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求人
元奎的家在麦胡图乡的村里,平时除了到学校,熟悉的就是同学家和周围放羊的山沟。所以他对县城还有点陌生。
元奎:“爸,县城都有啥啊?”
元大海:“ 有啥,你没听讨吃调唱过吗?”当地人把婚丧嫁娶上门唱几句要钱的人都叫唱讨吃调。
元奎:“讨吃调咋唱的” ?
元大海:“ 两条街,三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驴车行人随便走,一个公园两只猴。”
元奎:“哈哈哈”。
坐在自行车后座和父亲聊着,这灰黄色的县城慢慢地出现在少年的眼前。岱海县四面环山,坐落在山前河流冲积形成的河滩上,县城旁边大青山的河流汇聚到了岱海湖,形成方圆几十里的淡水湖。
骑到最宽的大街道上,两边有很多做生意的叫卖声。卖磁带的商铺用音箱放着小虎队的流行歌曲,声音大的一条街都能听到:
周末午夜别徘徊
快到苹果乐园来
欢迎流浪的小孩
不要在一旁发呆
一起大声呼喊
向寂寞午夜说bye bye
音乐 星光 样样都浪漫
烦恼 忧愁 都与我无关
这是我们的舞台啦啦啦啦, 尽情摇摆, 啦啦啦啦, 尽情摇摆
元奎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毕业班很多女生都喜欢小虎队,特意买了漂亮的宽大笔记本抄写流行歌曲,还买很多喜欢的明星粘贴,大部分是港台的,四大天王啦,小虎队啦,周慧敏啦,一张张剪出来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经常没事就一个人翻着,自得其乐。歌曲抄写本一般是一页贴一张,有的是贴在正中间的部位,有时候故意贴歪点显得酷,在空隙位置抄歌词,或者写几句无病呻吟的句子,显得自己有内涵。歌词本借给别人的时候也因为贴了那么多明星的贴纸而沾沾自喜。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学生的零花钱很少,买几张喜欢的明星的贴纸,就算是追星族追赶潮流了!要是谁有一件和明星一样的衣服,那绝对是全校粉丝团的团长。
继续往前骑,两条主要的街道夹着一大片的平房,大部分是土坯房。有些经济上宽裕的人家,买些红砖垒地基,地基上面用土坯接着砌墙。为了稳定,土坯房的下部墙体比较宽,越往上越窄。还有条件更好的人家,整个房子的前脸都用红砖或者青砖砌成墻,让别人一看就知道知这家日子过的不错。
靠近主街两侧的平房都是朝着街道开门做生意的砖瓦房。这些房屋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解放前后的那些商铺以及当时的富裕之家遗留下来的产业。时光荏苒,近年来一些人通过努力赚钱,又在这里新盖了一批房屋。
沿着街道放眼远眺,可以看到在大片平房的环绕之中,偶尔会有几座三四层楼高的灰色建筑突兀地矗立着。毫无疑问,那便是人民医院和百货商店所在之处。这建筑宛如鹤立鸡群般显眼,成为这片区域的地标性存在。它也见证了县城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元大海带着元奎到县城去找两个人,一个是妈妈的表哥,元奎叫姨舅的。另一个是当年在他们韭菜沟村插队的知青陈建光。
两人骑车到了一个大约五百平方的院子,院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面写着岱海县冰棍厂。问了门房,去喊人,等了一会,出来一个穿着白衣白帽工作服的中年人,这就是元奎的姨舅李跃进,他是这里的大集体。李跃进高高的个子,大眼睛黑脸庞,说话中气十足,几米外都能听到。
李跃进拍着元奎的肩膀: “一晃几年,都初中毕业啦。表姐夫,上次你打完电话我打听这个事了,我们厂现在夏天的临时工已经招满了,厂长说不能加人。别的厂咱也不熟悉,如果你愿意就让孩子从厂里可以批点冰棍雪糕,骑车去卖,这个活就是走街串巷比较辛苦,而且就算干也就干两三个月,到天冷了就不行了,不是长久之计。其实临时工也是干到天冷就回家了,工资也不高。依我看这个活可以过渡一下,暂时吃住就在我家,以后要是有更合适的地方咱们再换。”
元大海: “你说的是这个理,姐夫都记在心里,就不说谢谢了。我还问了一个熟人,一会去那边打听打听,再做决定。”
李跃进: “行啊,你去问问,回来到我家吃饭。”
元大海: “不吃了,这是家里种的莜面和菜,不上化肥的,给你尝尝。“
李跃进推让了几下收下了。
于是两个人继续骑车去找县医院的陈建光。
陈建光是知青,六八年上山下乡,有八个人一起插队到了知青点。所谓插队,顾名思义就是到农村安插在生产队,个人的户口关系也转过去,每天和当地农民一样劳动挣工分,年底分红分口粮。些未经磨砺的初中高中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以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农村艰苦的生活水平、落后的卫生条件、出工的风吹暴晒和文化思想的格格不入。于是纷纷千方百计想办法离开。招工、当兵、病退、揭发身边的坏分子、接班顶职、父母有病身边无人、推荐工农兵学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能离开的就借调、看病、有的为了躲避出工会装疯卖傻,甚至故意受伤。
陈建光靠自己,通过自学做了赤脚医生,并在三年后被招到了乡医院做了临时工,后来去了县医院。这三年,元大海和对这个赤脚医生照顾很多,两个人的友谊就是那时候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