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出兵匈奴(一)
看在与高干之间个人交情的份上,刘十三在对方前来告别时送了他两条建议和忠告:一是袁绍若真的战败,注意防备不可避免的内乱,切不可盲目站队。二是不得已之时,可向自己求援,刘十三说自己愿意在关键之时帮他一把。
答应跟袁绍结盟,自然也是军师徐庶的意思。在他看来,袁绍这些年虽然丧失了对河北全境的统治,但手中的军事实力并没有伤及根本,以冀青两州的力量南下讨伐曹操也并非不可取,即便是倾尽全力与刘十三一较高下,两人之间一时半会儿也难分胜负,刘十三之所以能在河北之地站住脚跟,有一半的原因是靠着黄河、太行和燕山的天险,而另一半原因是他确实善于捕捉机会出奇制胜。
看到刘十三如此爽快地答应了高干和袁绍的求和,徐庶仍旧很好奇地向他问询原因,刘十三故作神秘地笑着说道:“袁绍虽然算得上一个英雄人物,但他的心气太高,除了许都的朝廷,其他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我们不妨给这个迟暮的英雄一次尽兴地施展拳脚的机会,你就静静地坐着看好戏吧。”
不久之后,刘十三便获得了袁绍将重兵全部调往黄河沿线,与曹操形成对峙之势的消息。河北之地最大规模的一场较量一触即发,它只是迟到了些许时日,但终究还是来了。
如此一来,刘十三的属地南侧的防御压力减轻了很多,让他有足够的精力来专注于部署北侧的攻伐之战。
正当刘十三准备调集重兵向鲜卑草原推进的时候,西边的匈奴送来了紧急求助信。信函的执笔者依然是蔡文姬,刘十三看完其内容之后,很不情愿地再次暂停了北征鲜卑的计划。
“众位臣僚,依你们看,此次匈奴向我们求援之事应当如何处置为好?”在议事大堂上,刘十三按照既定的惯例和程序与臣属们一起商讨对策。
徐庶上前一步回答道:“启禀主公,匈奴各部落之间发生冲突,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自大汉朝建立以来,朝廷的一贯做法就是置之不理。”军师的观点简单直白,而且还有理有据,他的言外之意大家都明白:匈奴人起了内讧,部落之间互相残杀,对大汉而言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完全可以放任不管,到时候只需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军师所言的确在理,当初匈奴最强盛之时,就是因为发生了内乱才导致其实力锐减,北匈奴早早逃遁得无影无踪,南匈奴迫于无奈才臣服于我们的大汉朝廷。”徐晃看了看刘十三的眼色,他完全读懂了主公的心思,所以率先向徐庶发起了反驳,“但目前匈奴的情况与当初已经发生本质变化,它不再是一支外族势力,而是我们大汉的属臣,我们有必要在关键的时候出手维护匈奴的稳定。”
虽然徐晃所言也很有道理,但徐庶却仍保留着自己隔岸观火的意见,补充道:“兵者乃国之大事,主公常言凡事都要看投入和产出,此次匈奴单于让我们出兵相助,却未许诺事成之后如何回报,这种事恐怕还是不介入为好。”
尽管徐庶是在以刘十三之盾来戳其矛,但刘十三很欣慰地点了点头,对这个言语犀利、脑子灵活的军师表达了赞许。
刘十三曾经与徐庶一起彻夜长谈过用兵之道,他对兵书上的那些策略的钻研深度虽不及对方,但还是用一句话概括出了其中的要义:用兵跟做买卖一样,做出决定之前先算账,有赚头就干,否则就拉倒。
看着两个姓徐的人吵得兴起,刘十三主动介入到他们的争论中来,抬高嗓门说道:“元直和公明所言都有道理,但我要是再补充一个条件,你们再试着分析一下这次出兵匈奴到底值不值?”
徐庶和徐晃,以及其他那些似乎还没找到存在感的臣僚们都睁大眼睛看着刘十三,等待他给出这个附加的条件来。
“要是能借此机会将整个匈奴掌控到我们手中,你们看这笔买卖能不能做?”刘十三没有让大家失望,给出了一个很诱人的条件。
“匈奴人能那么听话?”徐庶和徐晃同时摇了摇头,但只有徐庶一个人提出这个问题。
刘十三并没有直接做出正面回答,“我跟匈奴人打交道这么多年,知道他们这种部落制联盟政权的痛点在哪里,有句话叫‘擒贼先擒王’,想必军师知道这句话的深意。”
徐庶沉思了片刻,终于还是缓缓点了点头,“看来主公是准备在草原上下一盘大棋,臣下赞成出兵匈奴。”
看着几分钟前还站在自己对立面的徐庶突然转变了观点,徐晃反而摸不着了头脑,不知道对方和刘十三之间这番云里雾里般的对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徐晃之所以同意出兵帮助匈奴平乱,完全是因为他知道向刘十三写来的求助信代表了蔡文姬的观点,甚至是在以她个人的名义向刘十三发出请求。
而蔡琰和刘十三之间的那点私事,徐晃比任何一位同僚都要清楚。所以他确信,即便是为了那个流落草原的小阿迪,刘十三也愿意不顾一切地帮助匈奴一把。
蔡琰在求助信中告诉刘十三,眼下的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不听从呼厨泉单于号令的部落,其中一个叫叫卢水胡部,另外一个叫铁弗部。
在匈奴的辖地之内,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其中以呼厨泉单于所在的屠各部实力最强大,自打南匈奴臣服于大汉朝以来,其单于的人选一直都是从屠各部中产生。
看着匈奴日渐衰微,其他实力较强的部落也想着要趁机改换门庭。这种状况跟大汉朝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天下而陷入四分五裂的处境别无二致,简直就是互为镜像。
刘十三以及他的臣属们都清楚,匈奴人的本性是排斥汉人的,如果不是情况特别紧急,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对外求助。
在明确了要出兵帮助匈奴平叛内乱之后,刘十三知道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有待完成,那就是确定带兵出征的人选。在收到蔡琰写来的信函之时,他脑子里就想过这个问题,但迟迟没有向他心仪的将领做出明确的表示。
“末将愿亲自领兵前往匈奴,还望主公成全。”没等刘十三做出指示,一个熟悉的声音便响起来,此人身穿紫铠银盔,正跪拜在堂下请缨。
“文远兄,这次把你从雁门请回来,就是想让你担当此任。”刘十三欣喜地抬了抬手让张辽站起身来,虽然他同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对方,但脸上还是有些犹疑,“只是我担心……。”
“请主公放心,我一切以大局为重。”张辽猜到刘十三疑虑的是什么,便语气坚决地打消了他的顾虑,“我虽然与匈奴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此次是代表朝廷平乱,绝不会带着个人情绪而乱了主公的大计。”
“文远深明大义,如此甚好,甚好!”刘十三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让身旁的文书侍从把调兵虎符交给张辽,“给你派十万骑兵、五万步兵,另外再让慕容平随你出征相助,你看这个配置够不够?”
“兵力已经足够了,末将定不负主公所托。”张辽恭敬地接过兵符将其挂于腰间,在向刘十三跪拜谢恩之后,他起身补充说道,“当年文姬是由我护送出塞,这次我定要将她迎回来。”
“哈哈哈,大家都听到了,文远将军此行的意义有多重大。”刘十三望着堂下的群臣,大声说道,“刚才我只说此举要让匈奴臣服于我们,但却没有告诉你们迎接文姬归汉这个胜果,现在你们再评判一下此番出兵匈奴到底值不值?”
“如果能迎接文姬归汉,足可以算得上血洗大汉的前耻之功,仅此一事就值得我们出兵匈奴。”刘十三帐下的贾逵、徐庶等人纷纷附议。
“文远兄,你就放开手脚在草原和大漠上驰骋吧”刘十三说完,挥手招呼众人散去,长身玉立在堂上,抬眼望着西北方,他的眼里没有那片荒凉的草原和大漠,眼里只有四个字—文姬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