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住进新房有了家
叶育华一家人回到老家,这下子惊动了河安县的领导,这时县里才真正重视起来。来人对一家人说,你们先回去,救济木材马上就下来。他们又回了村里,住在五五祖父的丁字屋中去。
果真没几天,远房舅舅告诉我们家木材批下来了,你们去拉吧!全家人喜出望外,请了几个邻居,用平板车从城里拉来几根做木梁木头。这几根木头只能够盖两间房子而且没有柱子,叶育华父亲本身是泥瓦匠出身。平时就从附近的田里挖来粘土,浇上水,上一些稻草秸子,就用来垒墙。有时也请几个邻居来帮工,不到一个月,房子的土墙垒成了然后是一个良辰告日上了屋梁。上梁时,要放鞭炮。叶育华的父亲自唱了喜唱,梁上用芦席铺底,然后摊上泥、再在上面铺了稻草或麦秸再用泥把墙抹平了,二间屋就盖成了。屋子位于村庄的东南角,与叶育华的四叔家平齐。
房子盖起来后,一家人寻个好日子就搬过来住了。屋子一共有两间,东屋作为卧室,铺有两张床,一张是叶育华和父母的,一张是两个姐姐的。一大间既当客厅,又当橱房。
整个房子里只有两个小窗户很小,也就是小小通风口。按生产队规定房子周边一小片土地就成了自留地了。多亏了这不到二分田的自留地,一家人用自留地,去种各种蔬菜,然后拿到城里去卖,卖的钱,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屋的西南角一口破大缸,作为茅厕作为自留地肥料的主要来源。离房屋南边50米的地方是一条小河。河上架着一个小桥,河两边长着芦苇。这河就作为叶育华小时候避暑游泳摸鱼摸虾的地方。
有了屋子还得有门有床,救济的木头都用在房子上做屋梁用完了,没有多余的。叶育华的父亲只能在夜间找来几个邻居到附近挖古墓,这些古墓的棺材木材都很好,他们把棺材木拆成一片一片的。再请木匠来打成门和床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忌讳和讲究的。
有了房子,但经济仍十分困难。父亲、母亲和两个姐姐都有出工。父亲识字,有一阵子当过生产队的记分员母亲是城里人,没干过农活,只能做一些辅助的农活,拿的工分很低。
生方队年终要用工分用来分红的。叶育华家每年年终算下来,不仅没有任何进账,反而要欠生产队几十块钱,然后用粮食抵。粮食本来就很少,再这一扣,更加不够吃的了。在叶育华的记忆中,小时候的肚子从来没吃饱过。尤其后来特殊时期,父亲由于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家庭成分虽然是贫农,但污点是存在的。记工员是不能当了,还任常拖去戴高帽子、游街、批斗。大字报上任常画有他年轻时穿着军装,骑着大马的画像。好在这地方的人还比较文明,从没发生过打骂四类分子的现象。
这时叶育华也长成少年了。没上学前他父亲就凭记忆用毛笔写了《百家姓》、《三字经》,让 他识字写字。七八岁的孩子,还出去挖野菜用来充饥,挑猪草 用来喂猪,捡粪用来肥地,搂草用来烧火,小小年纪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