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拓跋宏的子孙你让我放羊? > 第17章 中秋团圆

第17章 中秋团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隔两个多月,回到自己熟悉的韭菜沟,元奎突然发现,以前觉得很大的山山水水,好像突然变小了,一些以前经常去很好玩的地方,现在似乎没那么感兴趣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虽然见识了县城的地界只有几个月,但视野已经开阔了。

    到家已经两点多,爷爷去放羊了,父亲去干活了,只有妈妈张小梅在家里收拾屋子。听到们响,抬头问:谁啊?

    元奎开心地回答:妈,我回来了

    张小梅带着惊喜的笑:呀,儿子回来啦,也没提前说一声,咋回来的?

    元奎微笑着:坐中巴 这一路让哄了

    张小梅瞪着眼睛:因为啥啊,人没事吧?

    于是,元奎把车上的情形描述了一遍,张小梅一遍听着,感叹着埋怨着,一边给儿子热了中午的剩饭,“先垫一点吧,晚上妈给你做最爱吃的豆馅油糕”

    元奎笑眯眯的点头。

    当地的油糕特指黄米面油糕,是黍子也就是黄米去皮磨的面做成的。黍子自古以来就是五谷之一,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道家常主食,当地流传俗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说的就是糕的耐饿程度,吃一顿糕赶四十里路没有问题。

    当地干粗重活的人们,没有糕吃是干不动活儿的,就像好多爱吃面的北方人吃米饭容易饿一样。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有一首绝妙佳作就提到了黍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黄米色泽淡黄,可以煮粥、酿酒、做糕,东北人喜欢用黄米面发面来做粘豆包。在内蒙,人们都是用来做黄米面油糕,而且谁家做的油糕黏软筋道是判断家里媳妇手艺高低的重要标志。

    要做好黄米面油糕,需要经过和面、蒸糕,搋糕、捏糕、包馅,最后油炸。

    和面不是只放一种面,蒸之前要根据经验判断黄米面是软还是硬,有的面软,加点玉米面来调,所以加玉米面的比例,水的比例,和面和到什么程度可以上锅

    都要个人经验把握好,不然就容易过软或过硬。

    黄米面用温水和成差不多大小的湿块,用手抓一把成团,而且又可以松散开就可以了。等蒸笼里热气上来,在笼布上均匀的撒一层黄米面,然后大火蒸20分钟左右。有的为了不夹生,会在熟的一层上面再继续撒一层继续蒸,一直到所有黄米面蒸熟。

    蒸熟以后,趁热倒出来,必须在特别烫的时候完成揉面的过程,放凉了就会僵硬揉不到一起,会不筋道,所以就需要手蘸凉水,用拳头快速用力去揉,一直揉到光滑的像脸蛋儿,这就是常说的搋糕。

    搋糕也不能一直蘸凉水,这样会把糕泡白,少了金黄的光泽。有经验的人会把蒸好的糕放到抹了油的厚布或者厚塑料袋里,这样包起来揉,既不会烫手,还可以多揉一会儿,更筋道。

    有经验的老师傅,空手搋糕听声音就像打拳一样,啪啪啪啪一炷香时间,金黄黏软筋道的黄糕就成了。

    黄糕搋好以后,趁热抹上一层胡麻油,防止外皮干和粘盆子。

    然后就是捏糕了。

    如果捏成小圆饼状,不过油直接吃,就叫做素糕。

    素糕蘸着炖肉汤来吃,正所谓“黄糕泡肉,吃个没够”。还可以蘸烩菜,当地常见的是混有烩素菜,猪肉烩白菜粉条、羊肉烩菜与黄糕是绝配,当然夏天的时候天热,还有蒸鸡蛋蘸糕、黄瓜丝拌豆腐蘸糕,小孩子多嗜甜,所以也常有红糖、白糖和蜂蜜蘸糕。

    有一种吃法类似于小吃“驴打滚儿”——素糕擀成薄片,然后把炒熟的黄豆面拌上糖均匀铺上,卷成卷儿切开,就成了豆香四溢、甜而软糯的蘸豆面糕。

    另外还有“传统蛋糕”或者叫做“鸡蛋碰糕”的吃法。煮熟剥壳的鸡蛋夹碎,倒点香油、酱油、醋,辣椒等调味,搅拌均匀以后,拿黄糕蘸着吃,这就是西方蛋糕之前塞北传统蛋糕的吃法。

    “鸡蛋碰糕”还有个故事。传说有一家人生活过分节俭,吃饭时把鸡蛋吊在中间,夹一口糕碰一下鸡蛋,最后糕吃完了,鸡蛋还是完整的。所以说谁家待客小气,常常会说“鸡蛋碰糕”。这和南方人看咸鱼吃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包糕,就是趁热把素糕像做包子一样,可以包豆沙,包糖、可以包豆腐韭菜、鸡蛋韭菜等等素馅。但是素糕筋道韧性好,不像白面那样能随意捏,所以不捏褶子,包成圆形或者两头尖的椭圆即可。

    最后油炸,包好的糕下油锅,油要没过糕,打几个滚儿就可以夹出来,炸过的黄糕外皮全是泡泡,咬着酥脆的糕皮儿,嚼着软糯筋道的糕心儿,里面的馅料香味混合在嘴里,口感丰富,回味无穷。

    许多年的做法,就成了习惯。

    许多年的习惯,就成了文化。

    多年来,黄米面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无论满月百日,过年过节,出门归家,还是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只要是团圆欢庆的日子,家里多人动手做黄糕,老的指挥小的,烧水的,做馅儿的,蒸糕搋糕的,家传手艺必须学,像包饺子一样,分工配合。亲人们一边忙一边聊,欢声笑语不断。

    做熟的黄糕,粘糯微甘,颜色金黄,喜庆好看,又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高升旺长,成为招待客人的上等饭。平时无论谁家有好事吃糕,都会送各家邻居分享喜庆。

    这已经成为一种仪式 ,一种象征。可以说从出生到终点,黄米面糕陪伴塞北人的一生,一种家的味道,故乡的象征,

    晚上人齐了,全家动手做黄糕的时候,元奎把两个多月的辛苦、做生意的经验、中巴车上的情形仔细的讲了一遍,家人唏嘘感叹,都心疼孩子在外不容易,都欣慰孩子长大了。

    还没等到开饭,元奎已经吃了六个豆馅油糕。

    开饭了,炕上的小桌子放着三个盆,一盆豆馅油炸糕,一盆韭菜鸡蛋馅油炸糕,一盆猪肉烩粉条,一家人也不讲究什么了,想吃哪个自己夹碗里就得。

    元大海盘腿坐在炕上,对着老婆说:有酒吗?

    元奎抢着回答:爸,我给你买酒了,我去拿。

    说完拿出来自己给家人的礼物。

    “爸,敕勒川老窖,土默特左旗生产的,给你和爷爷你俩尝尝。

    爷爷,这是灌装官厅烟,一块钱一筒,一筒50根,张家口烟厂的。

    妈,这是百货商场买的上海百雀羚雪花膏,买了两铁盒。”

    张小梅带着惊喜的笑容,抚摸着扁扁的深蓝铁皮圆盒,看到上面绘满各种五色的鸟,里面是银白色铝箔盖着的白色膏体,不用凑近就可以闻到一股浓厚的甜香。

    “还有给姐姐家买了点橘子罐头,酥糖。回头捎给她家。还有我挑的点心和月饼,全家一起吃吧”

    张小梅:明天八月十五,妈买了个大西瓜,明天供应月亮,点心和月饼供完了再吃。

    当地风俗是八月十五祭月,大圆盘子里放上西瓜、苹果之类圆形的瓜果和圆形的月饼,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古人以形补形的思想。

    史书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果饼必圆”。用圆形的月饼祭拜月神,感谢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后来因为苏东坡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影响,逐渐从元明两代开始形成中秋节团聚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而且中秋节和月饼都有了“团圆”的象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