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劝学3
【“现在字音都没问题了吧?”
“没问题!”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这篇文章,翻译一下,先看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里‘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论点、论据、论证!”
“对的,这篇文章它开篇就给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我们来看看接下来荀子是怎么论述这个观点的?”】
因为学习的是儒家经典,所有儒家学子看的格外认真。
其他各家也是,虽然专注于自家,但是对于其他学说,他们也是了解的。
荀子的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而为了论证这个学说,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所以《劝学》除了勉励学习之外,荀子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
但是现在一看这个上课内容,荀子就有点失望。
虽然会提到他的思想,他的学说,但是显然重点是放在了文章格式的学习上。
这些学生可能是初学,还在最基础的文意理解上,对于荀子的思想没有深入了解。
“唉,罢了,能有这个宣扬儒家思想的机会,已经足够难得了。”
【来看第二段,先看这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里的“青”是靛青,是一种染料;“蓝”是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之”是代词,指的是它;
“于”是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
同时这也是是一个特殊句式,是状语后置句。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接着的这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同样是状语后置句。
我们也可以翻译为:冰,是水制成的,可是比水寒冷。
接下来秦筝就按照这样的顺序,逐字逐句的把文章翻译了一遍。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都讲了一遍。
学生也跟着做好了笔记。
但是这样一翻译完之后,也到了下课的时间。
对于秦筝这样的新老师来说,拖堂是不存在的,她比学生还不想上课。
就算是连堂课,下课铃响起的时候,秦筝也直接宣布下课。】
这节课全是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不仅是学生觉得无聊,观看天幕的人也觉得枯燥。
“这节课听得好想睡觉啊。”
一个听课的学子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但是教室里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其实天幕下也有人在学习现代文字。
秦筝翻译的时候,不少人也在对照着古籍,学习现代普通话的发音。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作者,就在研究简体字的读音和意义。
他们看天幕时,能自然的听懂,认识这些字。
但是天幕关闭的期间,他们虽然还记得读音,但是因为发音不一样,所以不能顺畅的说出来,需要练习之后才能说出。
简体虽然在他们看来是缺胳膊少腿的,但是显然很容易学习,用来传播知识很方便。
并且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未来可能简体字会占据主流,因为天幕影响太大,无数人都在观看。
当不论南北的人都能自然地交流起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许慎不由自主的想到。
算了,想这些为时过早,他还是对照一下古今的字词吧。
古籍他也在整理,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可不轻。
【一下课,不少学生就趴在桌子上睡觉,但是有一些学生还有精神。
秦筝回办公室接了杯水,回去教室的路上遇到了20班的班主任杨琳。
杨琳是生物老师,也是年轻老师,但是已经带过一届高三了。
现在遇到了秦筝,两人搭话。】
又是课间,本来以为会有什么乐子可以看的古人没想到这次镜头跟着秦筝一直到办公室。
课间还有精神出来活动的学生状态都比较好。
女生们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去卫生间。
男生们也在闹着玩。
还有站在走廊上远眺发呆的。
一路上还有学生跟秦筝问好,“秦老师好!”
这么一副轻松惬意的氛围,让从刚才枯燥的课堂里出来的不少人也觉得轻松。
而且这也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办公室。
“哇!这个桌子上堆的书跟学生桌子差不多了吧。”
教师办公室,确实跟学生教室一样也堆满了书。
【“秦老师,那个林宏伟现在上课还在睡觉吗?”
林宏伟之前上课的时候,因为好几天在课上睡觉,秦筝反应给了班主任之后,好了很多。
可能班主任找他谈过话,现在很少在课上睡觉了,很困的时候也会自己站一会儿。】
之前运动会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这个学校还有很多其他老师。
不过这还是第一次播放教师之间的话题。
嗯?林宏远?想起来了,就是之前站着睡觉的那个学生。
林宏远在他不知道的时候,也算是出名了。
想到了之前看的乐子,不少人都有了一种吃瓜的心情。
“之前就想知道后续,没想到现在真的给放出来了。”
毕竟之前林宏远也算是逗乐他,汉武帝对这个学生还是有点印象的。
于是汉武帝也加入了吃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