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11章 全部阵亡

第11章 全部阵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樊忠奋勇激战,身受重伤,濒死之际怒斩王振,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众多大臣壮烈牺牲,五十二位将领无一幸存。

    永乐、洪熙、宣德这几位皇帝时期的资深将领和精锐部队几乎尽数丧生,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真是混蛋!这小子朱祁镇真让人恨得牙痒痒!朱元璋气得现在要是能亲手宰了他才解气。

    若是在战场上打了败仗也不至于这么愤怒。

    胜败本是兵家常事啊!

    也先是的确非同凡响,此人实力强大。

    这一点,朱棣和朱瞻基也是心知肚明的。

    朱元璋和朱棣愤慨的是,明明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结果却因为几个人的荒唐行为,造成了如此惨重的损失。

    大明帝国的二十万大军以及精锐武将全部阵亡!

    朱棣一生的心血——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御营的所有精锐部队在这次事件中彻底覆灭。

    这次,大明可谓是伤筋动骨了。

    这是自朱棣靖难之役以来大明遭受的最大损失。

    朱祁镇不仅败光了祖孙三代的基业,而且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过好几次败绩,只不过没引起过多关注罢了。

    到了正统十四年,大明早已无法比拟之前的宣德时期了。

    原本不多的家底儿这回算是彻底没了。

    土木堡之变堪称大明王朝历史上最大的耻辱,发生在公元1449年,即大明天子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大明王朝后的第八十一年。

    那一年,距离横扫漠北、荡平瓦剌和鞑靼的永乐大帝朱棣去世仅仅过去了二十五年。

    那一年,距离开创仁宣之治、整饬军备、三次巡视边关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去世也不过十四年。

    这是正统皇帝朱祁镇第一次亲政的第十四年,同时也是亲政后的第六个年头。

    那一年,也是明朝最强内阁“三杨内阁”中最后一位成员杨溥去世后的第三个年头,同时,也是宦官王振擅权的第八年,以及转权的第五年。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让一个辉煌至极的大明王朝从盛世巅峰滑向几乎崩溃的深渊,只需要短短三五年的时间。

    治理大国犹如烹饪小鱼,需小心翼翼如同走在薄冰之上,君主用人不当,必然难以维持长久。

    虽然土木堡之后的善后处理,大明王朝取得了一定的好结果,在经历大败之后成功复仇获胜。

    但这依然掩盖不了一个宏伟的王朝走向衰落的事实,土木堡之变就是大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大明王朝而言,土木堡之变并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败,更具有深远的历史象征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程度,就如同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如同绍兴和议对南宋的影响,如同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标志着大明从盛明步入中明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的明朝,先后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在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四位英明君主的领导下,大明王朝强势崛起,横扫东亚无敌手。

    北方征服草原,如入无人之境;西方并吞高原,领土扩展千里;南方收复安南,战无不胜。百姓富裕,军队强大,疆域辽阔,被誉为远超汉唐的强盛帝国。

    然而,此后的明朝逐渐显现疲态,曾经无敌于天下的军队开始腐败,内阁顶尖人才出现断层,“三杨”之后再无接班人。

    更为关键的是,统治者的水平每况愈下,朱元璋天生英才,朱棣雄才大略,朱瞻基也算文武双全。

    明朝初期,朱元璋一直坚持实施以文抑武、以武制文的平衡策略。

    因此他废除了权力过大无法制约的丞相职务,在称帝建国后,并未撤销最初起义时直接管辖的都督府,而是将其改为五军都督府,并统管全国大部分军务,而作为六部之一的兵部实际上只是给五军都督府当助手的部门。

    朱元璋最初的设想是利用五军都督府来制约文臣,又通过兵部的文官来约束五军都督府。

    所以,明朝初期,军队主要由五军都督府负责统辖。

    这些武职官员世代承袭,从而形成了明朝初年的勋贵集团。

    然而,在土木堡之战随朱祁镇出征的,恰恰代表着明朝初期军事力量核心的勋贵集团所率领的全部精锐部队。

    而土木堡一战,勋贵集团及其打造的大明精锐全军覆没,就连勋贵集团的代表人物张辅也在此次大战中捐躯。

    五军都督府也随之大败,一蹶不振,渐渐成为了无关紧要的职能部门。

    明朝初期朝廷大致可分为文官和武将两大派系,两派之间相互制衡,格局相对稳定。

    但土木堡之战后,五军都督府势力几乎全军覆没,随之彻底衰落。

    勋贵集团所代表的武将势力的衰落,使得再也没有力量能够制约明朝文官集团的发展。

    再加上,由兵部这些文官实际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大获成功,在朝廷和社会看来,更加凸显了文官集团的重要性。

    自此,从土木堡之变开始,文官集团逐渐稳固地控制了朝廷内外的各种势力,甚至军队也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随着文官集团势力的不断壮大,在晚明时期,文官集团的顶峰组织内阁更是独步天下,杨廷和、严嵩、高拱、张居正等精英人物基本上就如同各自时代的主宰。

    此外,明朝末期的政治斗争也是由文官集团挑起的,政治斗争成为了导致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土木堡事件,则标志着文官群体开始失控并迅速膨胀的起点。武官势力的衰微以及文官势力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一个负面效应:当文官集团日益强大后,它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皇帝失去了一种能够制衡文官集团的有效工具,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手段,即引入另一种力量来牵制文官,以保证自身的统治稳固。

    皇帝环视周围,发现能够进入朝廷高层的人选,除了读书人,就只有皇族宗室和外戚。然而,明朝历来对外戚心存芥蒂,毕竟朱棣正是依靠宗室身份崛起并致富的。

    因此,宗室是决不能被扶植起来的。同时,明朝明确规定,皇帝娶妻只能选择平民百姓家的女儿,于是明朝并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别无他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身边的太监群体提拔起来,让他们充当自己的先锋,与文官集团展开激烈斗争。此后,宦官集团便成为了用来打压文官的一大利器。明代著名的太监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的,他们个个权倾一时,鱼肉百姓,其恶劣行径罄竹难书。

    当然,也有许多品行端正的太监,尽管他们有时也会惹事生非,但他们至少达到了皇帝制约文官集团的目的,成为了牵制文官势力的关键棋子。

    土木堡之战对明朝军队而言,带来的最直接打击便是摧毁了明代初期积累的强大军事力量,几乎一夜之间,所有成果都被耗尽。朱棣和朱瞻基时代精心打造的神机营、三千营等精锐部队,象征着大明王朝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极高的战斗力,配备精良,战斗技能超群,并且拥有当时最尖端的科技武器。加上有张辅、樊忠等名将坐镇,这支军队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战斗力。

    然而,在五军都督府衰退、文官掌控军队之后,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滑,卫所制度废弃,吃空饷现象十分严重,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自此再也未能恢复过来,以至于后来作战时,竟需要将领自行招募和训练士兵。

    土木堡之变也标志着明朝对外扩张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原本从明宣宗时代开始放慢对外扩张步伐的明朝,在此之后完全放弃了扩张,开始采取收缩防御的战略,国家边界逐渐遭到侵蚀。

    更为关键的是,这场战役逆转了长达八十年的大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制态势。从此,明朝对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基本上采取守势,军事实力也基本上退出了草原地带,明朝自此之后无法再称霸草原,也失去了继续开拓疆域的力量。

    综上所述,土木堡之变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国防战略格局。

    朱棣怒气冲冲地喘着粗气,显然是被气得够呛。朱瞻基既感到愧疚又深感自责。另一旁,朱元璋的脸色也非常难看。在此之前,朱元璋不止一次想过,即使仁宣之治之后的大明走向衰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经历了四代人的努力,家底丰厚,不至于太过糟糕。

    然而,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都严重低估了朱祁镇败家的速度。萧然轻轻地帮朱棣顺气,毕竟他已经年迈,真怕朱棣会被气出个好歹。

    “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大明军队再也无法回到宣德一朝和永乐一朝时的辉煌局面。”

    “宣德一朝的孙氏家族,关于朱祁镇,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追究他的责任,毕竟那些事并非他们所为,但这两个人绝对不能再掌权,他们是大明的千古罪人!”朱元璋直言不讳。

    “太爷爷,我记得了!”朱瞻基对此毫无预料,这样的变故实在太大。

    明朝的许多策略是从朱元璋和朱棣时代开始制定的,如今明朝武将集团全军覆灭意味着什么,无需萧然再多言,朱元璋和朱棣自然心中有数。

    宦官读书的责任在于朱瞻基,而东厂、西厂这类机构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朱祁镇。朱元璋和朱棣并不需要制衡机制,因为他们自身就能压住满朝文武,但后续的皇帝们则做不到。

    他们需要分权制衡。此时,

    东宫内,王振惬意地躺在躺椅上,几个小太监正在给他捏腿,小宫女在一旁倒茶递水。朱高煦和朱高燧带着几个锦衣卫找到了王振。

    朱高煦和朱高燧远远就看到了这一幕,内心憋了一肚子火气。

    “奶奶的!现在就这么会享福,以后还不知道要翻天呢!”朱高煦一行人走近。

    朱高燧看到还在闭目养神享受中的王振,毫不犹豫地挥起手掌,给了他一巴掌。

    “啪!”清脆的巴掌声响起。

    “哎哟!”王振痛得龇牙咧嘴,捧着火辣辣的脸看向朱高煦和朱高燧,却发现根本不认识对方。

    王振愤怒地吼叫起来,而其他人在场的小太监和小宫女见状,看到朱高煦、朱高燧以及锦衣卫,也都吓得不敢吱声。看得出来,朱高煦兄弟俩也不是省油的灯。

    王振脸上留下了清晰的巴掌印记。他疼得直抽冷气,瞪着朱高煦和朱高燧。

    刚想发作的王振看到锦衣卫立刻就软了下来。

    “你们……你们是什么人?”王振眼中充满了怨恨。

    “这话应该是你问的吗!”朱高煦抬脚就是一脚,将王振踢飞出去。

    一想到这个专权的太监,朱高煦兄弟俩也是一肚子气。王振可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权的宦官。

    “你们凭什么是无缘无故地打人!”王振站了起来。

    “王振企图谋反,皇上已经下令,对他施以凌迟处死!”朱高煦也懒得跟他多费口舌。

    “带走!”这样的人纯粹是个祸害!

    ……

    很快,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再次回去禀告:“爷爷,已经处理好了!”

    朱棣的脸色也渐渐恢复过来。

    “胖虎,接着说吧!这个没出息的家伙被俘虏后,到底怎么样了?”朱元璋此刻非常急切地想要知道后续情况。

    大明皇帝被俘虏的消息,让朱元璋和朱棣两人难以接受。

    如果他是以身殉国,他们或许还能勉强接受;但朱祁镇却是被敌人俘虏,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瓦剌抓到了咱们的大明皇帝,他们的太师也先既欣喜又忧虑。喜的是他们竟然抓住了明朝的皇帝,忧的是不知该如何处置这位皇帝。这时,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明朝皇帝是个难得的人质,不如留住他,以此向明朝索取财物。也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决定留下大明皇帝的性命。”

    “那后来呢?”朱元璋满脸担忧地问,他害怕大明会因此而妥协。

    “瓦剌虽然有这样的如意算盘,不过于谦和朝廷中的一部分官员坚决反对。”

    “于谦!”提到这个名字,朱元璋对于谦的好感度再度提升,“幸好于谦当时没有随军出征,还好有他在啊。”

    朱元璋此刻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只要有于谦在,事情就不会变得太糟。

    只要大明没有妥协就好,否则就更加丢脸了。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孙太后非常担忧她的儿子朱祁镇的安全。她曾多次派人给瓦剌送去金银珠宝,希望他们能释放朱祁镇。然而,手中握有这张‘摇钱树’的瓦剌怎会轻易放手呢。”

    “糊涂!”朱棣拍案而起,对孙氏孙太后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

    朱瞻基听到孙氏的做法,也对她感到失望。作为一位母亲,孙氏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她身为大明的实际掌权者,却置国家大义不顾,居然向瓦剌妥协。

    这让曾经率领大军痛击瓦剌、鞑靼的永乐大帝朱棣愤慨不已。以前朱棣亲征蒙古时,朱元璋有多高兴,现在就有多愤怒。过去,在宣德时期以前,一直是大明强势打击游牧民族,如今却选择了妥协。

    朱元璋当年把北元赶出国土,朱棣远征四方,扬我国威。前几代人凭借坚毅不屈的精神塑造出了“刚明”的国家形象,却被朱祁镇险些毁于一旦。

    “高煦!”朱元璋怒火中烧,“王振及其九族意图谋反,全部处死!”

    朱元璋越想越生气。在这个时代,是否存在冤情已不再重要,一人犯法,全家受罚,连同族人一起遭殃。

    “是,爷爷!”孙氏虽然是朱瞻基现在的皇后,但朱元璋必须考虑到朱瞻基对此事的感受。

    但对于那个怂恿朱祁镇的王振,即使处死也无法消除朱元璋心头的怒火。毕竟现在朱祁镇只有三岁,而且还是朱瞻基的儿子,否则朱元璋早就动手了。

    “太爷爷!是我的错,我是大明的罪人!”朱瞻基跪在朱元璋面前。

    朱瞻基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但是对于朱瞻基的继承人以及皇后人选,朱元璋是非常不满的。

    “我不会怪你,只是你走得早,这不是你的错,但这事不能再拖了,早点解决吧!”朱元璋无法忍受孙氏继续担任大明皇后的位置。

    这种人物,朱元璋和朱棣是不会承认的,她们不适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失德且心中无大义!

    朱瞻基站起身,走到门口,“传朕口谕,皇后失德,教子无方,自今日起废除皇后之位,打入冷宫,皇太子朱祁镇……废除太子之位。”

    传达命令的太监都被惊呆了,一口气废黜皇后和太子,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无论是废皇后还是废太子,都需要和满朝文武大臣进行慎重讨论的。

    而现在不仅直接废掉了,而且还是一次性废掉两位。

    “皇上,这……”

    “朕说的话你没听见吗!”朱瞻基怒不可遏。

    小太监吓得一哆嗦,“是,皇上,奴婢遵旨!”

    小太监深知此事有些鲁莽,但他不敢再多言,赶紧小跑离开。

    的确有些过于仓促,但现在确实是特殊时期,朱瞻基必须要给朱元璋和朱棣一个交代。

    这件事终究是要办的,朱祁镇和孙氏的罪行不容宽恕。他们俩既有能力上的问题,人品上也同样存在问题。

    朱瞻基重新回到朱棣面前跪下,“爷爷,我不该违背您的话。”

    “废太子和皇后之事不可如此草率行事,你打算如何去做?”朱棣并没有责怪朱瞻基的意思。

    “孙儿下罪己诏,恢复胡氏皇后的地位,并立祁钰为太子。”朱瞻基此时已经别无选择。

    “这样很好!”朱元璋其实一直期待这样的结果,因为朱祁钰有能力力挽狂澜。

    “胖虎,后面还有什么惊人的消息吗?”朱元璋心里直犯嘀咕,感觉自己恐怕再也经不起更多的刺激了。

    他先询问了一下萧然。

    “严重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朱瞻基不禁握紧拳头,这件事情在宣德时期并未发生,但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这个不成气候的东西,他竟然杀了我们的于谦!”朱元璋还记得先前提到的,朱祁镇杀害于谦的事。

    朱瞻基彻底愣住了,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如此不堪,居然还想杀于谦!

    第13章 天子杀于谦,老朱震怒!

    朱棣先前就说过,对于谦你可以压制,可以重用,但绝对不能杀。

    于谦曾当面顶撞朱棣,但朱棣尚且不舍得杀他。朱高煦和朱高燧有时候也会头脑发热,但他们也舍不得杀于谦。

    然而,朱祁镇真的下手了。

    此刻朱元璋还不清楚朱祁镇为何要杀于谦,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朱元璋都无法原谅他。

    宣德年间的朱祁镇只有三岁,朱元璋暂且不做惩罚;但如果是在其他正统年间,朱祁镇肯定不会有这么轻松的结局。

    原本打败瓦剌,全歼瓦剌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