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水幕 > 第17章 一笔画不成个龙,一锹挖不出个井

第17章 一笔画不成个龙,一锹挖不出个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开了大约二十分钟的车,在一片万家灯火中,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一家小饭馆里。大家喜笑颜开,方乙点菜,服务员上菜,同时还送来一网兜啤酒。王队长请来自己的两位朋友,一看就是打硬仗的能手。经王队长介绍,二位朋友都是当地的公务员,年轻的在职,年长的即将退休,都自称兴许能为我们帮上些什么。方乙独享一杯橙汁,而其他人则举杯畅饮冰凉的啤酒。饭局就在感谢王队长的客套下开动了。我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气氛热烈而融洽。大家亲切地跟王队长称兄道弟,称呼两位公务员为大哥和二哥。

    大哥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从台海局势讲到婚丧嫁娶。汪丁顺着大哥的思路,关心起大哥的爱女,热心地帮助大哥排忧解难。他举杯说道:“我研究所的一个学生,在北京创业,公司倒是上市了,就是没顾上成家,真该领过来和您闺女见上一面。”

    大哥问:“小伙子什么条件?”

    汪丁说:“他不是北京人,不过他去年又在北京买了一套房!”

    “走一个!”大哥和汪丁干了个满杯,彼此留下电话。

    汪丁问:“小伙子二十七了,岁数您不介意吧?”

    大哥说:“不介意,比我姑娘还小两岁呢。”

    汪丁深喝一口,说:“年龄也合适。”

    方乙补充说:“大哥闺女可是有编制的。”

    陈夕说:“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李老师说:“那小伙子算是高攀了。”

    大家举杯庆祝,有如一桌人已说成一门亲家,又是一通畅饮。

    二哥胸怀大志,腹有良策,从地球暖化聊到社会关系。方乙讲起学历背景,强调了汪丁和李戊是qh毕业的,陈夕是bd毕业的,还望二哥多多提携。二哥对李老师敬酒,问兄弟哪里高就?李老师照实回答,二哥听得平淡,打开烟盒后赶巧里面只剩下空气。这时,汪丁掏出宝马车钥匙,往桌上“啪”地一拍,一把推给对面的方乙。方乙心领神会,立刻走出小饭店,从车里取回两条没启封的香烟。

    “这两条烟,是我的研究生专门从外国给我带回来的。”汪丁为二哥点燃香烟。

    二哥轻吸一口,呼出一缕青烟,表情犹如酥糖入口融化一般。

    “深吸入肺。”汪丁建议,“想想美好的事!”

    二哥闭目猛吸,又神情舒展地惊呼:“你还别说,真不一样啊!”

    接下来,话题转到了陈夕身上。他顺着二哥针砭时弊、贫富不均的社会话题,引出了演艺明星天价劳务的热点话题。他吐槽说现在的年轻人自私自利的多了,愿意为集体奉献的少了。

    二哥涨红着脸问:“这大明星凭啥赚这么多钱,还偷税漏税?”

    陈夕论述了影视的社会功能、顶级艺术类院校的录取率之低、以及穷人打赏富人倾家荡产的案例,大哥、二哥和王队长听得津津有味。

    王队长问陈夕:“陈导,你拍过什么电影啊?”

    陈夕不自信地说:“动漫就不提了,电影只拍过一部家庭题材的纪录片。”

    二哥没太听明白,汪丁觉得不提气,赶忙解释:“有个日本导演也拍这种小众电影,最近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了个大奖。”

    二哥听后,一拍桌子,豪气地说:“陈导,将来你出了名,拍上大电影,记得给哥留个角色,最好让我演个大官儿!”

    “干啥也不如当官儿。”大家纷纷笑着说。

    方乙见状端起酒杯说:“期待,一般不出手,出手不一般!”

    陈夕举起酒杯说:“都在酒里了,感谢支持和期待。”

    就这样,大家喝得尽兴、喝得昏天黑地,犹如一桌人已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又是一轮畅饮。

    就在方乙前去结账时,一位嗑瓜子不耽误玩手机的两百斤女服务员说:“今天有个优惠活动,消费满三百,再送六瓶啤酒!”

    李老师已经头晕目眩,胃里翻江倒海。汪丁也显得不胜酒力,但仍在苦苦支撑。幸好陈夕还留有潜力,他频频举杯,殷勤相让。服务员毫不留情地送来六瓶啤酒。王队长用筷子轻轻敲打着玻璃杯,哼唱着:“一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呀。”两只眼睛眯成了小小的月牙儿。我记不住那六瓶啤酒是被谁解决的了,只记得方乙的座位空空如也。李老师离开座位,去外边把她叫了回来。重回酒桌的方乙,为三位哥哥点烟敬酒,恭维话讲个不停。大哥和二哥非要她尝上一口家乡酒。于是,为她倒了个满杯。方乙喝得小脸绯红后,还狠瞪了李老师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李戊,都是你害的!”而李老师则耸了耸肩,说:“你不回来,这酒局结束不了。”

    第二天,当我睁开眼时,发现窗外艳阳高照,并没有人组织去拍摄日出,我又隐隐感到有些头疼。汪丁一大早起床,逐个房间送来油条豆浆,让方乙和我们倍感温暖。由于方乙还未从昨夜的酒意中完全清醒,她选择留在宾馆休息。而我们则跟随王队长踏上了参观明珠右卫五个属堡的旅程。经过大半天的考察,我才了解到,这些曾经被大明帝国誉为京师门户的坚固堡垒,如今多已风化成了断壁残垣。王队长看到大家的士气低落,回忆着说:“新修的京畿堡还可以看看。”

    下午三点钟,我们一行人抵达了京畿市中心,穿过一个木质牌楼后,进入了步行街。我们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一座前朝的古宅。拱券下的朱红大门古香古色,金色的灰瓦折射着阳光,微风拂过,院内的花草树木轻轻摇曳。正当我们要以“古意”为题酝酿创作灵感时。两家相邻的服装小店正负气斗狠似的竞相使用扩音喇叭广播着邓紫棋的《泡沫》。我们带着憾意绕开此地,突然惊觉一道寒光闪过,只见一个半身的q版的塑料奥特曼,左手举着面团,右手频频挥刀,将一大坨面团活剥成了一条条面鱼,随后投入到大铁锅的沸水中。面馆老板不苟言笑,用罩篱将煮熟的面条捞起,盛入桌上摆成一排的大碗中。接着,他抖手撒上葱花和香菜等佐料。就这样,几碗热气腾腾的机器人刀削面做好了。尽管这家“机器人刀削面”的招牌已经破漆脱皮,装修也显得有些破败,但那股诱人的面香却让我们不禁垂涎欲滴。在王队长“不能天天都大鱼大肉”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品尝一下这家店的招牌面食。于是,我们扶着扭捏的小桌,坐在吱嘎作响的马扎上,招呼来了面馆老板。

    面馆老板掸了掸身上的面粉问:“大碗还是小碗?”

    汪丁说:“五个大碗!”

    李老师说:“四个大碗,一个小碗。”

    汪丁问:“有茶叶蛋吗?”

    陈夕问:“有大蒜吗?”

    王队长吸着烟,将旁桌的一笸箩榨菜拿到了我们的桌上。

    “——还有什么特殊服务吗?”我问完就后悔了。

    面馆老板将几碗面放在一个托盘上端上桌,一股热蒸气扑面而来。面里不仅有红辣椒、绿香菜,还有冒尖的面片和鲜美的牛肉汤。然而,李老师盯着手机里的“项目排期表”,眉头紧锁,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迟迟不动筷子。

    王队长坐在另一张桌上,边吃边劝:“一笔画不成个龙,一锹挖不出个井——先趁热吃着。”

    陈夕用蒸气擦了擦眼镜,然后,他用手机播放起了昨晚采风的录像。夕阳刚刚落山,车灯照亮前方,打探出一条乡间小路。一个不留神,笔直的公路两旁竟冒出了两列标语牌,足足绵延了半公里。这突如其来的视觉震撼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标语都成精了!”这是全息投影,还是视觉残留?是装置艺术,还是土法炼钢?看完后,陈夕笑了笑,话题也转到了昨晚的经历上。李老师摸了摸有些发烫的脸,估计他已意识到势必要在此大干一场。随后,他掰开了一次性木筷,夹起面条悬空冷却,浓郁的鲜汤味和木筷的酸爽味飘散得满屋都是。

    李老师告诉过我,在这群官员中,他唯独对王队长心存感激。尽管王队长官卑职小,人微言轻,但在后续工作中,他毕竟是唯一一个伸出援手帮助过我们协调拍摄资源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在酒后吐真言,让李老师茅塞顿开,及时调整了运营策略,做出了关键的成本控制决定。在第一次采风期间,王队长还热情地带领我们去参观了玉皇阁和汉墓群,让我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光污染”和“高压线”的问题依然无解,幸好也无人过问。那次的采风虽然匆匆而过,但即便是走马观花般的参观也让我们收获颇丰。无奈的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回京后只休整了两天就又重回明珠汇报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