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再得良将
就在刘十三和于夫罗尬聊之时,张辽已将蔡琰的车帐送至匈奴军阵前。
于夫罗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去关注蔡姬的车帐,而是手指张辽向刘十三问道:
“这位雁门守将真乃一员难得的良将,深得我心,不知朋友可否相赠?”
果真是贪得无厌的于夫罗,在这种场合竟然还想着要再占刘十三的便宜。
刘十三挺直身板,提高嗓门凛然说道:
“张文远将军乃我大汉朝的雁门马邑侯,岂有侍奉你匈奴国之理?”
“他曾虏走我一员大将,不知今日可否一并奉还?”于夫罗见自己冷脸贴了热屁股,便立即转变话题。
只见远处的张辽向身边的两名侍卫打了个手势,一个被五花大绑的匈奴小将便被押至身旁。他俯身将匈奴小将搂上马背,拍马直奔于夫罗身前。
于夫罗的两名侍卫见状,连忙护在主子身前。张辽的勇武之威,他们可是亲眼见识过,所以丝毫不敢马虎。
“啪嗒”一声,张辽将匈奴小将掀下马,只听见对方哎哟一声,翻滚至于夫罗的脚下。
“匈奴贼人听好,看在蔡娘娘的面上,我已释还你的属下,从今以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如敢再侵我边关,我手中的长戟绝不留情。”
说完,张辽便调转马头,返回蔡琰的舆车旁,将车帐交付到匈奴的迎亲队伍手中。
匈奴骑兵方阵从中间撕开一条通道,蔡姬的车帐缓缓从中间走过,随后,撕开的通道再次被匈奴骑兵合拢。
这一幕,没有引来撕心裂肺的哭嚎呐喊,所有的悲声,都在内心深处震荡。
再见了,我的文姬!再见了,我的爱子!
蔡琰的离去,带走了边境线上的三十万匈奴铁骑,刘十三的北疆终于宁静下来。
以一个女人的代价,换来边地的安宁,这笔交易依然无法用赚与亏来衡量。
唯一能使刘十三得到安慰的,便是蔡琰临走之前留下的遗策终于收到成效。
在于夫罗跟前,刘十三介绍张辽为雁门马邑侯,这可不是一句空口承诺,而是他与蔡姬商量之后的决定。
当时的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只要手中有人马有地盘,谁都可以向朝廷讨要官职。
只要地方州郡长官将一封文牍送到许都,再由曹司空呈到献帝跟前,御笔一挥,官职就到手。因为朝廷知道,即便不批准,地方诸侯依旧我行我素,何不落个顺水人情呢?这样一来,至少从明面上看起来,各州郡的人事任免大权依旧抓在朝廷手中。
此般境况,跟刘十三当初削尖脑袋想要讨得一官半职的时候相比,已是乾坤颠倒。
此时的天子威仪,已荡然无存。许都的官员面圣时,明面上依旧尊奉朝仪礼制,只能算是汉室皇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彼时的曹操,几乎将汉室皇帝以及那些洛阳旧臣们架空,成为汉室朝廷的代言人。当初以“奉天子以讨不臣”为由,将献帝带到许都,现在却完全流露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只是其本人还死咬着牙不肯承认,仍旧装出一副为大汉天下鞠躬尽瘁的模样,尽力拉拢和安抚各路诸侯,私下里却在拼命积蓄实力。
所以,刘十三为张辽讨得县侯的爵位,自然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护送蔡琰的车帐还未抵达雁门郡的辖地时,并州派驻许都的邸吏就送来了张辽的任职文书。
张辽臣服于刘十三,也并不是因为得了朝廷敕封的官职,而是被刘十三敢于和匈奴人正面叫板的胆魄折服。
在雁门关前,刘十三曾说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豪言壮语,张辽便据此判定,这是一位值得自己追随的明主。
只是他如何能知晓,这几句诗出自后世一位名叫岳武穆的将军之口。
反正只要大家都痛恨匈奴人,便能成为朋友。于是张辽亲自率军,护送雁门郡守将印绶交至刘十三手中。
现在,北顾只有牵挂和思念,已无外患之忧。刘十三终于有时间沉下心来解决南线的危机。
上党郡壶关口,刘十三的羌胡骑兵与高干率领的冀州军相持已有数月之久。若不是仗着太行山脉之险,加之北平太守公孙瓒的牵制,以袁绍的军力,说不定早已破关进入并州腹地。
也正是考虑到羌胡骑兵的雇佣军性质,刘十三才只让去卑、呼厨泉两位匈奴将领死守关隘,并未下令他们主动出击。
现在,刘十三业已腾出手来,他要借助这个大好时机,给袁绍军来一次痛击。
这一次,他收敛起内心的冲动,没有直接出动大军向袁绍发难,而是进行了一番周密的部署。
北去的蔡琰,教给刘十三一个非常重要的处事方法,那就是大案牍术。如果用后世的名词来解释,那就是要充分掌握住数据和信息。
刘十三已经拥有整个并州,在天下各方诸侯眼里,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他的突然发迹,甚至被坊间传言勾勒得神乎其神。
要想和牛逼的人交往,就得让自己变得更牛逼。刘十三在后世中,一直把这句话当做人生信条。
讨要个州牧之类的官职,不是刘十三最关心的事。他的心思,除了厉兵秣马备战,就是开经讲学。在其位,就得谋其政,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之前的刘十三被朝廷和天下人当作叛军首领,而现在他已是雄踞一方的封疆之臣,随时明晰天下局势,深谙大汉朝仪、官秩、经史之类的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东汉堪舆图上,并州属于苦寒乱境,不少前辈们曾经凭借刺史或太守之位顺势坐拥一州之地,并虎视天下,比如公孙瓒、丁原、韩馥、张阳、高干之流,但最终并没有掀起大风大浪。
并州之所以如此没有地位,除了天然赐予的苦寒条件,还有黑山军、南匈奴、鲜卑这些不安定的势力与地方诸侯交织在一起。
并州无法给予足够的称雄资源。当时的天下诸侯们心中早已对其做出了判定。
如果刘十三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没法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现在的他,誓要扭转乾坤,为并州正名。
刘十三加冕并州牧之后,第一件事依旧是张榜纳贤,这一次,他的重心是招纳治世良臣,而非好战猛将,并且摒弃了在河东时的病急乱投医的做法,而是采取唯才是举、兼顾德行的标准。
因为他清楚并州民众天生好战,民间素有“天下强者,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的说法。由此可见,并州兵与西凉骑兵一样,甚至位列凉州骑兵之前,在天下人心中已留下骁勇无敌的印象,此地从来不缺冲锋陷阵的武将。
招贤榜一经挂出,初出茅庐的并州名士贾逵、卫凯、秦宜禄、王凌等人纷纷前来投靠,其他未列入史册丹青记载的贤达之士更是不计其数。
刘十三看着贤士名单,不无遗憾地摇了摇头,暗叹道:果真苦凉之地,像关羽、吕布这样胸怀雄才大略的名将大都流亡于外,只剩下些二三流名士可供驱使。
但他对这个结果依然感到欣慰,心想我并州之地虽苦寒偏远,但天然的地理屏障,以及可堪利用的错综复杂的武装势力关系,远非中原之地可比。
在封建王朝时代,“地理决定历史和政治”这个观点,几乎没人提及,但刘十三却鬼使神差地摸着了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