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知闺名
王伊不知道母亲已经开始操心他的婚事,安安心心陪母亲过了一个好年。
新年一到,科考就越来越近。即便有八分把握能够中个秀才,王伊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因此春节过后,王伊向母亲告辞,又躲进小院,自成一统去了。
他在小院里待了没几日,贾府突然送来请帖,是王夫人邀请他上门。
王伊接了请帖,上门拜访。
王夫人见了他,眉眼舒展,拉着他入座:“快坐,姑妈好些日子没见着你了”。
王伊行礼,笑道:“侄儿也好些日子没见到姑妈了。身体可还好?”
王夫人道:“府上没有烦心的事,身体自然健康,这功劳得归给凤丫头。说起来,你也有一份功劳。上一年多亏你照看宝玉那天魔星,让我少费一番心思”。
他不敢居功,推说是宝玉自觉,自己没出什么力。
王夫人笑道:“宝玉这孩子我是最了解的,要是没你管束着,指不定能闹成什么样子!贵妃也是知道的,所以此番回府省亲,特意给你和仁哥儿都备了赏赐”。
边说着,彩云捧着案走向王夫人。案上摆着御制新书一部,宝砚一方,金银裸两对。
王夫人将赏赐交给王伊。
王伊拜谢,收了赏赐。
姑侄二人又聊过一会儿。用过午饭,王伊告辞离开。
王夫人知道他今年要参加科考,没有多留。说过几句“蟾宫折桂”的吉祥话,让他走了。
王伊走出院门,正往贾府南门方向走,忽然被人叫住:“伊表兄!”
抬眼望去,宝玉站在不远处。他手里拿着一本书,快步走来,向王伊行礼。
王伊回礼,笑道:“可是有什么事?”
关系疏远,宝玉最初的表情有些不情不愿。但见王伊一脸笑,他的神色也自然许多,将手中的书递给王伊。
王伊接过来一看,封面印着“归省集”三个大字。翻看序言,才知道这本集子内收录的是归省期间贤德妃所作的《大观园记》及《省亲颂》等文章,另附有贾家后辈的题诗。
宝玉别扭着说:“本次省亲期间诸位姐妹作出了许多好诗好文。贵妃爱才,命人刊行成《归省集》,人手一本。这诗集本来是不外传的,只让我们留个念想。但贵妃提起你时,听王夫人和风姐姐说你爱诗,于是嘱咐我送你一本。”
王伊道谢。
宝玉强调说:“你可千万不要外传,有损女儿家清誉”。
王伊挑眉,答应了。
回到小院,王伊翻看《归省集》。虽然题名为“集”,但其实也没多少内容,四五篇贤德妃的文章,十几首题诗。
应制之诗的内容往往是歌颂赞美,看不出诗人的思想,因此王伊对《归省集》其实并不太感兴趣,只准备粗略浏览。
文章没有新意,大致扫过。但打开诗集部分时,王伊看见第一首诗的标题写的是:“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薛宝钗”三个字让他愣住了。
这本《归省集》竟然标出女儿家的真名!
不怪王伊如此惊讶。现在社会对女子的限制极多,种种约束,最先体现在称呼上。男子可以用名、字行于世间,如“贾宝玉”,大家都知道他的名是“宝玉”,所以一般都称呼他为宝二爷。但女子的名都是藏起来的,只有亲属或丈夫才会知道,所以一般称呼女子都只用姓而不用名,如“王夫人”。
王伊心惊肉跳。《归省集》以真名刊行,着实大胆。怪不得宝玉会嘱咐说不要外传。
但很快,他的心惊肉跳化为心跳加速。他反应过来,如果“薛氏女”是以闺名刊行,那么“林氏女”……王伊突然脸红。
合上书扉,他闭眼坐在桌前,深呼吸。一盏茶的时间后,他给各路神佛上了一柱心香,默念道:“我无意冒犯,只是实在好奇她的真名,绝不外传”。
发完誓后,双手合十,一鞠躬。端坐在桌前,整理衣裳。深呼吸,毕恭毕敬,再次翻开《归省集》。
第二首诗。
“世外仙源(匾额)”,后面跟着的是“林黛玉”三个字。
王伊手一颤,心里浮现出那句诗:“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细细想来,她可不是眉如山之明,眼如水之秀吗?
“林黛玉,林黛玉”,他又念过两遍,自言自语,笑道,“当真是好名字”。
正月过去,王伊就再没有清闲的时候了,一整年都要为科考奔走。二月参加县试,中榜;四月参加府试,中榜;六月参加院试,中榜。半年没白忙活,顺利地成为一位秀才。
王伊还挺高兴,带着一点迷信的想法,觉得今年或许是自己的幸运年。
抱着这样的期待,八月初九,王伊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进乡试考场,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出榜时,榜上无名。
虽然是情理之中,但也难免有些失望。出榜当天瞧着身边欢呼雀跃的举子,王伊情绪着实低落。
可很快,他调整好心态。毕竟还年轻,往后机会多的是。收拾好包袱,回到小院,写信告诉父亲、母亲、先生自己没中举人,三年后再战。
父母安慰他,同时也赞扬他乐观的态度。先生没什么安慰的话,简简单单几个字:“情理之中。另外,珍惜下半年的时间,明年再来长平书院”。
三年之期已到!恭迎王伊重新进院,闭关修炼!
想到奇奇怪怪的话,他笑着把三人的书信收进箱子里,在心底规划后半年该怎么玩。游湖,宴饮……正在思考,点墨敲门入内,打断他的思绪。
点墨呈给他一纸花笺,说是贾府送来的。
王伊接过一看,起首写的是:“娣探谨奉表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1)”。
言辞清新,委婉而不失趣味,王伊不由得赞叹探春的文采。迫不及待地看完花笺全文,才知道是探春准备结一个诗社,邀请他参加。
王伊欢喜地答应了。
等到第一次雅会当日,王伊早早去了。结果还有比他更早的,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秋爽斋等候,正和秋爽斋的主人探春闲聊。王伊上前,六人依次见礼。不一会儿,宝玉、李纨也到了。
王伊发现集会的人总共就八个,除自己外都是贾府内的人,戏谑道:“你们贾府雅会,怎么想起把我给捎带上了?”
探春笑道:“这可是伊表兄想岔了。既然是“雅会”,何必限制于“贾府”?凡是爱诗之人,我都想邀请。可惜我见的人少,只能邀请身边的几位罢了。”
黛玉听过,忽的一笑。
宝玉问道:“林妹妹,你笑什么呢?”
黛玉道:“三妹妹这番话,倒叫我想起一个故典”。
众人笑问:“什么故典?”
黛玉笑道:“说是宋朝有位文人叫王安石。这位文人诗文兼擅,在文章上无事不通,可惜的是不擅于待人接物。一日请客吃饭,他看着时辰都到了,还有一大半客人没来。心里着急,念叨着:‘该来的客人怎么还没来?’其他人听过,没有细想,只当他是发牢骚。唯独座下有位司马光,他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来了的人,其实都是不该来的人’,于是起身离席,拂袖而去。听三妹妹一席话,我们不就是那‘不该来’的人吗?”
探春听过,闹了个大红脸:“就你促狭!寻着我一点错处就不放了,还编故典来笑话我。该打,该打!”说罢上前去追林黛玉,追得林黛玉往薛宝钗身后躲。
众人都笑。
薛宝钗打圆场,说先讨论结社的事。探春这才放过林黛玉,和众人一起商量。先是李纨自荐掌坛,负责管理诗社的集会。之后林黛玉提出每个人取个雅号,众人纷纷响应。
贾府内众人相互熟悉,确定雅号也快,一盏茶的时间不到就确定了,分别为:贾宝玉“怡红公子”,李纨“稻香老农”,薛宝钗“蘅芜君”,林黛玉“潇湘妃子”,贾探春“蕉下客”,迎春“菱洲”,惜春“藕榭”。
唯独王伊,除了宝玉和他有所接触之外,其他人都不熟悉王伊的性格,也不知道该给他个什么号。
宝玉打趣说:“我看宝姐姐给我的‘富贵闲人’就很合适”。
薛宝钗笑他:“你是整日闲散,所以称‘闲人’合适。伊哥儿勤奋好学,力求上进,哪里叫‘闲人’?”
宝玉摇头晃脑,促狭道:“此‘闲人’非彼‘闲人’。我是‘闲散’的‘闲’,而伊表兄是‘心闲’。再忙也有一份‘闲心’,能做许多‘闲事’”。
众人都以为宝玉是夸王伊别有闲趣,纷纷认同。
唯独王伊知道,这小子趁机报复,拿自己管了秦钟的、他的闲事打趣,于是果断拒绝这一雅号,给自己拟了个“方外散人”。
众人听过,意见不一。黛玉、惜春称赞极好,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不置可否,李纨、宝钗则认为不好。
但无论其他人怎么看,王伊自己是喜欢的,再加上没有其他更好的选项,最终还是定了“方外散人”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