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过年
元奎和马耀祖一直忙到了腊月二十八,工资加上营养保健品和药品的提成,元奎又挣了340。两个人照例先去吃,狠狠地饱餐了一顿铜锅涮羊肉,他给马耀祖分了100块。
二十九一大早,两个人上了回麦胡图的中巴。中巴车的玻璃全都是白色的冰霜,元奎知道车厢前面突出的地方是发动机盖,比较暖和,拉着马耀祖坐了上去。
这次中巴车服务有进步,不放劲爆的舞曲了,开始放流行歌了,还是今年的电视剧戏说乾隆的《问情》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
岁月禁不起太长的等待
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
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
一世的聪明情愿糊涂
一生的遭遇向谁诉
爱到不能爱 聚到终须散
繁华过后成一梦啊
海水永不干天也望不穿
红尘一笑和你共徘徊
柔美的女声回荡在车里,等车也不那么烦躁了。大清早人不多,卖票的催着,“买票啦,一人一块。”
“不是五毛吗?”几个人都疑惑地问。
“上车一律最少一块钱,腊月二十九啦,腊月的水还贵三分呢。再说你看看我们这数九寒天的,容易吗?”
卖票的指着前面,司机正拿着一个酒精喷灯喷挡风玻璃上的冰霜,也捧哏一样附和着: “说的太对了,这天寒地冻的,上厕所都冻屁股,我加的-20号柴油还冻上了,柴油车打不着火,我还要生火烤油箱,早上光热车就半个小时,我们太不容易了。”
司机和售票员的“相声”虽然不招笑,也达到了效果,众人为了早点回家,也就掏了钱。
一路上每个乡镇主要的交叉路口,中巴车一定要停下来等客。等到后一台车来了,前一台才走。大冬天的大家也懒的计较,磨磨蹭蹭到了麦胡图。两个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元奎还没进家,家里电视的广告就传了出来,““大树底下好乘凉,长岭冰箱,长岭-——阿里斯顿”
怎么又一个阿里斯顿,不是美菱——阿里斯顿吗?这冰箱名字也要扎堆吗,厂家不会起新名字吗?元奎困惑了。
原来在80年代末,中国人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连续引进了九条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就像一龙生九子,合肥美菱、牡丹江北冰洋、南京伯乐、上海远东、景德镇华意、重庆五洲、宝鸡长岭、兰州长风和中意冰箱,成为九兄弟。一时间,后缀叫阿里斯顿品牌的品牌有多家,其中合肥美菱和宝鸡长岭尤其著名。
这个时候,过年就是过年,过节还像过年,大人忙碌着,开开心心的数着节气,小孩玩闹着,想着新衣服和过年的好吃的,只要丰衣足食,家人健康,过年就很开心。
元大海两口子从小年就开始忙活了,刷房、收拾院子,杀羊,炖肉,炸麻花、炸果子,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开心地等着孩子回来。
十点到家,元奎先跟着家里的男人,去上坟祭祖,
小时候元奎,只是知道自家的坟地,并没有仔细的观察过。其实就是山顶松树林旁边的几个小坟包,要不是元大海每年添点土和清理荒草,两三年就快找不到了。
冒着凛冽的西北风,摆上供品,三根香,五个菜,一瓶酒,全家一起磕头,烧纸,爷爷代表全家给地下有灵的祖宗们托咐着,保佑子孙们平平安安。
元奎看着墓碑上的显祖考显祖妣的大字,琢磨着自己家还不错,每一代都祖宗显灵有儿子,也不知道是孝文帝元宏的哪一支哪一脉。
回去的路上,元奎问爷爷,“咱家有族谱吗?”
“以前有,文革都烧了”,爷爷叹口气。
“那你记得上面的内容吗?”
“咱家是忻州走口外过来的。我记得上面写的有‘北魏苗裔,山西忻州元氏,
派远支繁难以清晰’之类的”。爷爷慢慢的回忆着。
“北魏苗裔,那还真是拓跋氏的子孙啊,马老师真有文化,族谱找不到了,以后一定找北魏的皇陵或者宗祠去看看”。
“恩,那你别忘了替爷爷和你爹多烧点香。”元大海打趣。
下午全家一起在院子里垒旺火。
先用石头或者耐火砖搭四个底脚,底脚连起来就是一个圆形中空的底座。为了让底座牢固,需要用黄泥或者水泥涂抹好。
底座中间放好引燃旺火的木头、木炭、桦树皮、小碳块,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炭从下往上垒,最下面的一层毛炭最大,往上一层比下面的小,而且上一层必须压住下一层的缝,这样一层一层逐渐缩小,形成一个中空的旺火塔。
垒的同时在旺火里面放大块木头或者劈开的木材,有的人家还加上一些木炭浇点汽油或者酒精,最后到了顶部,贴上大红字条,写“旺气冲天” ,用一小块炭盖顶,大功告成。
元奎爷仨骑车去镇上的澡堂子泡个澡,理个发,人多的像下饺子。
除夕早上,全家换新衣服,贴春联、贴窗花,贴门神,挂灯笼,包饺子做菜、放鞭炮、煮饺子。晚上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传说是人神共进,饭前要把饺子供奉祖先,没有排位就摆个照片。
然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有的嗑瓜子,有的吃糖,你一言我一语,看的津津有味,屋里不时地能听到咯咯的笑声。
赵老师那句“探戈就是趟啊趟啊趟着走”让全国乐呵呵的。
赵本山和黄晓娟别出心裁地征婚——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没有光棍,不想结婚的。结果,两颗孤独的心还没等到上电视就找到了归宿。
12点,接神时辰到,鞭炮齐鸣,全家出来点旺火转旺火。一人多高,小塔一样的旺火点着了火焰腾腾,一片旺气,围着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转去一年的晦气,转出来年的旺火。
初一开始拜大年,送上吉祥话;
初二回娘家,接闺女迎女婿,元奎姐姐一家子来,又是一天的热闹;
初三 “赤狗日”,不外出;
初四祭财神,还是吃;
初五是破五,要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早起吃了饺子,扫炕土、把这五天的垃圾一起倒了。还剪纸人,再把纸人埋到大路旁边,放鞭炮送走。
听说初五迎接五路财神,镇上有脑阁游街表演,元奎带着妈妈张小梅一起去看热闹。
据说最开始的时候,脑阁是用来祭天的,用来驱除瘟疫和白灾。后来在过年过节,成了街头的传统民间社火表演。
“脑”是当地的方言,意思是把人或物高高地扛起来,“阁”就是一个焊得结结实实的特殊的铁架子。表演之前,要把阁的下面捆绑固定在成年壮男身上,阁的上面捆绑固定一至三个8岁以下的儿童,每一个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
一架就是一出戏,有晋陕移民带来的白蛇传、戏牡丹、探亲家等戏曲故事,也有草原文化的马鞭、弓、哈达、狼头、鹿角和昭君出塞的故事。
故事情节的不同,脑阁表演者的扮相也各不相同,不论大人和上面的小孩,都要化妆、穿戏服、拿道具。如果演《白蛇传》,下面成人扮许仙,身背伞,上边幼童扮白蛇,立在伞上。如果演《戏牡丹》,下面成人扮吕洞宾背一宝剑,上边孩子扮白牡丹立在剑上。还有《探亲家》、《逛花灯》、《八仙过海》、《天仙配》也有《昭君出塞》《草原英雄小姐妹》《大汉与夫人》。
各地不同的组合,再配上各种花草彩绸装饰,随着鼓、钹、锣、唢呐的伴奏,上下同时扭、颤、摆,如同一个个移动的小舞台。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舞台上戏曲人物的cosplay。
脑阁加上扭秧歌、跑旱船、推彩车、舞龙狮、踩高跷,整个表演队伍形成方阵系列,一边表演,一边慢慢的前进,那场面是锣鼓喧天,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蔚为壮观,一直演到正月十五。
被选上演脑阁的孩子,很多都是长得漂亮。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那就是选上的孩子运气好,以后的日子都会过得很好,很幸福。
元奎和家人开心地看着,随意地聊着,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这次回家的心态不一样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过几天又要离开,家就像自己的驿站,累了回来休息几天,等到满血复活,又得精神抖擞地出去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