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 第84章·弹指一挥间

第84章·弹指一挥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三人行礼完毕,不知是站还是坐。

    赵祯摆了摆手:“三位阁老不必多礼,请坐吧。”

    三人这才再次坐下。

    经过这个小插曲,内阁再次议政时,三位阁老的言行举止似乎变得拘谨了些。

    ——

    治国理政虽然枯燥,但赵祯却乐此不疲。

    此之谓:与人斗,其乐无穷。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赵祯的生活过得极有规律。

    上午在内阁讨论大事小情,下午出宫巡视军营,晚上回宫为皇位传承而奋斗。

    ……

    四月二十九日。

    赵祯派出宣谕使,八百里加急前往关中,传诏于范仲淹:

    “制诏‘关中巡抚使’范仲淹。赈灾有功,升授官职‘观察使’。差遣为‘持节领兵一千、观察关中州县、处置贪官污吏’。时限至关中灾情结束。”

    皇帝亲自下诏,将他升为正五品观察使,甚至授予他实权,这本是一件应该高兴的事,但范仲淹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大宋武官地位极低,立了功却改了归属,这对范仲淹而言着实有些憋屈。

    但没办法,这个时候的范仲淹还不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完人’,只是一个略有名气的小官。

    领旨谢恩后,范仲淹领着一千兵马,开始在关中境内大抓贪腐。

    只要被其查实贪腐,范仲淹就会直接下令,将州县衙门里的所有吏员和衙役全部押上菜市口,让百姓指认。

    凡是被一群百姓指着鼻子骂的吏役,直接斩首;没人骂的,放回衙门继续当值。

    至于那些被吓破胆的州县堂官,范仲淹一個也没杀,给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继续主持州县事务。

    很快,关中全境,官场焕然一新。

    ……

    四月三十日。

    赵祯在紫宸殿召开朝会,宣布了两件大事:

    第一,制诏‘内阁’为国朝中枢,直隶于皇帝,位列百司之首;

    其职权仅为‘议政’,可参议制订天下法度;

    其公文称为‘黄票’,只署名,不盖印,不得下行百司;

    其官职名为‘首辅、次辅、阁老’,共计三人,职俸依次为每月五百、四百、三百贯。首辅在阁满五年需自行请辞,若连任,则必须由皇帝亲自下诏。

    第二,制诏‘中书门下’更名‘政事院’,直隶于皇帝,定为国朝最高‘执政’机构;

    政事院的职权为‘总理天下政务事’,设‘权知政事院’一人,由皇帝亲自除授;

    政事院所理政务事,事无大小,皆上奏听裁,小事朱批,大事加玺;

    政事院上行文书为大事,正本交于‘内东门司’,副本交于‘内阁’,听诏令行事;

    政事院下行文书为小事,正本先送‘内东门司’批朱,再送‘州县知事官’执行;

    更换‘中书门下之印’为‘政事院印’,治印未成之前,政事院下行文书暂交内东门司,加盖皇帝之宝。

    两份诏书宣读完毕,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宋官场都无法再消停下来。

    ……

    五月初一。

    二省都知回禀,已经定好了行宫位置,共计迁走二十一户百姓,其中十七户要求在内城另行安置,四户选择拿钱走人。

    二人合计了一下:拆除民宅、夯实地基、修筑围墙、挖开护城河、建三殿六阁。这些工程加在一起,就以赵祯给的那二万四千贯,怕是不够,于是请求赵祯增加钱款。

    赵祯想起了给宋真宗重修皇宫大内,省下亿万巨资的丁谓;又想到了陈嘉月名义上的师傅燕肃。

    权衡之下,赵祯点了燕肃担任‘行宫营造使’,诏其回京,同时将行宫营造钱追加至十万贯。

    ……

    五月初四。

    ‘政事院印’治印完毕,赵祯亲手将其交给晏殊,授其‘知印权’。

    晏殊知印后,所上的第一份奏疏,就是加盖了政事院印的‘奏请诏令天下贡举疏’。

    此前晏殊就上奏过关于科举改制的问题,内阁已经集议通过,只是一直没有正式下诏。

    此次晏殊再次上奏,内阁便将上次讨论出的结果写在黄票上,夹在政事院上交的劄子副本里,交给赵祯批红。

    赵祯批红画可,将劄子和黄票一并送去翰林学士院拟旨。

    从这日起,政事院开始独立行使执政权。

    ……

    五月初五。

    由‘权知开封府事’章得象亲自部署的‘禁毁淫祀’行动告一段落。

    本次行动,共捣毁内外城淫祀十四处,抓捕淫祀祭者三十余人,先后经过三次查补,最终移送试药所三人,其余人等,罪行够不上千刀万剐的,皆押到菜市口腰斩弃市。

    同日,讲武堂军生们凯旋回归开封府,剿匪行动同样告一段落。

    本次行动,共剿匪寨十一处,俘虏匪贼三千余人,斩杀匪贼八百余人,在殿帅王德用的带领下,讲武堂五百军生无一人死亡,但每一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赵祯下令讲武堂放假三日,受伤较重的送去太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救治。

    ……

    五月十四日。

    政事院上奏了一份详细的‘制度’劄子,包括且不限于:政事院下都有哪些机构、每个机构负责哪些事务、每项事务需要设立哪些差遣、授予差遣的官员是谁等等。

    定编制、定范围、定权责、定人选。

    简而言之,就是政事院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将其从上到下重新梳理了一遍。

    赵祯拿着这本劄子爱不释手,命内阁逐条讨论,仔细审阅,看有没有不清不楚,混乱不明之处。

    ……

    五月二十一日。

    经过内阁与政事院长达七日的反复修改(争权),赵祯的耐心终于耗尽。

    他钦定最后一次修改结果为政事院‘章程制度’,若遇到具体问题,再具体对待,先按这个制度治理天下。

    在本次梳理结束后,凡是没有被政事院提名授予差遣的官员,全部送入秘阁进修,等候补缺。

    ……

    五月二十四日。

    时隔近月,弹劾范仲淹的劄子如雪花般飞到赵祯的御书案上。

    赵祯对此的应对方法是:一律留中不发。

    他还给范仲淹追加了一道诏书,授他‘便宜行事之权’,让他不用有任何顾虑,只要证据确凿,便是州县堂官亦可杀。

    诏书送达当日,宣谕使宣诏完毕后,递给范仲淹一个用火漆密封的‘红色匣子’。

    范仲淹打开,只见里面藏着一张折好的黄纸,上面是赵祯亲笔手书的一段话:

    “希文乃朝廷肱骨,朕深信任。关中之事,朕已知晓,弹劾章疏,朕已扣下。希文不必挂怀,只需安心做事,朕都记在心里。冯唐不老,李广可封,望希文再立新功,朕拭目以待。”

    范仲淹看完密旨,心底的那点憋屈瞬间烟消云散,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念头通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