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疑心
政事院的大事劄子放在一边,要等内阁那边拟出黄票,决议后再颁诏施行。
接下来,赵祯开始处理起百司所奏的小事劄子。
小事虽然不多,只有七十八件,但批准起来,先要写个‘可’字,然后再盖个‘敕命之宝’的玺印,流程才算走完。
这两个步骤下来,工作量着实不小。
处理一件奏札按三分钟算,七十八本至少也要二百三十四分钟。
这就需要赵祯集中精神,高强度工作将近两个时辰,中间但凡打个哈欠,喝口茶,或是劄子字数多一点,时间就要奔着三個时辰去。
那么,三分钟能不能理解并思考清楚一本奏疏的全部内容呢?
显然是不能。
赵祯只能浏览一遍,然后写个‘可’字,盖个章,表示自己已经看过这本奏疏,相关机构可以按所奏内容安排执行。
自从政事院改制以来,事无大小皆要上奏批准,这一条制度的确立,使得赵祯彻底掌控了朝廷执政机构的最终决策权,而代价便是每天至少高强度批奏疏两至三个时辰。
朱批奏疏只是赵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还要每日去内阁与阁老们讨论一些大事。
需要开会讨论的大事奏札不多,有时一天二三件,有时连着几天一件没有。
然而内阁并不是一个被动议政的机构,赵祯会主动与内阁讨论一些新政制度。
就是说每天至少还要再花一个时辰在内阁议政。
此外,赵祯每天还要带领三千亲从官出宫巡营,雷打不动的阅视兵马,这又要一个时辰。
最后,他还要隔三差五的去一次讲武堂,给军生们上课,这也至少是一个时辰。
一天十二个时辰,除去睡觉的四个时辰,剩下的八个时辰,至少五到六个时辰在为国事操劳。
赵祯这日子过得可谓是……精彩。
……
两个时辰一晃而过,赵祯放下朱笔,抬手敲了敲脖颈,开口说道:“今日的奏疏朕已批好,整理妥当后送去‘政事院秘书监’安排执行。”
‘政事院秘书监’由原‘中书舍人院’‘通进银台司’‘六部司谏’等机构,合并改制而来。
其不仅负责收发政事院上行内阁和内东门司的公文,还负责收发下行至各州县的公文。
此外还有提炼奏章精要和校对奏章内容的权力。
大致流程便是如下:
州县知事官想做一件事,但是缺人、缺钱、缺粮、缺批文,于是就要拟一道劄子,写明做事的困难。
其通过驿路,将札子送到东京‘政事院秘书监’处。
‘秘书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劄子后,由‘秘书郎’先简单分一下类,按‘急事、重事、大事、小事’顺序,呈送‘政事院知院’。
‘知院’收到劄子,若是急事,则由其自行决定,自行拟策,而后立即进宫面圣,请求批准。
若是重事,则组织各部尚书集议,知院给出一个初步意见,让各部尚书按照这个意见,组织手下的‘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将其完善细化,而后交给知院审核。
若知院审核通过,就在这道细化后的劄子上签署姓名,盖上‘政事院印’,而后交给‘秘书监’,上呈内东门司批准。
凡是得到批准执行的劄子,由‘内东门司’交回‘秘书监’,秘书郎最后检查一遍,若觉得没问题,就拿着‘批文’去找‘三司’支钱,将支到的钱和批文一起发往天下州县。
若是劄子没有得到批准,赵祯会写明为何不批准的理由,让政事院重新拟策,重新奏呈。
若‘秘书郎’发现被批准执行的札子有问题,无论是有错字、有歧义还是存在重大政策漏洞等等,都可以复奏内东门司,请求皇帝撤销批准,让有关机构重新拟策上奏。
这就是如今的政事院运转流程。
——
张茂则示意几名小黄门将批完的奏疏整理好送走,自己走上前来给赵祯换了杯热茶。
“官家,内阁那边已经做好议政准备,是现在过去,还是……”
赵祯喝了口茶,起身说道:“走吧,就现在,别让阁老们久等了。”
张茂则抿了抿嘴,似有些话想说。
赵祯双手背后,看了他一眼,一边走一边问道:“想说就说,别憋着,朕又不是个无法沟通之人。”
张茂则跟在赵祯屁股后面,拱手一礼,小声开口问道:“臣有句话憋在心里很久了。官家身为天下之主,为何总是亲自奔波?”
“内阁和讲武堂位于皇城,官家亲自前往,臣可以理解,但那三衙大营远在城外十几里处,官家宁可每天骑马出京,也要日日巡营。”
“每日往返半个时辰,只为去营里点点兵器,看看士兵训练,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这一点,臣便难以理解了。”
赵祯闻言一愣,脚步不自觉的停了下来。
他转身看了张茂则一眼,只见其眼中充满了不解,倒像是真的不懂,所以发问。
赵祯转回身来,继续向前走着,同时开口解释道:“因为朕……喜欢。”
“内阁三老就像朕的老师,每次与他们议政,朕都能获益良多,这些实务策是经筵日讲学不来的,因此自朕亲政以来,便停了讲筵。”
“讲武堂的军生们是朕的学生,每次给他们讲课时,看着堂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又满含敬仰的眼神,朕都很有成就感。”
张茂则问道:“可是他们都是官家的臣子,臣子敬仰官家,不是应该的吗?”
赵祯摇了摇头:“不,那不是一回事,君臣和师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
“君权和臣权是相互掠夺的,君权大,则臣权小,臣权大,则君权小,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师傅与徒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师傅传授知识的过程,亦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徒弟提出疑问的过程,亦是加深师傅对知识的理解,师徒之间相互促进,螺旋上升,这对朕而言大有裨益。”
张茂则似懂非懂的继续问:“那巡营呢?官家日日点检军备,观摩训练,是不放心统领们吗?”
赵祯的眼神骤然锐利起来,他缓缓的停下脚步,转身挥手,示意一众小黄门退下,身边三丈内只留下张茂则一人,而后他轻声问道:“茂则可知,我赵氏因何得国?”
张茂则扑通一声跪下磕头:“臣多嘴,臣万死,请官家息怒。”
赵祯背负双手,居高临下的看着跪在地上的张茂则,眼中闪过缕缕杀机,空气似乎静默了几息,赵祯再次开口:“你既知道,为何问出此等问题?是谁授意你试探朕的?”
张茂则不敢抬头,跪在地上,开口解释道:“臣对官家绝无二心,臣只是觉得官家每日处理政务、议政、上课,还要出宫巡营,如此劳累,臣看了心疼,臣以性命发誓,绝无外人指使,臣所言句句属实,若官家不信,臣回去后立刻自缢,绝不让官家烦忧。”
赵祯听完张茂则的自述,眼中的杀气消散了一些,他开口道:“记住你刚才说的话,以后不要再提一些让人误会的内容,起来吧。”
“谢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