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六祖的荔枝树 > 《六祖的荔枝树》53-44

《六祖的荔枝树》53-4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六祖的荔枝树》53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求智慧者)

    师父,我思索深深,却感更迷茫,

    经云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在蠡蝉书房下,我心求解,

    此语何解?请师指导明道。

    (六祖)

    思量过多,心便迷失,

    真见性者,不需多言,即刻可悟。

    言下须见,意即心到,言到,

    直接体验,不经过繁复推敲。

    (求智慧者)

    师父,如何才能做到言下即见,

    不被思量所困,直接体验此性?

    (六祖)

    修行之初,先学放下,

    所有思考,所有预设,

    当下一念,清清楚楚,

    如是习练,逐步体会‘即见即了’。

    (求智慧者)

    师父,放下思量,心中常有不安,

    恐怕错过,如何确信自己所见即是?

    (六祖)

    自心所见,无须外证,

    真正见性,内心自有明镜,

    此镜不昏不染,照见本来面目,

    信心来自不断的内观和实证。

    (求智慧者)

    师父,实证之路,步步艰难,

    有无简易之法,助我快速达到?

    (六祖)

    简易非易,唯有持续修炼,

    常修心镜,常磨慧剑,

    如蠡蝉静待夏日,心无旁骛,

    定力增长,见性之门自开。

    (求智慧者)

    师父,心镜一磨,怎样维持其清明不昏?

    (六祖)

    维持清明,须日常警觉,

    心起一念,即刻观照,

    不随念走,念来念去,心如明镜,

    镜清则照见自性,无误无暇。

    (求智慧者)

    师父,心镜若明,我应如何用此自性,

    在尘世中行无碍?

    (六祖)

    自性明时,行无碍,

    无所执,无所碍,

    行时行,坐时坐,无我相,

    如此行于世,自然无碍。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指引如炬,照亮我前行之路,

    在蠡蝉书房下,我已有所悟,

    心镜愈磨愈明,见性不远,

    持此心行,我信能见性成佛。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了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的真义。通过放下复杂的思考,专注于直接体验和观察自性,他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每一刻维持心的清明和自由,进而逐步接近真正的觉悟。

    《六祖的荔枝树》54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求智慧者)

    师父,古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言深藏禅意,我心困惑,

    在蠡蝉书房下,望师解说,

    如何理解此诗?身心应如何修行?

    (六祖)

    此诗言身心修炼之道,

    身如菩提树,即是说身体是修行的基础,

    心若明镜台,要保持心的清明如镜,

    常常勤于拂拭,即是警醒自己常保心的清净,不受外物尘埃所染。

    (求智慧者)

    师父,如何使身如菩提树,坚固而不动摇?

    在世俗纷扰中,此身常感飘摇。

    (六祖)

    身如菩提树,要求行者根深蒂固于修行之地,

    日常行为要稳固如树,行善积德,坐观其变,

    通过持续的修行和正行,身心自然稳固。

    (求智慧者)

    师父,明镜若要常清,心应如何拂拭?

    心中杂念众多,清净难求。

    (六祖)

    心如明镜,需常在自觉中维护其清明,

    观察心中起伏,对每一念都了如指掌,

    当念起时,即刻放下,如此反复,心镜自然不染尘埃。

    (求智慧者)

    师父,放下似乎简单,实则艰难,

    有何具体方法,能助我更好地拂拭心镜?

    (六祖)

    具体之法,在于持续的禅定与正念练习,

    每日定时禅坐,观呼吸,观心念,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觉察自己的言行,

    这样心自会增光。

    (求智慧者)

    师父,正念修持,心易疲惫,

    如何在疲劳中继续保持修行的热忱?

    (六祖)

    修行之路本非易途,当心疲惫时,

    可回归修行初心,思念修行之目的,

    简化修行方式,如简单念佛或行走禅,

    让心稍事休息,然后再继续。

    (求智慧者)

    师父,身心修炼,我愿终生不懈,

    在修行的路上,如何确保不偏离正道?

    (六祖)

    确保不偏离正道,须常回顾修行之本心,

    与有道之人为伴,相互提醒,相互勉励,

    在困难时互相支持,在迷惑时共同探讨,

    如此,道路自然清晰。

    (求智慧者)

    师父,感谢您的指导,我将如何应用这些教诲在社会中,以面对更广阔的生活挑战?

    (六祖)

    在社会中行走,以你的心如明镜,反照所有事物的真相,

    不被外界现象所迷惑,用一个清净的心去接触世界,

    如此,无论何种挑战,你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将学到的智慧用于助人为乐,此乃修行之果,亦是社会之福。

    (求智慧者)

    师父,若在此过程中遭遇困难与挫折,我该如何调整心态,以维持内心的平静?

    (六祖)

    面对困难与挫折,回归呼吸,回归当下,

    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感受,让心回到最基本的存在状态,

    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力量,

    记住,挫折是成长的养料,困难是开悟的契机。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智慧如泉水般清澈而深远,

    在蠡蝉书房下,我心灵得到滋润,

    此生我将不断地修炼与实践,不仅为了自我,也为了所有众生。

    (六祖)

    去吧,弟子,以大悲心行于世,

    将你的悟见转化为行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在每一个行动中体现你的修行成果,

    记得,修行不仅在坐垫上,更在人间行走之间。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引导下,不仅理解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深刻意义,也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禅宗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通过这样的修行与实践,他逐步走向更深的自我觉醒,同时也准备将这些教诲用于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与人道关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