口要比进攻京城容易得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