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 第85章·仁恕

第85章·仁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六月初一。

    日食。

    大庆殿。

    赵祯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纹大衮服,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

    朝参结束,廷议开始。

    权御史中丞范讽手持笏板,出班奏请:“陛下,天生异象,必有灾秧,臣请陛下循旧例,行仁恕之事,大赦天下,为国祈福。”

    范讽说完,跪在地上,丹陛之下的官员跟着跪了一大片,只有一小部分官员没有跪,手持笏板,作壁上观。

    赵祯心中思量:“天生异象,必有灾殃?真是迷信,大赦天下能让国家太平?把那些大奸大恶之人放出去,天下只会更混乱吧!”

    赵祯双手交叉,掩在袖中,两根拇指轻轻点着,他在思考此事应当如何抉择。

    大赦天下是施恩有罪者的手段。

    惩奸除恶是保护受害者的手段。

    这两类群体究竟谁更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度量。

    所谓:浪子回头千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似乎一个人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立刻抵消掉其所犯下的所有罪过,世人就该原谅他。

    但这真的合理吗?

    赵祯觉得不合理。

    给犯了小错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一点无伤大雅,赵祯可以接受。

    但给犯了死罪的人一个可以活命的机会,他大概率是不会改过自新的,他只会更隐蔽的犯罪。

    甚至他会觉得统治者软弱,他都犯了死罪了,竟然还可以大摇大摆的走出来,那是不是说明,从今以后,只要他作恶的时候小心点,别被人发现了,他就能一直逍遥快活下去?

    以‘仁恕’之名,坏天下法度,让恶人猖狂,让好人垂泪。

    这真的是‘仁恕’吗?

    赵祯扪心自问,他做不到,如此‘仁恕’,他宁可不要。

    掩在袖中的双手骤然握紧,赵祯开口问道:“审刑使何在?”

    台下未跪者走出一人答道:“臣在。”张士逊手持笏板出班。

    “朕命你详定在京死囚名册,凡经三次查补,仍判死刑者,录一份名单奏与朕知,限你三日内完成此事,可有困难?”

    “臣遵旨,请陛下放心。”

    赵祯点了点头,继续开口说道:“天生异象,按制是该大赦天下。”

    “传诏天下各路州县,凡在狱囚徒,死刑以下,皆折杖,而后放归其家。凡已刺配厢军、配隶牢城者,听凭自愿,可洗去黥面,放归依亲。判处死刑,经三次复奏,仍未决者,尽皆押送京师,移交‘御史台狱’,另行裁决。”

    “诸位平身。”赵祯开口,让台下跪着的一众官僚站起身来,而后继续问道:“诸位还有何事要奏?”

    众人互相看看,都没什么特别紧要的事需要拿到大殿上来说。

    小事上疏,大事廷议,若事无大小,都拿到廷议上说,那皇帝和一众大臣每天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就待在大殿听辩论吧。

    至于何为大事,何为小事,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某县县令判案,判了个罚钱一贯,这就是小事。

    还是这一县,县令判了個死刑,那就必须得上报大理寺复核,案子从地方报到京城,这就成了大事。

    同样一桩案子,大理寺复核后发现用不着判处死刑,言外之意就是用不上告诉皇帝,那这就又变成了小事。

    这个例子也许不够典型,但事大事小又如何能分得那么清?

    事关自己,无论轻重都是大事。

    事不关己,无论轻重都是小事。

    对于皇帝而言,除了‘军头兵变、百姓造反、官僚结党、敌国入侵’这四条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大事之外,其他的,是大是小,都可以商量。

    皇帝勤勉,愿意事必躬亲,那就没有小事,全是大事。

    皇帝懒散,不愿事必躬亲,那就事分大小,大事‘独’裁,小事‘众’裁。

    现在的赵祯是勤勉的,因此无论内阁也好,政事院也好,或是其他任何机构,事无大小,都要圣裁,哪怕只是写个‘可’字,他也要经手一下。

    ……

    下了朝,赵祯来到垂拱殿,两个小黄门合力扛着一箱奏疏跟了上来,赵祯开口问道:“今日有多少奏疏要朱批?”

    其中一个小黄门正是王执,他放下箱子后,转身向赵祯回复道:“官家,今日需要朱批的小事奏疏有七十八本,需要加玺的大事奏疏有一本。”

    赵祯眼前一亮,开口问道:“需要加玺的是哪一本?”

    王执恭敬的将一本尺寸明显有别于其他的奏疏拿了出来,双手递给赵祯。

    赵祯坐在龙椅上,将奏疏在书案上展开,仔细阅览起来。

    这是政事院全体主官集议后拟订的‘文官职名’,以及其对应的俸禄待遇等等。

    如今政事院运转已经步入正轨,赵祯稍微一暗示,晏殊立刻上奏,请求革新‘文官职名制度’,将自五代以来,混乱不堪的官制体系重新梳理,使百官明晰所处地位,捋顺上升阶序。

    只见奏疏上写道:

    正一品为‘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为‘少师、少傅、少保’;

    正二品为‘开府仪同三司’;

    从二品为‘特进’;

    正三品为‘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为‘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至从六品为‘诸大夫’;

    正七品至从九品为‘诸郎’。

    赵祯自从穿越至今,一直念念不忘的想改革官制。

    大宋错综复杂的官制体系别说是赵祯感觉头大,大宋的官员们也头大,官职多还不要紧,官职乱就很要命。

    举个例子:著作郎、赞善大夫、大理寺丞,单拎出这三个官名,如何区分谁高谁低?

    很难,因为这三者没什么关联性。

    而今这本奏疏上罗列的官职名就很清晰明了,至少一看就知道,‘大夫’的官阶比‘郎’高。

    诚然,‘官职差遣制’将‘官职’和‘差遣’分离,使君主可以牢牢控制住人事任命的权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和权力分散,使得大批官员人浮于事。

    政事院的奏疏副本已经送去了内阁,正本送到了赵祯这里。

    合上奏疏,赵祯在心中想道:“甚好甚好,还是晏相知我心思。等政事院这边梳理清楚,下一步就可以梳理枢密院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