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维新变法红似火 荣禄挥出“三板斧”
因为光绪皇帝亲自担任保国会会长和《清议报》《京报》《时务报》《国闻报》等变法派报纸的大力宣传,保国会声势大振。
一个月内,保国会在全国各地各级都有了分会,新加入的保国会预备会员就有十万余人。
因为变法派报纸的宣传,尤其是梁启超《新民说》的鼓动,国人维新变法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维新变法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尤其是在教育部(光绪新设立的部门,由管学大臣孙家鼐任尚书)、工商部、电力部等新部门的催动下,新学堂新工厂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
截止到1898年10月底,全国各地创办了新学堂一百余所、新报纸一百余份、新企业一千余家,新增电厂十余家、电线一万多公里、铁路一千多公里……
在湖南、香山这两个变法特区,维新变法事业更是红红火火。
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领导下,湖南在工业建设、农业改良、商贸发展、币制改革、税务改革、铁路建设、学堂创建、新军编练等方面都有大的进展。
在湖南影响下,以及在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隔壁湖北的维新变法也非常热烈,尤其是武汉一举成为工业重镇、“九省通衢”,号称“东洋芝加哥”。
而香山的变法就更猛烈了,唐绍仪在香山实行农村土地责任承包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对外开放,欢迎外商投资,甚至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政策、创建了股票交易所、出现了工会……
一时间,香山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中心,风头、活力甚至超过了附近的“香港”,被誉为“香都”。
全国乃至全世界想创业、有梦想的人纷至沓来,争议也因此而来。
_____________
这刻,光绪案前摆放着众多弹劾香山变法的折子,纷纷弹劾香山变法太激进,乃至称“西化”、“崇洋媚外”、“变我大清颜色”……
光绪知道这些折子大多是保清会在背后组织的,但如何应对悠悠之口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光绪想到了这句话,决定派出调查团去实地调查香山变法,让大家眼见为实看看变法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
对此,众大臣及慈禧也没有异议。
经过多次协商,调查团团长为载泽,他是康熙的六世孙时任镇国公,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团长人选。
他思想比较开放,还是历史上1905年出国考察立宪的五大臣之首。
调查团成员包括梁启超、杨锐、李盛铎、赵凯,代表了各派势力。
梁启超自然属于变法派,杨锐代表了张之洞等稳健派,李盛铎是荣禄的人,赵凯则是刚毅的亲信。
调查团中有保清会两人,荣禄、徐桐、刚毅等保清会领袖觉得胜券在握。
他们看到保国会势力壮大和维新变法红红火火,自然不甘坐以待毙,也在想方设法应对。
尤其是荣禄颇有心机才干,他奉慈禧之命加入保清会后已是保清会实际领袖,谁都知道他代表的就是慈禧。
__________________
“新官上任三把火”,弹劾香山变法,便是荣禄作为保清会领袖挥出的“第一板斧”。
“第二板斧”便是保清会扩大组织,保清会在《保清报》等媒体上暗示它由慈禧支持,欢迎一切有志于“保我大清”的人加入,不分什么预备会员、正式会员。
保清会的机关刊物《保清报》和保国会的机关刊物《清议报》还展开了论战,《保清报》批判保国会“报中国不报大清”,《清议报》则讽刺保清会“保大清不保中国,中国不保焉有大清”。
《保清报》的主笔是徐桐、许应骙、文悌等“老顽固”,《清议报》主笔是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小豆等“新青年”。
论才华、见识及对报纸等新媒体的应用能力,“老顽固”自然敌不过“新青年”。
《清议报》还有《京报》《时务报》《国闻报》《申报》及国外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支持变法的报纸摇旗呐喊,而《保清报》则孤军奋战。
因此,很快这场论战偃旗息鼓,《保清报》读者也越来越少。
_______________
“第三板斧”则是保住军权尤其是新军领导权,荣禄、慈禧也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
荣禄作为直隶总督将直隶附近的主要兵力改编为武卫军,以宋庆部为武卫左军,以袁世凯部为武卫右军,以聂士成部为武卫前军,以董福祥部为武卫后军,荣禄自率武卫中军且总领全军。
荣禄还特意发令强调谭嗣同部新军归袁世凯节制,不得自行其是,而袁世凯部新军则归他指挥,因此谭嗣同部新军也归荣禄指挥。
荣禄还打算拆分削弱谭嗣同部新军,如何拆分削弱呢?
他想机会就在即将举行的新军阅兵时,只要想办法让谭嗣同部新军丢脸,就可以正大光明地以谭嗣同练兵不力为由削弱谭嗣同兵权,甚至直接调走谭嗣同。
于是,他又找来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密谋安排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