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那废柴的人生啊 > 第36章 枸杞采收

第36章 枸杞采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吃过早饭后我挎起账本包就和父亲还有邵楠三人做采收准备去了。

    将晾晒用的白布取出放在晒场上之后,我们便发动三轮车拉着收集筐和称,沿着枸杞地边的小路直下,找个阴凉的地方停下将称找平并将收集筐卸下便招呼采摘人员上来称重。

    这一套枸杞收集流程对我和邵男来说是轻车熟路,邵男小我四十天,从我们记事起,就和枸杞这种农作物分不开,每个假期,都会一同到爷爷家摘枸杞,同时协助爷爷称重和记账。

    父亲负责将采摘人员筐里的枸杞倒在统一的采收筐里。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环节,一是为了在转换的过程中查看本次枸杞的个头和成色,二是为了防止采收人员将别的东西混在筐里鱼目混珠。当然,这也是长期从事枸杞生产以来积累下的经验,在我小时候,就做过将土块放在筐里,或者夹在收集筐底部增加重量的“坏事”。

    换过一遍筐后就能避免这样的情况,统一采收筐规格也方便我们运输。

    换过之后,父亲在称过之后就将收集筐搬上三轮车,邵男负责将未满的筐归集在一起,并将满筐在三轮车上码放整齐;

    我则站在秤边负责记账,一面询问务工人员姓名,一边查看重量并登记。

    这些人姓以“王、张、李、刘”居多,因为年龄都偏大,名字也很有年代感,像“秀英”“美娟”“爱菊”“静”“丽”等都非常地常见。

    在称完之后,基本会询问一句“小伙子给我记上了没”,也有一部分人会凑到我跟前进行核实。

    “都记好了”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之后都会给我回一句

    “中”

    然后转身拿起空的采摘框就又下地了。

    几个小孩一般跟随父母一起行动,但在称重计量时往往要求分开记,也许是孩子也在记着自己的小账,又或者是父母给了某种承诺。

    “今天摘多少斤给你买麻辣条、买方便面。”这样的承诺最为常见,小孩子非常容易满足。

    我们像在流水线上一般,三人没有多余的动作,尽可能快捷高效地完成枸杞称重、记账、转运。当然,农业生产也不允许浪费体力去做多余的事情。

    在大部分人称完之后,便开始招呼没上来的人,几人才起身抱着采摘筐从地里走上来,每一行大概有40米,如果在最里边的话抱一筐枸杞过来,确实也比较费力。

    遇到太重的,不方便的,父亲便会走下去相迎,或抱或抬将采摘框弄上来称重,当然也有害怕妇女儿童抱不动将采摘框打翻在地的担心,毕竟每一粒枸杞的收获都来之不易。

    粒粒皆辛苦,当然要小心呵护。

    邵男在码每一筐时,都会喷洒一点提前准备好的食用碱水到枸杞上,避免等待时间过长,枸杞挤压坨在一起,这也是农民长期从事生产总结出来的智慧。

    我们算是照搬照用,拿来主义。

    在招呼几声没人响应之后,我点了一下已登记的人员,和父亲掌握的今天下地人员一致后便收拾东西准备开始下一步的枸杞处理。

    三轮车是蓝色的东风牌手扶三轮,说实话,我在上初二的时候就接触驾驶过该类三轮车,但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很难用“摇把”发动三轮车。我和邵男两人一前一后,右手同时抓住摇把,我左手按住减压阀,邵男左手抓住车边。

    我俩大喝一声,同时发力,猛转几圈后拿掉摇把,松开减压,三轮车“当当当”几声便发动了起来。

    我刚想坐上驾驶位就被父亲叫住了,因为我们刚来,还不熟悉场地,有几个小坡确实需要注意,就自己坐上了驾驶位,没让我驾驶。也因为装着满满一车新鲜枸杞,父亲多少有些不放心,这次就当是打个样,让我先学一学。

    车速很慢。

    我跟在车后面以防采收筐发生意外掉下来,对颠簸下来的枸杞也跟着捡起来扔在筐里,邵男则高高坐在车上,紧紧抓住车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