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抢粮
函谷关前,张济带着一群身穿布衣的勇士向寨门靠近,守关的兵士在寨楼上远远地喝住他们。
除了一名壮汉跟随张济前去禀报来意,其他人只得远远驻足。
“你是何人?前来做甚?”守关士兵打开寨门,以一种极为傲慢的态度,将灵魂终极三问一下子就甩出来两个。
“鄙人是圣上亲敕的弘农郡守。”张济不紧不慢地从怀里掏出任职文牒。
要是搁在张济追击西戎叛军时,眼前这个虾兵蟹将的脸上估计早就冒起了五指山。但眼下他的身份是地方官吏,不得不收起军人的戾气。
守城戍卒仔细看完文牍,恭敬地交还至张济手中,脸上的傲慢被客气和谄媚取代,“原来是张使君,不知此行是要通关前往何处?”终极三问的最后一问终于还是未能逃过一劫。
“让你们主事的前来,我有要事相商,无关人等不得在旁。”张济的话语中已充满火药味,他觉得要是不露出点暴脾气来,这个看门喽啰就真把自己当成那些腐儒官员对待了。
“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去跟你的主子通禀一声,顺便让他备好酒菜,不得有丝毫怠慢。”见那名兵卒动作迟缓,嘴里还在嘀咕着什么,张济便厉声喝道。
过不多时,一名甲胄齐整的将官来到寨门前,远远的就亲切地拱手说道:“原来是叔叔到来,恕侄儿怠慢,快快请进。”
真是巧了,这名守关将领正是张济的侄子,名叫张绣,之前一直被董卓安排在新丰屯军。
“贤侄怎么到此地来了?”现在终于临到张济发出灵魂三问了。
张绣一边将叔叔请至寨内,一边回答道:
“此事说来话长,咱叔侄俩等会儿一边吃酒,一边说这事。”
张济和那些壮士们都被客客气气地请入函谷关的大寨内,守关将领张绣安排手下人紧赶慢赶地张罗出饭菜来招呼着他们。
饭菜虽谈不上粗鄙,却也比平日大家所吃的粗糠野蔬好不了多少。张济看在叔侄多时未见的份上,自然不便发作出来伤了张绣的面子。
酒过三巡,张绣才说起他来函谷关的缘由,“依照董相国之命,将我从新丰调来函谷关督粮,到任不过数日,听闻叔叔已到弘农就职,还未曾前去拜见。”
“真是岂有此理,你好歹也是累建奇功的大汉边将,赫赫有名的‘北地枪王’,怎能让你干这等职事?”张济愤愤不平地说道,“岂不愧对了你身上那身甲胄和手中的长枪。”
“既是相国之意,我等做臣子的又怎敢违拗?”一口闷酒下肚,张绣摇头叹息道。
张济脱下战袍也不过数月时间,知道这种不想为但又不得不为的窘迫,看着难以入口的饭食,他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不满,便以一种质问的口吻问道:
“贤侄既然身肩督粮之职,为何酒饭置备得如此寡淡?”
“望叔叔宽恕,为了这顿饭食,我已是倾尽了守关将士们三日的口粮。”张绣一脸无奈地表达歉意。
经细问才得知,董卓为了前线战士的口粮不被中途克扣,便按固定重量将粮食装进口袋,而且打上封印。粮食送到前线将士手中时,如果发现封印损毁或者斤头不足的情况,有权自行处置运粮人员。同时,对于那些未参与到战事中的后方将士,口粮指标则削去一半。
张绣还未讲完,张济便拍案而起,愤然说道:
“长安宫里,董卓锦衣玉食、骄奢淫逸、专横跋扈,却不顾百姓和将士们的死活,这身甲胄我看早该脱了。”
这声音如呼啸、似龙吟,惊得守关将士们不知如何是好,一个个都瞪大眼睛盯着张绣,只要他一声令下,随时可将满嘴反言的张济剁成肉泥。
张济带来的勇士们也怒目而起,做好了随时应对变故的准备,一场近身肉搏战一触即发。
张绣当然不会下令让手下人擒拿自己的叔叔,短暂的惊惧过后,他示意大家冷静下来,将场面恢复原状。
勉强填饱肚腑之后,张济将侄子拉到一旁,向其说明来意。
按照张济的本意,如果守城将领不是自己的侄子,他会以弘农郡守的身份,再假借董卓的命令讨要赈济粮。
不过,眼下他给张绣出了个天大的难题。一边是至亲之情,一边是圣意难违,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反了!反了!反了!”张绣连喊三声,却不是在质问他的叔叔,而是给出答案,“现在我们别无选择,董卓有胆量挟持天子,我们为何不敢反了他这个乱臣?”
军人之间的交谈就是这么简单直爽,张济对侄子的表现感到满意,心里为其勇武果断的举动赞叹不已。
如此一来,索粮之计不成,抢粮之计又启。
张济并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心思也有缜密得让人无不称奇的时候,这一点,从他策划整个抢粮计划就可看出。
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他一方面将函谷关的粮食扣住不运往前线,同时还让张绣安排心腹前往长安催粮。
为了计划不被泄露,整个函谷关被那些壮汉,以及深得张绣信任的手下牢牢把守,只待长安送来粮食。
前线催得紧,后方负责筹粮的人自然不敢怠慢。随着一道道讨粮文牍不停以飞骑之速送往长安,运粮队便伍络绎不绝地将关中的粟米送来函谷关。
待到粮仓溢满,距离张济与刘十三约定的最后时刻已不足一日。
张济星夜举火为号,那些不愿叛逆董卓的兵士们悉数擒缚。他的侄子张绣则将新丰的屯兵迁至函谷关,彻底切断董卓向前线运粮的通道。
浩荡的运粮队伍从虎牢关出发,直奔弘农王府而去。张济大致计算了一下,若要将那些粮食全部运至弘农郡,至少需要半月之久。
人一旦得意起来,就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张济得胜凯旋时,一定想不到他的家眷们此刻正在为能否保住脑袋而颤栗。
刘十三派出的探子发现运粮队伍进入视线时,日头已经冒过山头。
能否赶在午时前将讯息带到弘农王府,关乎到三十多条性命。那名探子当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在心里咒骂张济将如此重担交付于自己。
这位功臣,若是你的家人们有个三长两短,可别怪罪于我!尽职尽责的探哨在心里默默做完祈祷,翻身上马向弘农王府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