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盗圣失手
易中海的举动,尽管表面上看似冷酷,实则蕴含着一番深意。
他选择私下与贾家人交谈,特地关上大门,正是为了维护对方的尊严,避免他们在众邻面前失态,陷入更加尴尬与无助的境地。这样做,既是对贾家情感的一种尊重,也是基于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在那些能够理性分析事物的人眼中,易中海的提议其实并无不妥。
当一个家庭遭遇困境,出售非必需的贵重物品以换取生活所需,乃是常理之中。贾家既然声称自己陷入经济危机,那么合理利用家中资产自救,应是首要考虑。
易中海愿意购买缝纫机,不仅为贾家提供了一个及时的经济解决方案,也是在鼓励他们采取实际行动面对困难,而非一味依赖他人。
设想一下,如果易中海没有选择闭门商谈,而是当众提出这一建议,贾家一旦拒绝,旁观者很容易产生误解。
人们可能会认为贾家既不愿意自我努力,又期待外界无偿援助,这种行为无异于坐等天上掉馅饼,甚至会被误解为一种隐性的欺诈——明明有能力自救却不作为,只希冀他人施舍。
这样一来,贾家在街坊邻居中的信誉将一落千丈,日后寻求帮助也将更加困难。
因此易中海关上门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旨在保护贾家免受舆论的二次伤害,同时也是在提醒贾家人,面对困境时,自立自强与适时求助相结合,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易中海在四合院里素有“道德天尊”的美誉,行事风格一向周全细致,每一步棋都经过深思熟虑。
他深知处理人际关系的微妙,尤其是面对贾家这样的复杂情况,更是力求做到滴水不漏。
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番良苦用心并未被贾家人所理解。贾张氏对于易中海提出购买缝纫机的建议,反应异常激烈,仿佛是触动了她的逆鳞,当场便如同被点燃的炮仗,对着易中海破口大骂,指责他乘人之危,缺乏同情心。这场谈判最终在双方的怒气与不理解中草草收场。
等到贾家人怒气冲冲地离去后,一大妈忍不住走到他身旁抱怨起来。她觉得易中海过于顾虑贾家的颜面,应当当着全院人的面,直接回绝贾家,揭露他们贪得无厌的真面目,让大家看清贾家的自私与虚伪。这样不仅能警示其他人,也能避免易中海自己一次次地陷入被动。
对此易中海只能苦笑,摇了摇头:“我也曾想过这样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贾张氏的脾性。她从来都不是个讲道理的人,如果今天在众人面前让贾家颜面扫地,我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不得安宁。贾张氏一定会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我们家头上,到那时,恐怕就连日常生活也会被无休止的纠纷所困扰。”
棒梗回到家中后越想越气,他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当众下跪,结果易中海居然如此不识好歹。
棒梗暗自发誓要让易中海知晓厉害,于是趁着夜色如墨,悄然无声地侵入了易中海家的地窖深处。这里面堆积的是易中海家未来日子的温饱保障,各式各样的粮食宛如小山般林立。
棒梗不禁露出一抹得意的微笑,迅速而熟练地打包起一袋粮食,预备悄无声息地带离此地。
然而就在他转身欲遁之际,一道突如其来的光芒如利剑般穿透黑暗,直射其身。
易中海矗立在地窖入口,蜡烛的光芒在他愤怒的面容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棒梗,你在这里做什么?”易中海的声音如同隆冬寒风,严厉而冷冽。
棒梗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得身体不由自主地震颤起来,他从未料到易中海会有如此突然的现身。“我……我只是想要一点点粮食……”他的话语断断续续,充满了慌乱。
易中海的眼神锐利如刀,“这是盗窃!你可知道?”
面对责问,棒梗低下头颅,内心涌动着恐惧与深深的懊悔,他明白自己跨越了不可触碰的界限。
“跟我去派出所自首!”易中海拽着棒梗,迈向门外。
棒梗泪流满面,哀求道:“易爷爷,我错了,我真的不敢了,请您不要把我送到派出所……”
易中海的脚步一顿,目光复杂地审视着面前的孩子。尽管心知棒梗仍是个未谙世事的孩子,但法律的底线不容践踏。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易中海做出了决定,决定给予棒梗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棒梗,这一次我可以原谅你,但你必须保证,今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你需要向我道歉,并把拿走的粮食归还原位。”
棒梗连忙点头如捣蒜,“我保证,易爷爷,这样的错误我不会再犯第二次。”
随后棒梗在易中海的监督下,重返地窖,亲手将粮食一粒不少地归还。
易中海望着他,语调沉重而充满教诲:“你要牢记,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切不可因一时的贪念而丢失了自己的良知和尊严。”
他让棒梗写了一份悔过书后便放棒梗走了,在易中海的注视下,棒梗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地在纸上写下他的悔过之词。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斤,不仅是对错误行为的承认,更是对未来行为的警醒。
易中海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悔过书,目光在那歪歪扭扭的字迹间流转,嘴角渐渐浮现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其实早在易中海与贾家在易中海家中商讨事务时,易中海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便已洞察到棒梗的敌意。棒梗那按捺不住的愤怒与不甘,即便掩饰得再好,也难逃易中海敏锐的观察。
作为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易中海对于人心的揣摩有着独到的见解,棒梗的报复之心,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因此易中海早有防范,基于棒梗过往的“事迹”,易中海首要考虑的是保护好自家的地窖。那里囤积的粮食不仅是家庭安全的保障,也是他对年轻时的一段饥饿岁月的深深警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旧社会,饥饿的恐惧刻骨铭心,让他养成了未雨绸缪的习惯,地窖中的粮食也因此堆积如山。
现在棒梗的悔过书既成事实,易中海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这份悔过书不仅仅意味着对棒梗的一个教训,更是一个转机——它将为解决傻柱缝纫机的问题打开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