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的政局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中央与藩镇势力斗争博弈不断,藩镇势力时常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二、南衙(朝官系统)北司(宜官集团)之争,因为宦官集团掌握神策军,所以无论是二王八司马事件还是甘露之变,均以朝臣的失败告终。三、牛李党争,朝臣之间的士族与庶族地主争斗不休导致朝政日益衰败。此后,唐末最大的民变——黄巢起义给子唐朝以沉重打击,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后期朝官与宦官的政治斗争。南衙指的是以宰相为首的朝官系统,北司则是指以宦官为核心的另一政治集团。唐代宦官担任禁军将领和枢密使的职务,控制了禁军兵权和中枢决策之权,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引起皇帝和朝臣不满,双方常常爆发斗争,其中最激烈的斗争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与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均以宦官胜利告终。唐末,节度使朱温(朱全忠)引兵入关,打败李茂贞,才最终消灭宦官势力。
翰林院
唐代时开始建立的中央机构。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安史之乱后,翰林学士的地位逐渐提升,唐宪宗以后,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宋、明、清时期依旧设置翰林院。
枢密使
唐代设置的中央官职。唐代宗时期始置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接受表奏,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至唐末昭宗时,朱温始用士人为枢密使,朱温(梁太祖)称帝,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
神策军
唐代中后期最重要的禁卫军。原是玄宗为防御吐蕃而设置的戍边军,由西北边兵组成。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收归中央,由宦官统领。神策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是唐朝维持统治最重要的军事支柱。从天宝十三载(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诛杀宦官,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49年的历史。神策军是唐代宦官依仗的重要军事力量,为其专政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等革新派官僚士大夫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也称永贞革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在顺宗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颁布了一系列打击宦官、藩镇势力的政令。结果在宦官阻挠下,改革失败,“二王”被贬逐,王伾病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也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唐代朝臣与宦官最激烈的一次斗争。唐文宗为了打击宦官势力,与李训、郑注谋划,在太和九年(835年)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牛李党争
唐代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之争,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一派以李德裕为首。面对藩镇割据的局面,李党主张武力平叛,牛党主张安抚为先,遂形成对立派系。唐穆宗至文宗时期,两派交替进退,唐武宗时期,牛党失势,唐宣宗时期,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则被贬,党争遂以牛党获胜结束。牛李党争加剧了宦官专政的局面,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在今河南长垣起兵,黄巢也在山东菏泽起兵响应,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黄巢军迅速发展并攻下都城长安,转战近半唐朝江山,但是最终被朝廷围剿败走,起义宣告失败。黄巢起义的爆发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加速唐朝的灭亡,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