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隋唐时期的少数民族
隋唐时期的少数民族
陀、回纥、吐蕃、南诏、鞋鞨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也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联系和交流,不仅对社会发展有利,而且加深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使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薛延陀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部。始游牧于金山西南,突厥兴起后臣服于突厥汗国,突厥分裂后又臣服于东突厥。唐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封其首领为可汗,建牙帐于郁督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后助唐军攻灭东突厥,唐贞观二十年被唐军击破。薛延陀的先民曾与“薛”姓部落杂居,后来又吞并了称为“延陀”部众,因而号称“薛延陀”。
回纥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部,也是国名。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后来也称“回鹘”。贞观二十年(646年),唐与回纥联手灭了薛延陀,回纥尽占其土地和部众。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在漠北推行羁府州制度,武周时期,后突厥汗国势力强大,回纥受其奴役。玄宗开元中期以后,后突厥汗国衰乱,回纥又逐渐强大起来。天宝三载(744年),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次年,怀仁可汗攻灭后突厥汗国,成为漠北强国。
吐蕃
7~9世纪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并定都于逻些城(今拉萨),641年,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唐高宗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从此确立了吐蕃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安史之乱后,唐西北空虚,吐蕃趁机夺取边地,763年甚至一度攻陷长安,国力达到顶点,9世纪后,吐蕃由盛转衰。
南诏
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民族政权,位于今云南地区,为今白族和彝族祖先。唐初,乌蛮的政府白蛮建立六诏,蒙舍诏地居最南,故称南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封其首领为云南王。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郑买嗣夺取蒙氏政权,南诏遂灭。
渤海国
唐代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靺鞨就是后来满族的祖先,隋唐之际,靺鞨发展为七大部,其中粟末部和黑水部最为强盛。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部首领大祥荣建立政权,开元元年(713年),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开元十四年(726年),唐朝正式命之渤海国,其盛时占有松花江以南至日本海之地。五代后唐契丹兴起后,渤海为契丹所灭,改称“东丹”。
昭武九姓国
6至8世纪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九个国家的总称,也称昭武诸国。这九个国家分别为: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史国、火寻、戊地。昭武国的祖先原本居住在祁连山北部的昭武城,后为匈奴所破,迁至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8世纪时被阿拉伯人征服。昭武九姓国为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羁縻府州政策
唐朝时推行的少数民族政策。唐太宗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自治单位,大的称都督府,中为州,下为县。府都督、州刺史都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都护府
汉唐两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的特殊官署。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以管理西域诸国,魏晋时设立西域长史府,唐代实行羁縻府州政策,在一个大区内设立都护府作为最高的军政机关。从唐太宗到武后时期先后设立九个都护府,玄宗时期减为六个,唐中后期各都护府逐渐废除。唐朝统一西域所设立的安西、北庭(金山)、昆陵、蒙池等都护府,疆域不仅包括今新疆在内的西域,更达里海之滨。都护府的建立在盛唐时期有力地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安西四镇
唐代在新疆西域地区设置的四个军事重镇。648年,唐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从交河迁到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并且设置了龟兹、于田(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四镇,派兵戍守,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是保护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巩固西北边防,以及促进和中亚地区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蕃会盟碑
唐代所建立的吐蕃碑刻,也称“长庆会盟碑”。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唐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克黎可足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间的唐蕃会盟而刻石,立碑于今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因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姻,碑文中吐蕃赞普克黎可足自称为甥,称唐穆宗为舅,故又名“甥舅合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