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荔枝树》55-56
《六祖的荔枝树》55
(求智慧者)
师父,禅宗教诲中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此言何意?心中困惑重重,
在蠡蝉书房下,求师开示,
如何理解此深奥之语?
(六祖)
此语深刻,指的是世间一切现象,
皆非其本质,如梦幻泡影,
人们常被外相所迷,不见真实,
知此真理,便能超脱世间之苦。
(求智慧者)
师父,若一切皆虚妄,我们应如何对待世界?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需与之互动。
(六祖)
对待世界,如观云卷云舒,
心不随相动,持观察者之心,
参与而不执着,行而不留,
是行于世而不染世之法。
(求智慧者)
师父,心不随相动,实不易达,
常在不觉中,心已迷失,
有何法门,能助心回本源?
(六祖)
心若迷失,即刻回归呼吸,
观察自己的呼吸,让心静下来,
再观自心,看清心之动静,
此乃回心转意,寻本归源之法。
(求智慧者)
师父,理解心回本源,还需日常如何练习?
以确保不失于虚妄,坚持真实。
(六祖)
练习之法,日日是好日,
在平常日子里,将每一事作为练习,
吃饭时只吃饭,行走时只行走,
全心全意在当下,此即修行。
(求智慧者)
师父,全心全意在当下,听之简单,
执行却难,心易分散,如何增强专注?
(六祖)
增强专注,需从简单做起,
定时练习禅坐,逐渐增加时间,
在日常中,为小事设定注意力练习,
如此训练,专注自然提升。
(求智慧者)
师父,若日久心衰,初心易忘,
在修行的路上,如何保持不变?
(六祖)
心衰初忘,常回顾初心,
每日思考修行的意义,
设定精进目标,与同道中人共勉,
自觉与自省,是维持初心之道。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教诲如晨星指明方向,
在蠡蝉书房下,我心逐渐开朗,
将持续修行,深入禅宗真谛,
在每一呼一吸中,见性忘相。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引导下,深入理解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教义,学会了如何通过日常的练习和觉察来超越表象,触及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的实践,他逐步学会了在生活的每一刻中维持心的清明和真实,走向更深的自我了解和精神的解脱。
《六祖的荔枝树》56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求智慧者)
师父,禅宗教诲中有言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此言何意?心中难解,
在蠡蝉书房下,望师解惑,
如何理解此深奥之语?
(六祖)
此言申明直指本心的要旨,
无上菩提,即是最高的觉悟,
要在言语教导之下,立即识得自己的真心,
见到自己的真性,这是直接的悟道。
(求智慧者)
师父,如何能在言下即识自心,即见自性?
这似乎极为困难,心易迷失。
(六祖)
识自本心,首需放下所有先入之见,
当听闻佛法时,心无旁骛,全心投入,
如此,自心本清明之性便会显现,
不需远求,即在此心。
(求智慧者)
师父,听法虽易,心之显现却难,
有无具体方法,助我达此境界?
(六祖)
具体而行,可从持续的禅修开始,
每日静坐,心向内观,见思维之起落,
逐渐你将体验到思维之外的清明,
那便是你的本心,你的本性。
(求智慧者)
师父,静坐修行,心有时清明,有时浑浊,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这种见性的状态?
(六祖)
维持见性,关键在于不断的自我提醒与觉察,
无论是行走、饮食还是对话,
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态和反应,
保持心的觉醒和清明。
(求智慧者)
师父,觉醒清明需精进练习,
心力有时不继,应如何激励自己?
(六祖)
激励之法,在于设定目标与回顾进步,
每日定时反省,看看哪些时刻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
与志同道合者共修,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求智慧者)
师父,若在修行中遇到疑惑和难关,
有无快速解决之道?
(六祖)
面对疑惑和难关,最佳的解决之道是直接面对,
不避难题,深入研究佛法,多问智者,
逐渐地,难关自会解,疑云自会散。
(求智慧者)
师父,您的教诲如甘霖滋润干旱之地,
在蠡蝉书房下,我心已开,见性之门渐显,
感恩师指,我将持续修行,
在言教之下,识得本心,见自本性。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求智慧者在六祖的引导下,深入理解了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教义。通过不断的内观和修行,他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心的觉醒和清明,逐步走向更深的修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