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38章 唐代的经济发展及中期经济改革

第38章 唐代的经济发展及中期经济改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唐代的经济发展及中期经济改革

    唐代的盛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不仅出现了唐三彩等工艺品,也出现了柜坊、飞钱以及邸店等,减轻了贸易活动的运输负担,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均田制的崩解以及安史之乱的破坏,国家财政遭受巨大危机,为提高财政收入,第五琦推行榷盐法,刘晏在第五琦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财政改革杨炎开创两税法,增加了中央朝廷的财政收入

    曲辕犁

    唐代出现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也称江东犁。唐代以前的步犁用直犁,笨重而难以使用,唐代改良为曲辕型,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提高了耕地速度,尤适合江南水田耕作。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是继汉代犁耕后又一次重要的革新,是唐代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唐三彩

    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一般以黄、绿、赭为主,故称为唐三彩。唐高宗时期,陶器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以制作出多彩的陶器,主要以人像、马、骆驼造型为主,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唐三彩当时主要为贵族玩物,多做随葬品,把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很完备的呈现了出来,也曾远销海外,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柜坊

    唐代出现的一种受人寄托保管钱财、贵重物品并收取保管费的商铺。唐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财物携带不便,柜坊因此应运而生。其主要业务是代客商保管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唐代的寄托保管财物已有法律保护,柜坊也受到监督。宋代柜坊逐渐败坏,到了元代最终消亡。

    飞钱

    唐代出现的一种票券,也称为“便换”。有两种形式,一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这种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另一方面减轻了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唐元和七年(812年),政府明令规定飞钱业务收归官营,飞钱逐渐演变为纸币。

    邸店

    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邸”原是指堆放货物的货栈,“店”原是指沽卖货物的场所,南朝时已有邸店联称。唐初以后,邸店除堆放货物外,也兼住商客。商客带着货物住进邸店后,邸店主人与牙人为商客做中间人,将货物卖出,或再购买货物,这样邸店又发展为客商交易的场所,具有仓库、旅舍、商店多种性质。邸店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榨盐法

    唐代中叶实行的对盐进行官收官卖的财政制度。乾元元年(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宝应时(762年)盐铁使刘晏继续推行。主要内容为:盐户制盐立户籍,称亭户,免去徭役;在产盐各地设置盐官收盐,再将盐税加入卖家,售于商人,听其远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另设常平盐调剂。榷盐法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财政的危机

    刘晏理财

    唐中叶刘晏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肃宗、代宗时期的盐铁使刘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革财政。主要措施为:改进第五琦的盐法,一方面精简机构,另一方面在产盐各地设置盐官收盐,再将盐税加入卖家,售于商人;改进漕运法,恢复南北水路运输;推行常平法,平抑物价。刘晏理财的举措培养出一批干练的理财家,极大地改善了安史之乱后糟糕的国家财政状况。

    两税法

    唐代后期的赋税政策。由于均田制逐渐瓦解,与其相对应的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的现象。但因为采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事实上对百姓的征税更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