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河南务工团
其实面对生活做选择的不止有父亲这样的种植户,从更远处组团来这采摘枸杞的务工人员何尝不是也在做选择。
今天给我们地里采摘这伙人是从河南周口过来的,一个工头带着四十来号人,和父亲、姑父、三叔签订了某种协议,我们给他们提供空地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一伙人在空地上驻扎,优先给我们三家采摘,并且每次采摘,每斤低于市场价两毛钱。我们三家没活时可以到其他地块挣钱。
算是双方互助的关系,他们为了有个落脚的地方,我们则因为优先采摘权可以避免枸杞坏在地里。
我到他们住的地方看过,空地上搭着两间绿色的军用帐篷,帐篷里几根圆木上铺着一块块拼接起来的木板,木板之上是他们的铺盖。
就像是两间大通铺,里面还散发出浓浓的汗臭味,我再进去过一次之后就再没进去过,每次有事也都是站在门口。两间帐篷旁边是一顶小帐篷,那是工头独有的。
四十人挤在两间帐篷里,没有下水、没有淋浴、上卫生间也是到地里解决就地掩埋,这样的环境绝对称得上艰苦。
要我说适应能力、吃苦能力,河南人绝对是第一位。
工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劳务经纪人”,负责对接甲方,负责人员的召集以及雇佣期间的安全和生活,收入也从召集人员身上收取。
就拿采摘枸杞来讲,每斤抽成两毛钱。比如,市场采摘价为每斤一块四毛钱,那么这伙人给我们三家的采摘价就是一块二毛钱,再被工头抽掉两毛,到手采摘价每斤就是一块钱,每天摘一百斤就能挣一百块钱。
当然,给其他人家采摘的话,到手采摘价每斤就是一块二毛钱,每天摘一百斤能多挣二十元。
我曾经将工头在心里骂了八百遍,也和表弟邵男将工头比作“周扒皮”,每人每天抽二十元,四十个人工头每天能挣八百元,一个月就是两万四千元,而且不用下地摘枸杞,整天转几圈之后就睡大觉,妥妥的钱多事少。
虽说给工人管饭,但是早餐馒头,午餐大白菜米饭,晚餐是面条或者馒头的伙食,又能花几个钱。(河南人是真的喜欢吃馒头)
后来通过和几个务工人员交谈后才知道,如果不是工头,他们这些人可能连每天挣一百元的机会都没有,家里很多中老年人在家也挣不到几个钱。
自己出来每天能挣一百四五,一个月就是四五千,比在家里待着强多了。夫妻二人出来的话,管吃管住,丈夫除了摘枸杞之外,还能接点帮主家打农药、施化肥、浇地的活,两人一个月差不多能落下一万元,在老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这四十多人的采摘团,年龄基本都在四十岁以上,还有几位五十岁、六十岁以上的老太太。
摘枸杞绝对算不上是重体力活,最难的地方在烈日防不住,需要在酷暑之下采摘,摘得多挣的多。对于生活上的苦,这点太阳忍一忍已久过去了,所以这样的活对四五十岁的女性来说再合适不过。
基本都是天刚蒙蒙亮甚至不亮的时候就有人下地采摘了,中午太阳毒辣是吃午饭顺便休息一小会,太阳刚刚偏一下,就都戴着帽子下地采摘了,一直到太阳快落上。
这样的团队不止我们三家有,在整个大昌河地区乃至其他劳动力密集的农业产业地区都存在。帮助农业不误农时的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口袋,算是双赢。
我有时分不清楚什么是对的。
面对务工人员,我是同情的,也是感谢的,没有这些人枸杞产业就发展不下去,没有这些人我们面对采摘期就会束手无策;
面对工头,我是纠结的,他确实收取一定的费用让自己有高额的收入,但他确实帮助几十人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并且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拥有短期内稳定收入的机会,同时还是枸杞产业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我对工头的看法不重要,务工人员的看法才是重中之重,在他们看来,对于工头大多数人都心存感恩,并且对于工头的命令也是绝对服从。甚至有人在讨好工头,希望在接到其他收入高的活时能优先分配给自己。
曾经我对这样的现象嗤之以鼻和不屑一顾,现在的我多少有点理解了这些人的心情,工头算是能力出众的领导者,配得上高工资,也需要一点手段来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转,务工人员都是打工者,既然是打工者,面对老板就没有不怕的,既然是打工者,当然希望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并且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现在看来,当初种种不能理解的现象也就不那么难看了。
后来的几个暑假,我还到过大昌河两次,每次都能遇到河南务工团,只是每次遇到的人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