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王伊的红楼之旅 > 第4章 进贾府

第4章 进贾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家治家严谨,奴仆杂役做事不敢懈怠。巳时众人浩浩荡荡地从王家出发,午时就到把东西都搬到了王伊的小院子。

    院落虽小,但五脏俱全。院落的围墙组成方形,正北面,一间待客的正厅处在正中,左右两件耳房,东边的设作主卧,西边的先充作客卧。正厅的西南方有两座低矮的房屋,分别是厨房和仆人的房间。东南方落着一座书房,房门朝西,门前有一个“福池”,是蝙蝠形的小池塘,也不知是当初是怎么设计的,塘里的水竟是活水。塘边种一棵桂花树,树下设着石桌石凳,夏天该是怎样得快活!

    但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先清点物品。

    王伊照着名单,分清哪些东西是下午要搬到王仁的宅子的,哪些是明日要送给贾府的,之后便拉着玄净去街上荡。

    玄净拒绝他:“今日功课还没做”。

    王伊也就不勉强,先让小厮给他清理出一间耳房,自己跑去闲逛。东南西北地绕了一圈,大致弄清楚附近的布局,书院、书坊、医馆、酒肆样样都有,可见母亲是仔细挑选过的。

    当然,最让王伊开心的还是他和堂兄王仁的宅子隔着一段距离。王仁的宅子在荣府的东北方向,与荣府隔着一条小巷。而他的宅子则是在荣府的正西方向,与荣国府隔着一条主道。两座院落虽然都在荣、宁二府附近,但东的东,西的西,显然不是偶然。

    王伊知道是母亲刻意安排的,顿觉无微不至的母爱时刻照耀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不用看王仁那张讨人厌的脸。

    逛了没多久,回到自己的宅子里,王仁就听下人说王仁已经把自己的东西要过去了。

    王伊不满,嗤笑:“好不要脸,这些东西哪一件是他的?”

    还真没一件“是他的”,毕竟王仁只是借住在王子腾家,并没有过继,照理这些物件只是暂且给王仁使用罢了。但下人们也知道不能枉议主子的事情,没搭这茬。

    王伊觉着没趣,给了赏钱,让他们散了。

    宅子里忽的清净起来。

    徐夫人唯一留给王伊的小厮,名叫点墨。他恰巧收拾完房间,出门给王伊行礼后:“少爷,正厅、两间耳房、书房、卧室都整理好了,就是厨房还得费点功夫。之前的人家搬得太干净,我愣是在厨房里发现两只饿死的老鼠”。

    点墨是打小跟在王伊身边的照顾的,王伊自然和他亲近,笑道:“得,等明天拜访完贾家我再和你一起收拾收拾”。

    点墨惶恐:“不敢。这些事您交给我这个下人做就成,您尊贵着了,哪能做这些事?”

    王伊笑道:“哪儿尊贵?咱俩都一起被母亲‘发配边疆’了。日后某些事我还必须亲力亲为,不然你又要做饭,又要洗衣,又要研磨,又要擦桌,能忙得过来?”

    点墨当真掐着手指头一件事一件事地算,算完之后欲哭无泪:“少爷您一起吧,我真没想到搬过来事儿这么多”。

    王伊逗他:“后悔了?”

    点墨一脸正经:“那不能。后悔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不可能的”。

    王伊一阵笑,笑声爽朗破苍穹,引得做完功课的小沙弥走出来。小沙弥瞧主仆二人,一人仰天大笑,一人摸不着头脑,玄净自然知道定是王伊又在逗小厮。

    他笑了笑,对王伊道:“下午吃什么?”

    王伊转头来笑他:“僧人也念着口腹之欲吗?”

    玄净道:“是满足口腹,但不是满足‘欲’。毕竟我还年轻,这几年还没想去见我佛如来”。

    王伊和点墨都笑,三人便就近找了个小摊子吃饭。吃完饭王伊又去附近的人家送去名帖和礼物,告知这座宅子里新搬来了人,是九省统制王子腾之子王伊。

    第二日清早王伊带着点墨拜访贾府。阍者通告,三人从角门进入贾府,照例先去拜访贾政。当时贾政点完卯回来,正在书房看书。听小厮传告王伊来拜访,便让他在荣禧堂正堂等候。

    荣禧堂内的布置和王家正厅相似都是北面东西两座,下方两溜楠木交椅。王伊坐在西边下首的交椅上,见贾政从门后出来,起身行礼:“小侄王伊,见过姑丈”。

    贾政却只觉得眼前一团黑,看不清五官:“怎么今日没点灯?”

    身旁忽的传来一声轻笑,却戛然而止。贾政还没反应过来,就见身边的小厮跪地道:“回老爷,点灯了”。

    贾政蹙眉:“点灯了怎么……”

    哦,是人太黑。

    他沉默了,打量着王伊:“我记着以前还挺白的”。

    王伊委屈到说不出话。但也不会把自己变黑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毕竟混入军队也不是一件小事。便只说是不注意,晒黑了。

    听罢,贾政开始尬聊:“那挺好”。

    王伊也尬聊:“是啊是啊”。

    二人大眼对小眼,王八对绿豆,又一起“呵呵”尬笑。

    怎能如此尴尬?得缓解一下。贾政咳嗽清嗓:“最近可读了什么书?”

    王伊答:“正在读《三国志》”。

    贾政蹙眉:“哪里需要读哪些?先把《四书》背了才是正事”,端起茶一抿。

    王伊不假思索:“背完了”。

    一口茶还没下去,差点喷出来。贾政努力咽下去,勉强维持笑容:“《四书》背完算是什么事?我像你这般大的时候,不论其他,朱子的《孟子》注解也已经看了大半”。朱子指的正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

    王伊不以为意:“哦,朱子的注解我读完了。不仅如此,赵岐的注解我也看完了”。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很凡尔赛。

    贾政承认被装到了。他想起宝玉和贾环的情况,心里酸溜溜地,但面上还是一脸大度:“你还年轻,朱子的注解岂是那么容易看懂的?所谓‘出浅入深’,就是它了。我幼时读《孟子集注》,以为自己完全读懂了朱子的见解,现在才发现自己当时还是太年轻。你们年轻人得静下心慢慢研读,不可敷衍了事”。

    王伊想了想:“姑丈说得有理”。

    贾政笑,正想着“姜还是老的辣,老夫果然还是后辈楷模”,就听王伊喃喃道:“最近在外居住,手边没有书,幸好我全记住了,一定每日温习”。

    笑不出来了。

    贾政也没敢再给自己找刺激受,一脸菜色,大受打击。随意糊弄几句,便让王伊拜见贾母去了。

    眼瞧着王伊一出院门,贾政便唤来身边小厮,随手抓出一把碎银给他:“你去书坊买两本书,一本是朱熹注的《孟子》,另一本是赵岐注的《孟子》。买完后不用回复我,直接送给宝玉,让他背熟”。

    小厮领了钱,不识字,只记得一本是“竹席”的,一本是“赵七”的,说给书坊掌柜听。掌柜的不是外行,拿给小厮《孟子章句》和《孟子集注》,小厮跑着送去给宝玉。

    书送到时,宝玉正在荣庆堂。在荣庆堂外间,王伊正在拜见各位长辈,还没叫到宝玉,因此宝玉和林黛玉等兄弟姐妹都在里间等候。

    他跟林黛玉正聊得开心,忽然收到两本《孟子》注,顿觉五雷轰顶,怎么都笑不出来了。

    林黛玉拿过书,瞧瞧书名,又瞧瞧宝玉一脸“啊,我死了”的表情。突然把书丢给宝玉:“烫手山芋”。

    宝玉接过,慌忙把书丢在书桌上:“何止是烫手,还烫头!唉哟,我现在就开始头疼了,真是最怕老爷突然的关心”,转过身问小厮:“老爷今日怎么想起这事来了?”

    小厮道:“是王家少爷……”话未说完,鸳鸯打外间来:“宝二爷,老太太、太太叫你们出去”。

    宝玉没能听完小厮的话,但也知道和表兄王伊有关,心底隐约觉得他也是个“禄蠹”,便对这个没见过面的表兄少了几分期待。走出外间,一见堂前少年,即便他头顶戴着麟纹嵌玉紫金冠,身上穿着流云山河大红袍,腰间挂着双鱼化龙白玉佩,脚底踩着厚底平头黑绒靴,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华贵。但一瞧见那张看不清五官的黑脸,宝玉脸就垮了,心想,再华贵的绸缎也撑不起一团黑泥。

    接下来贾府诸位兄弟姐妹依次跟王伊见礼。

    本来问候贾琏时还规矩守礼,可王伊见宝玉对自己似有不耐,肚子里瞬间泛起坏水。到问候宝玉时便一脸惊讶:“呀呀呀!”。

    宝玉疑惑于他的反应:“怎的?”。

    王伊道:“这个弟弟我曾见过的!”。

    此话一出,宝玉和黛玉立即闹了个大红脸。众人这才想起,当初宝玉见黛玉时说的便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是故意?是偶然?众人见王伊一脸茫然,似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句话引起哄堂大笑,众人便都以为是偶然,一笑了之。

    唯独王熙凤,知道这小子其实是一肚子坏水,估计是哪里惹了他不高兴,所以专门打趣宝玉。眼眸一转,凤姐儿道:“宝玉长年待在贾府里,你个臭小子能在哪儿见过他?”。

    王伊道:“许是我记错了”。

    贾母却笑:“记错了也是有缘。如果没缘,今生哪里能成表兄弟?我们宝玉性子内向,喜欢和姐妹们一起玩,你这表兄该带他多去外边儿走走”。王伊笑道:“老太太的吩咐一定照办”。

    在旁的宝玉听着二人的话,心里简直比吃了一斤黄连还苦。他本就不爱和世间的污浊男子来往,何况这表兄还生得像是刚从泥地里爬出来的。只是心里再苦,宝玉也是懂规矩的人,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贬低客人,只能是当个吃黄连的哑巴。可他毕竟年纪轻,纵然想要装作无事,面上还是露出些不愉。

    于是,宝玉自以为没人知道他的心情。但众人瞧着他,都知道他“喜女厌男”的病又发作了。薛姨妈瞧见他的神情,心底生出些许不愉。王夫人亦有些尴尬。虽然谁都没有说什么,气氛却有些僵硬。

    王熙凤正想着该说些什么缓和气氛,却突然听阍者传报,说是大舅老爷家的王仁到了。众人忙说快请进。不多时,便从门外走来一位丰神潇洒、器宇轩昂的俊朗少年。

    宝玉见他剑眉鹰眼,身材挺拔,虽然衣着朴素,但自有一身不凡的气度,登时便有相见恨晚的心情。

    而王仁见宝玉的神色中有慕羡之色,心底也生出几分亲近之意。他同堂上各位一一见过礼,到宝玉时更是显出万分亲切:“早先便听说过贾府出了一个衔玉而生的少年郎,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凡响”。

    宝玉回礼道:“我们太太也常说起表兄,只恨过去无缘得见”。

    众人见他二人相处融洽,都有欢喜之意。薛姨妈和王夫人尤甚,先时的些微不愉也都化作全然的欢快。

    贾母见堂下一片融洽,心底也分外高兴,又问过二人一些家常事,再三嘱咐贾府上下好好待客,这才让众人散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