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 耕
每次春耕、夏种的时间便是一家人最辛苦的时候,即便是张二娃这种半大小子也要作为半个劳动力下地劳作。
即便是如此辛苦,每年的收成扣除上缴的地税,也仅仅够一家人温饱,半点多余的粮食也没有。
即便是遇到年景好的时候,为数不多的收获也都被母亲李翠花给攒了下来,说是留着给两个儿子娶媳妇用,从不敢乱花。
到了地头,父子三人,张老汉肩挑扁担,两头挂着半丈深的水桶,从远处的溪水中挑水而来,进行灌溉。
细窄的田埂即便是正常走路都有些困难,更何况还肩挑水桶。
只见张老汉远远走来稳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桶里的水竟没有丝毫溢出,由此也可以见到张老汉这个庄稼汉的基本功。
听母亲说,父亲年轻时还曾有过一肩挑双担的风采,只是如今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和力气,走路时弯曲的脊背便能看出时间的痕迹。
即便如此,张老汉每次放下扁担也会挺一挺背脊,让自己看着更直挺一些,似乎是舒展心中对岁月的不服。
大哥张平,抡起锄头便开始平整土地,虽然离开种春小麦的时间还差一些,但不妨碍农民对土地的热情,用父亲的话,“伺候好土地,才能有好的庄稼”。
看大哥张平抡锄头的架势,很难看出才15岁的年纪,熟练的样式,不一会便平整出一大块地方出来。
最小的张凡,如今虚岁12,到了三伏天才真正过12岁的生日。
即便是张凡也是有自己的任务,拿着明显和身高不成比例的锄头在地西边开挖一条条的沟壑,沟壑不深,仅半尺,开垦的地方大小不过两分地,这块地里是专门用来种菜吃,趁着前两天刚下过雨,今天要把菜给种出来,别小看了这两分地,一茬接一茬的蔬菜,足够一家人管一年四季吃了。
此刻的太阳已高挂头顶,只见父子三人忙碌的满头大汗,原本早上出门穿的褂子也脱下放在地头田埂上,只穿了一件洗的发白的内衫。
“平娃子、凡娃子,快来吃饭啦。”
母亲李翠花的声音远远的传来,只见母亲挎着篓子,走了过来。
掀开搭在篓子上面餐布,四五个杂粮馒头和六七个苞谷,再搭配一碟酱菜头便是一家人的早饭。
农家的早饭一般都是如此,遇上好收成的年景,还能顿顿吃上杂粮馒头,要是遇到灾荒,即便是野菜也只能吃上半饱。
看着张老汉父子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李翠花连忙说道:“慢点吃,又没人和你们抢。”
不怪张老汉三人如此模样,要知道在在农村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一顿,下午一顿,这还是春耕需要出力气干活才有杂粮馒头,要是到了冬天,停了农忙,早上这顿只能靠着米汤过活了。
要不说晚上睡得早呢,不然饿的快啊。
张老汉吃了一个馒头和两个苞米便停下了,看着两个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便将篮子往孩子面前推了推。
嘴上说道:“我再去挑担水,让地里也喝饱一点。”
说完便挑起扁担又往溪边走去。
吃过早饭,母亲的加入,让春耕的进度加快不少。
下午,约莫太阳快下山的时间众人开始收拾农具,准备回家。
这时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间,地里劳作的一天,此刻终于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在村里疯跑,玩的不亦乐乎。
玩累的孩子们,跑到村道场的大槐树下躺着休息。
“听说了吗,张峰要被他爹送去县城学堂读书,准备三年后的乡试了。”一名孩童说道。
“是啊,我也听我父亲说了,谁让张峰这小子他爹是咱们村里正呢。”
“那参加完乡试,不就是秀才了,乖乖,咱们张营村要出官老爷了。”
“我听说,当了秀才是不是就不用交粮税了,还能坐骑大马。”
“骑大马,我也想”
众人七嘴八舌听了无不露出羡慕的神色。
“那你呢?张凡,你以后想干嘛?”
众人见张凡并未插话,连忙问道。
“我?”
“没想好,我家地少,要是能有多的土地,我也想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伺候好土地和庄稼,种多多的粮食。”
听了张凡的话,众人便想到吃不完的粮食,吃不完的馒头,说话间不知是谁的肚子开始“咕咕”的叫了起来。
好在,这时各家的家长便开始了喊话。
“二狗子,快回家吃饭了。”
“大娃子,回家吃饭了。”
听着喊吃饭的声音,大家都飞快的往家跑去,生怕自己最后一个到家。
吃饭时间,大家聊着家长里短和今年春耕的事情。
“今年雨水比往年多,咱们家的种苗要早点下,借着这股雨水到时候能多收两担粮食。”张老汉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很看好今年的行情。
听着父亲的话,大哥张平顿时眼冒金光,连忙问道:“爹,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下苗。”
张凡虽然没说什么,但同样期盼的眼神在等着答案。
看着这两小子的神色,张老汉咳嗽两声回道:“现在的天气不定,特别是晚上凉气还很重,再等半个月就可以下苗了。”
哥俩听完连忙表示,“自己明天开始要加快平整土地,争取早点完成任务”。
看着俩人这模样,张老汉顿时笑出了声。
母亲在一旁连忙打趣,
“是,你们都加油干,等来年就能给老大说个媳妇了,再等两年就该二小子了。”
听着母亲的话,兄弟二人直接羞红了脸。
父亲见状,也难得风趣一次,说道:“咋,还害羞不成。”
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场面,母亲对父亲说道:“当家的,要不再找里正说道说道,看能给二娃子找块坡地也成,我不舍得二娃子去当学徒。”
听着母亲的话,气氛一下安静不少。
父亲也是直摇头,“要是能有多的地,我也不希望二娃子去,哎”
没办法,张营村的耕地早已有主,张家只有薄田三亩,只能留下老大守着家业,其他的兄弟姐妹就要找别的出路。
其他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