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荔枝树》51-52
《六祖的荔枝树》51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求智慧者)
师父,我读经文深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此言深奥,心中难解,荔枝树下,求师解惑,
何谓弟子自心?何以自性即福田?
(六祖)
此言指心中自有无尽智慧,如田中自有无尽福种,
心若不离其自性,自能生出智慧如福田生谷,
自心清净,智慧自现,无需外求。
(求智慧者)
师父,若心为福田,如何耕耘此田,
使之生出智慧之谷,而非杂草之苗?
(六祖)
耕耘福田,即是日常之修行,
保持心的专注与清净,如同耕田需除草施肥,
每日禅坐,读经念佛,反省自身,
是为耕耘心田,使智慧如谷物般生长。
(求智慧者)
师父,日常杂务繁重,心易扰乱,
在繁忙之中,如何维持心的清净?
(六祖)
心若扰乱,即回归呼吸,回归步履,
简单之行为,可使心归于简单,
如行走时专注于脚步,饮食时专注于味觉,
使心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只在当下。
(求智慧者)
师父,心归当下,是修行之初步,
如何从此步进一步,深入见性?
(六祖)
深入见性,须深入观自心,
心中起何念,念念皆观,
如是深观,可见心之动静,
动静之间,自性显露,即见本心。
(求智慧者)
师父,见性之后,如何继续修行?
不至于有所得以自满,停步不前?
(六祖)
见性后,更需精进,不可自满,
保持谦卑心,继续修善根,
每一念均是修行,每一步均是前行,
不断深化自性的理解与实践。
(求智慧者)
师父,保持修行之心,心中有恐,
恐因杂念再生,智慧受阻,
此恐如何解?
(六祖)
此恐本是智慧之开始,知恐即觉,
觉此恐心,即不为恐所控,
如是接纳而不抗拒,用观照化解之,
心无所畏,智慧自如流水。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教导如照见黑暗的明灯,
荔枝树下,我心豁然开朗,
此心将不再寻求外证,内观自性,
在此福田中,不断耕耘,直至果实累累。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指导下,理解了心即福田,智慧如谷物般由内而生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内观和日常修行,他学会了如何耕耘心田。
《六祖的荔枝树》52
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求智慧者)
六祖,我常见众生终日只求福田,
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此心何解?荫下蠡蝉书房,
愿闻其道,求师开示。
(六祖)
众生迷,不见真道,
心执世福,不识苦海无常,
迷于眼前之利,忘却心灵之救,
如是心态,方是轮回之根。
(求智慧者)
师父,若心迷于世福,如何引导之?
求出离生死,究竟应从何入手?
(六祖)
出离从了解生死开始,
知生死苦,观其无常,
心生厌离,自觉向道,
日常行住,观心观行,是修行之基。
(求智慧者)
师父,观心观行,修行艰难,
心易散乱,如何定心于道?
(六祖)
定心须明心性,
心若不散,自然定,
如同蠡蝉静候夏日,
不为外物所动,心自寂然。
(求智慧者)
师父,心已向道,然日常烦恼多,
如何在尘世保持心的清净?
(六祖)
保心清净,如莲不染,
处世如水,心如止水,
每日静坐,扫除心中尘埃,
常忆‘无为’之境,心自不扰。
(求智慧者)
师父,静坐之外,有无其他法门,
能常保心性如莲不染?
(六祖)
实修之道,在于行为一致,
处处行善,积极造福,
心向善良,行善力行,
如是行长,心自清净。
(求智慧者)
师父,善行我志愿践行,
恐日后心力衰退,初心易忘,
如何持之以恒?
(六祖)
持之以恒,在于每日自省,
回顾一日之心,一日之行,
如同蠡蝉反哺之情,毫无保留,
每日如是,终不忘本。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指导如春风化雨,
在蠡蝉书房下,我心已开,
将师之教持续修行,
在尘世之中,找到超脱之道。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指导下,逐渐理解了如何从迷茫中觉醒,如何在追求世俗的福田中转向寻求出离生死的真正道路。通过持续的自省、静坐与行善,他学会了如何保持心性的清净和稳定,逐步走向精神的解脱和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