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老中医的启发
元奎没什么烟瘾,受不了两个老烟枪的熏烤,想着与其三个人愁眉苦脸地呆着,还不如外面转转。于是自己走出屋子,在火车站周围溜达。
下午的火车站广场上很热闹,倒票的,拉人坐车的、旅馆拉客的,卖地图的、卖雪糕的、卖电视报晚报的,乞讨的。所有人都盯着出站口,每次有列车到达,人流涌出来的时候,这些人就凑上去搭话。
拉人坐车的对着出站的人们吆喝: “伊盟……伊盟……”有一对父女俩听到后减慢了脚步,拉客的男子马上凑前,热情地与他们搭讪问: “去伊盟,走不?”
“走啊,不知道多少钱?”女子反问。
男子说:“不贵,5块。”
你不能便宜些吗?”
男子说:“我们马上就走,车上人少,速度快,这很便宜了,走吧走吧……”不等女子犹豫,男子拎起女子的行李,另一名男子搀扶起老人就推上了大巴。
“看来不管大巴还是中巴都是一样的套路” ,元奎冷眼看着,心里想着。
旅馆拉客的大妈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她们举着住宿10元/晚的牌子,逮住每一个走出火车站的旅客,热情过头地问是否要住宿,甚至还会穷追在人家身后,甩都甩不掉,一直到对方上了车或者走远,她们才肯调头回出站口。如果你眼神里出现了一点犹豫,她们很快能识别出来你是个动摇的人,就会对你加大推销,直到把你说服然后跟他们走为止。这就进了另一个坑。
突然广场附近公用电话那边有人打架,听起来好像一个电话要收十块钱,双方叫骂着打起来。这时候的火车站,私人的公用电话很多都做过手脚,专门坑出门的人,有忍气吞声的,自然就有激烈反抗的。
元奎从小打架,根本不感兴趣,这时候一阵歌声传来,
“闭上眼睛就睡,
张开嘴巴就喝,
迷迷登登上山,
稀里糊涂过河,
再也不能这样活,
再也不能那样过,
生活就得前思后想,
想好了你再做……”
这不是那个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里面的歌?旁边有两个人嘀咕着,
“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刘欢的磁带,5块一盘,都是好听的歌” ,卖磁带的在叫卖。
元奎听着,看着,走着,他就像一个海绵,只要是外面的见识都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
走到公交站牌旁边,一根铁杆“光杆司令”,上面挂着三块写有站名的长方形铁牌,风刮日晒雨淋时间长了牌子锈迹斑斑。旁边的电线杆子上的广告吸引了他。
祖传老中医,专治甲肝乙肝、男女性病、尖锐湿疣,专治软弱不勃,勃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久而不射、射而不多、多而不活、活而不育……当天见效,彻底根治。
联系地址:天山路肥皂厂招待所305房间,联系电话:3689527请前台喊一声。
这张书本大小又发乌的劣质纸上,全部用四个字的词,介绍了一个摆治成人身体无所不能的老中医,其实这也是江湖上八大门之一的传统套路,叫做疲门。
早年的疲门,说的是行医济世之道。不但包括江湖游医,也包括坐堂医生,跳大神的巫医等等,只要是用各种办法给人看病,皆归疲门。
后来的疲门,专指走江湖的游方郎中,疲门里的江湖黑话又分“腥”、“尖”两种,“尖”是有真本领的郎中,“腥”则是靠江湖骗术养家糊口的混子。
混子里面有卖补肾填精固本培元大力丸的,卖立刻见效的疼药的,卖眼药的,卖药糖的,卖专治腰腿疼痛膏药的,治花柳病的,治的人多了,几代传下来,这些人往往也有治一类病的独门秘方。
老中医就属于疲门中卖大力丸和治花柳病的集合。
合格的老中医,到了新地方要“拜相”,就是要拜访同道中人或者有熟人介绍,这样才会有人给你让块地方,不至于起冲突。如果你奉上一点钱财,也会有人告诉你当地的风俗人情,哪些是地头蛇不好惹,哪个地方有钱人多,哪个地方吃住方便便宜等等,如此才能开展你的生意。
这类江湖人都有点相面之术,懂得开门迎客的心理学,善于应付病人。
你上门来了,结合你的病情为你答疑解惑,显示自己医术高明。然后就是把病因引到卖药上。要钱的时候会见机行事,有钱的就多要,说这个要怎么怎么贵重,如果是穷人就少要,反正肯定会见效,你还回来。
为什么肯定会见效呢?
他卖给你的药多是几味补肾的中药加上自己配制的白色粉末包,包里面是干面粉混合一点西药的消炎药。俗话说医术就是激素加上抗生素,消炎药对八九成的病都有效果。
他们千人一方,光是一味瞎吹最后治不好病,所以大多是一个地方呆一两个月,大多数病人一次见效,两三次不见好就不来了,老中医就该换地方了。
其实识别这个伪科学花招很简单,1967年,美国的blumberg博士发现了乙肝病毒,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才发现乙肝病毒,怎么能祖传治乙肝呢。
也有的老中医靠《祖传秘方》给你开方子,其实就是《验方新编》。他装出一副大名医的派头,会替病人遮挡难以启齿的病情,哄病人开心,更会要钱。而《验方新编》中所载某些治小病的方剂,也的确有效,经常有病人回头或介绍病人来诊,所以他们生活不错,能混上大鱼大肉,偶尔治好了财主还能发个小财。
元奎看着广告心里腹诽,这个老中医医术不知道怎么样,估计语文水平不错。看的我都动心思了,我要是有病肯定想去试试。
一边听着再也不能这样活一边往前走,突然他站住了——有病肯定想试试——这想法一下击中了元奎,他定在原地几分钟,突然面露喜色,急匆匆的返回了的老张的小门面。
“老张,陈叔有办法了,我们也可以找电线杆子的贴广告”
元奎兴奋地说了他在电线杆子上的新发现。
“这个我也看过,你是说咱们也印广告?”陈建光有点不以为然。
张跃龙:就是不知道印广告贵不贵?可以找两家问问,要是不贵咱就印一些
元奎:是啊,只要贴电线杆子上让别人看见,知道咱们有这个产品,那不就上门买了吗?而且路过看的人也多,比找大夫强多了。”
张跃龙:对,如果广告贵印的不多,就主要贴医院附近的电线杆子。
元奎:我还有个想法,贴广告那还要人家路过才看到,咱可以直接到医院附近发传单,尤其是医院里出来的人,这样更快。
听了这话三个人都兴奋了。
张跃龙,太好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干吧!
陈建光:这个主意不错,有了广告,咱可以白天去发传单,天黑以后再去贴,两不耽误。
三个人激动地讨论着,决定明天去找一个小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