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9章 惊艳亮相

第9章 惊艳亮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萧然,讲讲朱瞻基的功劳。”朱元璋仍然想要听听。

    其实很多方面不容易察觉。

    “在政治上,朱瞻基重视整治官僚体制和财政,提升了内阁的地位,并重用于谦、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人。他清理了前任遗留的弊端,整顿了统治机构,实施了精简人员和裁员的措施,以此提振朝廷风气,还教宦官读书参与政事。在经济方面,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这些举措跟洪熙年间大致相同,因为在正常的历史中,洪熙朝只有短短十个月,而宣德朝基本延续了洪熙朝的政策。”

    “在外交关系上,他进行了第七次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停止对交趾动兵,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军力财力,也有利于交趾与华夏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

    “宣德时期,除了老爷子的永乐朝之外,是唯一一个没有实行海禁的朝代。”

    “宣德元年,设置了‘内书堂’,指派翰林学士教导宦官学习,后来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样做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做事的效率和速度,但同时也助长了宦官势力的崛起。”

    “主要原因在于朱瞻基需要能找到可以信赖、能处理他私人事务的仆从,别的集团无法提供这样的忠诚度和保密性。”

    朱瞻基倾向于挑选自己亲近的人来协助对抗那些文官。

    “每当朱瞻基并未完全采纳大学士们的建议时,宦官的关键作用便凸显出来,这时候司礼监的宦官就被期望能够代表皇帝采取合适的行动。”

    朱瞻基设立宦官权力的初衷并不是让他们专权,而是出于制衡的考虑。

    太监的崛起成为了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不是太监在起平衡大臣的作用,那么也将会由其他人来担任这一角色。

    实际上,太监是被迫卷入皇帝的政治斗争中的,他们并非生来就是奸佞小人,只是因为他们出身卑微且饱受不公对待,才导致某些行为变得极端。

    “宣德朝时期,朝廷中有三杨、蹇义、夏原吉等贤臣主文,张辅等英公掌武,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谓是人才辈出。这使得当时的政局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闻名遐迩的‘仁宣之治’盛世景象。”

    “那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

    此时,萧然身边不仅有朱棣和朱元璋,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

    此刻,两人终于明白了为何朱高炽和朱瞻基深受朱元璋与朱棣的喜爱。

    父子俩共同铸就了明朝的辉煌顶峰。朱高煦和朱高燧互看了一眼,心中暗自庆幸,他们没有被废黜,反而还有了表现的机会。从心底里,他们开始敬佩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对父子。

    “仁宣之治!那是我们大明最为辉煌的时代!”朱元璋低声念叨着。

    另一边,朱棣的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色,想到这一切即将终结,下一个平行世界便是朱祁镇的时代。一提到朱祁镇,朱棣的血压顿时飙升。

    “老爷子,别多想了,有些事情躲不过去的。”萧然安慰道。

    “如今咱们先高兴几天,其他的事暂且不提。”朱元璋早已料想到了后续不好的事情,但他现在不愿去想。

    只想单纯地开心几天。

    “既然在这个平行世界一切都安好,那为什么还要回皇宫呢?”朱棣忽然问了一句。

    朱元璋也将目光投向萧然。

    “如今是宣德五年,胡皇后已经被废,孙皇后取而代之成为新皇后,朱祁镇则成了嫡长子。”

    听了萧然的讲述,朱棣和朱元璋立刻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洪熙朝时期的孙皇后尚未崛起,在朱元璋和朱棣的干预下早早夭折;然而到了宣德朝,孙皇后已经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还有机会挽回,只要不让那个不成器的小兔崽子登基就好!”朱元璋并不清楚朱祁镇到底有多糟糕,但从朱棣的表情来看,事情似乎很严重。

    几天以后,大军回到了京城。

    朱瞻基前去面见百官,朱元璋和朱棣却没有一同前往,否则会让百官感到困惑,还需要解释一番。远处,朱元璋看到了以三杨为首的一众文武百官。

    朱瞻基派人带领萧然一行进入皇宫。

    “大姨父,洪熙和宣德两朝的事你就别再操心了,他们要是没傻的话,肯定都不会跑去洪武朝当官。”萧然调侃起了朱元璋。

    “臭小子,你给我住嘴!再这样说下去我要揍你了!”朱元璋逐渐领悟到了萧然话语背后的深意。

    “大姨父,您在洪武朝处决的官员,比其他几位皇帝加起来都多。”

    “他们该死,这些贪官污吏,就应该处死!”朱元璋表情严肃地说,“再加上那些骄兵悍将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的行为,同样应该严惩!”

    “关于骄兵悍将的事儿咱暂且不提,就说说这贪官污吏吧!”

    朱棣、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也都把目光转向了萧然。

    朱棣朝两个儿子递了一个眼色,意思是要他们仔细看看,用心学习。

    萧然虽不懂处理朝堂政务,但他来自六百年后,常常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能发现许多这个时代的人所忽视的问题,这就是他的优势所在。

    “贪官污吏有什么好说的,直接抓起来杀掉就行了,有多少我们就杀多少,决不姑息!”

    朱元璋的解决方法显得相当直接粗暴。

    “你杀的贪官污吏最多,对他们最为痛恨,可偏偏大明的贪官污吏数量却是最多的。”

    “什么?”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大明的贪官污吏真的那么多?”

    在此情况下,萧然、朱元璋、朱棣、朱高煦以及朱高燧围绕如何治理贪官污吏展开了深入讨论。

    &34;这也跟你的做法有关。&34;

    &34;小子,你给我说清楚,我可不承认!我惩治贪官污吏没错,那些该死的东西,他们罪有应得!我要杀鸡儆猴,让后来想贪污的人有所警惕,这有什么不对吗?&34;

    朱元璋理直气壮地质问萧然。

    旁边的朱高煦和朱高燧略感羡慕,羡慕萧然竟不怕朱元璋,还敢这样直接和朱元璋对话。

    他们可是吓得要命。

    别说朱高煦和朱高燧了,就连那位永乐大帝朱棣也同样畏惧朱元璋。

    朱元璋是对贪赃枉法最为痛恨的皇帝,如果不是元朝那些官员的贪污腐败,朱元璋不至于从小便穷困潦倒,家破人亡,最后迫不得已走上起义的道路。

    朱元璋对于贪官的仇恨是可以理解的,他自己也是受害者,对此感触颇深。

    正因为厌恶,所以在对待贪官的态度和手段上,他表现得极为激进,要说华夏历史上对待贪官最残忍的皇帝,朱元璋若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自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开始大力整治贪腐,凡贪必杀。据记载,到了洪武十九年,京城及各地已有数万名官员因贪污被斩首。

    在朱元璋的手下为官,那些大臣们都度日如年,每日承受巨大压力,每次上朝前,他们都会向妻子和孩子告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散朝后是否还能活着回家。

    假如他们能平安无事地下朝回家,肯定会好好庆祝一番。

    于是有人戏言,大明洪武一朝当官堪称高风险职业。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历来最严苛的一位,不仅不给官员涨工资,还要求他们必须保持高度廉洁。一旦发现有任何一丝贪腐迹象,那这个人必定会被处决。

    当然,抑制贪腐固然必要,但在朱元璋执政时期,许多贪官往往是出于无奈而为之。

    许多人为此深感困惑,他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只要通过正规科举考试,本以为就可以谋得一官半职。

    然而,朱元璋给官员的俸禄却相当低廉:一品官员月薪仅有87石米,正四品是24石,正七品仅为7石。

    一个县令的俸禄,加起来才五两银子,这点钱既要养活全家,还要支付衙门下属的薪水,如果不贪污,他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朱元璋坚持不予加薪,官员们便在某些小事上捞取好处,由此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难免会违反朱元璋制定的反腐败政策,朱元璋便会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打压此类行为,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便不断升级。

    尽管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施以重罚,并抱持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理念。

    他动辄大开杀戒,赏赐又少,这让不少官员萌生辞职之意。

    杀了这么多官员,许多职位空缺出来,想辞职的官员朱元璋却不让他们离职,谁提辞职他就砍谁!

    有些人甚至为了找借口辞职,不惜假装疯癫。

    由于朱元璋嗜好杀戮,许多人害怕犯错,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是力求无过而非求有功,因此整个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34;有些贪婪无度的人确实该死,但也有很多人是被您逼迫的!&34;

    &34;你这是胡言乱语!&34;朱元璋坚决否认。

    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心里替萧然捏一把冷汗。

    &34;大明的俸禄比历朝历代都要低,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这种情况之下不贪污才怪呢,大姨父您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您的方法并不明智,还有些&34;

    朱元璋连连摇头:&34;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给的俸禄养活一家人绝对是绰绰有余,还会有点剩余。&34;

    &34;万一碰上个什么事呢?生病了,或者家里出了状况,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难道不用送礼吗?你给的那份俸禄实在是太过苛刻,低得有些过分。&34;

    &34;真正不贪污的大明好官,只能过上清贫的日子,家里几乎没有积蓄。&34;

    &34;我降低俸禄就是为了避免助长奢侈浪费之风,人总是贪婪无度的,永远不会有满足之时,钱一多,就开始贪图享乐了。&34;朱元璋给出了自己充分的理由。

    &34;事物都有两面性,你这么考虑有自己的道理,但结果却是大明的贪官污吏反而越来越多,而那些少数清正廉洁的官员过得却是艰难的日子。&34;

    &34;所以从结果来看,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弊端远大于好处。&34;

    朱元璋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34;你说的三杨,你也挺欣赏吧?&34;

    朱元璋点头承认:&34;是的!&34;

    &34;他们也不干净,杨士奇和杨荣都涉嫌贪污受贿,按您那个标准,现在就应该把他们拖出去砍头。&34;

    朱元璋拧紧眉头:&34;他们也不干净?也贪污受贿?&34;

    朱元璋对三杨的好感立刻直线下降。

    &34;大明真正做到清正廉洁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像于谦这样的清官难得一见啊!&34;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生怕于谦也会贪污受贿。

    这样的话,朱元璋还能勉强接受。

    &34;除了不想助长奢侈浪费的风气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我的无奈之举。&34;

    朱元璋看着萧然:&34;你应该能猜到吧!&34;

    &34;洪武一朝国库空虚是不是?&34;

    朱元璋赞赏地点点头:&34;没错!明朝初创时,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废,很多地方税收微乎其微,朝廷还需拨款救灾。同时,周边邻国也不安分,军队时常需要出征,这些都是庞大的开支,我这么做也是为了节省费用。&34;

    朱元璋听说官员在克扣百姓,便动了杀心,想把这些贪官斩草除根。

    “皇上,咱们洪武年间的确缺钱,您有什么妙计吗?”朱棣开口询问。

    “皇叔,这事儿得从两个方面来看。”

    朱元璋一听,双眼顿时亮了起来,“快跟朕细细道来。”

    “首先,应削减宗亲藩王的开销,目前虽还不多,但这将来会成为大明的一大隐患呐。”

    朱元璋紧锁眉头,显然不愿亏待自己的子孙后代。

    “瞧您这不是双重标准嘛?自家子孙可以贪图享乐,别人就不能吗?再说,我也不是让您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只是提议适当削减罢了。”

    “好,这个朕记住了,回头就跟太子好好商量商量。”朱元璋表示接受这一建议。

    “第二条呢,简单粗暴点,您可以向外借钱啊!”

    “朝廷开支大的惊人,我们又能去哪里借呢?不过……每次惩治贪官污吏抄家的时候,都能捞回一笔不小的收入。”

    萧然的嘴角不由得抽搐了一下。

    “我们洪武年间穷,可洪熙年间就不穷了啊!宣德年间国库更是充盈得很,你看你那好孙子是不可能拒绝的。”

    朱元璋一拍大腿,“哎呀,朕居然忘了这条出路,高炽和瞻基两位朝代可是很有钱的!”

    “没错,有钱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朱元璋连连点头,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找朱高炽和朱瞻基借钱了。

    “皇叔,后世有一种观点,很多人都比较认同。”

    “说来听听!”朱元璋收起了思绪。

    “那就是高薪养廉!您给他们少发的俸禄,他们就会十倍百倍地从百姓那里搜刮回来,若是您实行高薪政策,许多人至少不至于因为生计所迫而去贪污腐败。”

    “有时候,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停下来了。贪污一次,可能就会有无数次。”

    “四弟,你觉得怎么样?”朱元璋转向旁边的朱棣征求意见。

    “父皇,我觉得这个建议可行,您的俸禄确实是给得太少了。”朱棣在永乐一朝时,官员们的俸禄略有提高。

    朱元璋为了根除贪腐现象,恢复大明清廉之风,他已竭尽全力,然而成效并不显著。

    相较于洪武一朝,永乐时期的确更加富裕,而朱棣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大规模杀人立威。

    朱元璋对待贪官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凡贪污者一律处决。

    “好,等朕回去和太子商议一下,让他把俸禄涨一涨。”

    萧然来自六百年后,深知这其中的利弊所在,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趋利避害。

    朱高煦、朱高燧看到萧然与朱元璋的融洽相处,暗自决定日后不能再得罪萧然,还要尽量与其打好交道。

    萧然虽然手中并无实权,但他与朱元璋、朱棣之间关系密切,在大明,这两人就如同天王老子一般!

    不久,几人来到了宣德一朝的紫禁城。

    萧然和朱棣能够为明朝的各个平行世界带来高产作物,并传授部分技术。虽然并非所有大明王朝都适用这些方法。

    朱瞻基很快便来处理相关事务,具体的政务则由三杨、于谦、张辅等人负责。

    “太爷爷,祖父,国师,二叔、三叔。”

    朱瞻基上前行礼问候。

    “都安排妥当了吗?”朱元璋问。

    “大致完成了。”

    朱瞻基刚到,后宫中的张皇后,也就是如今的张太后和孙皇后闻讯也赶来了,他立刻派人通报了此事,并将大致情况说明了一下。

    几人在震惊之余带着孩子们前来拜见。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元璋和朱棣同时出现,场面实在令人震撼。

    张太后带着孙皇后、朱祁镇和朱祁钰走进紫禁城。

    一见到朱元璋和朱棣,她们立即行礼。

    朱元璋和朱棣对张太后都非常满意。

    “起来吧!”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孙皇后以及她身旁的小孩身上。

    宣德二年,孙贵妃为明宣宗朱瞻基诞下长子朱祁镇,次年二月,朱祁镇被册封为皇太子,他的母亲孙贵妃也随之晋升为皇后。

    此时朱祁镇已经三岁了,而朱祁钰出生于宣德三年,仅比哥哥朱祁镇小一岁。

    朱瞻基忽然察觉到朱元璋和朱棣看着孙皇后及朱祁镇的眼神有些不对劲,似乎颇不友善!

    朱瞻基牵过朱祁镇,向两位长辈介绍道:“太爷爷,祖父,这是我长子祁镇。”

    朱元璋面上现出微笑,微微点头,“不错!”

    此时此刻自然不便在众人面前多言。

    朱棣了解一些后续发生的事情,视线投向站在张太后身边的朱祁钰——那位曾经与于谦共同挽救国家危局的人。

    他对朱祁钰颇有好感。

    朱棣走过去,吓得朱祁钰躲到了张太后身后,显然性格内向。

    朱瞻基望着朱祁钰说:“祁钰体质虚弱,性格内向,胆小怕事。”

    事实上,朱瞻基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朱祁镇身为嫡长子,自然是宠爱有加,再加上孙皇后的原因,朱祁钰根本无法与朱祁镇相提并论。

    朱棣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笑容,“祁钰,过来太爷爷这儿!”

    朱祁钰有些害怕,但仍鼓起勇气走向朱棣。

    朱棣满意地抱起朱祁钰,“很好,不错!”

    几句简单的交谈过后,张太后、孙皇后带着朱祁镇离开了现场。

    朱棣却特意留下了朱祁钰,这让朱瞻基感到十分费解。此外,朱元璋和朱棣对待朱祁镇的态度也显然存在问题。

    “祖父,是不是孙儿做得不好,惹您生气了?”朱瞻基走到朱棣身边。

    朱棣直截了当地问道:“为何要废黜胡氏皇后?”

    朱瞻基立刻跪了下来,胡氏皇后是由朱棣亲自选定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