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3
【“我们再来看上阙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美景有什么特点呢?”
“先来看这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乱: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力量之大。”
“为何苏东坡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如此雄奇险峻?”
“是因为这样的“江山如画”,“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这些人物中,苏东坡最欣赏的人物是谁呢?”
“周瑜!”
“没错,所以我们来看词的下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三国时期是英雄人物众多,但是我们大唐贞观也不少!”
李世民想着自己手下的人才,也是不少英雄人物。
贞观群臣挺直了腰。
甚至眼神亮晶晶地看着李世民。
陛下,看我!
【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笔下的周瑜有着怎样的形象?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孙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这里“时”是指建安三年,周瑜24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时隔10年之久。
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却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苏东坡记错了史实,还是苏东坡别有寄托,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对史实作了特殊的处理?】
“东坡先生怎么会记错,肯定是为了文学表达啊。”
天幕下,苏轼的粉丝也讨论起来。
周瑜也想到了故人。
建安三年,皖城之战,那一场战役,他们打得很畅快。
当时他们还很年轻,他们谈天说地,意气相投。
现在想起来,周瑜也能不自觉的微笑。
只可惜故人走得太早。
【这里是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
“小乔初嫁”表示周瑜的年轻得意;“雄姿英发”体现的是英俊潇洒,人才出众;“羽扇纶巾”表明了从容娴雅,是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则是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写了周瑜指挥若定,从容破敌的样子。
这是苏东坡眼里的周瑜。】
以美人烘托英雄,小乔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了。
看来她也是后世有名的人物。
【那这个时候的作者苏东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我们来看看背景资料。
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因为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
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外任职期间,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于是就写诗文进行批评和讽谏。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在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然后苏轼被下牢狱,后来又被贬黄州。
可以说,苏轼的仕途不顺,屡次被贬,都是因为太直接了,有看不惯的就直接说出来,还要写诗文讽刺。
所以他得罪了很多人。】
苏洵当即就决定写信给苏轼,让他以后稳重点,说话委婉点。
被苏辙阻止了,“父亲,兄长不是蠢人,他怎么会不知道这样会得罪人呢,只是他本性如此而已。”
“唉,我也知道,只是希望他能改一下,以后仕途会顺畅一点,他又不是没有真才实干的人,却屡屡被贬。”
“要是能改,兄长早就改了,但若是真的学会阿谀奉承,那就不是兄长了。”
苏辙接着劝道:“况且兄长心胸宽阔,往往能自得其乐。”
于是苏洵没有在这一次的家书中劝诫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6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五十九岁贬惠州六十二岁贬儋州。】
“果然还是我一向与人交好,才会有这么多人相救。”
对于下牢狱的的那段过往,苏轼不想多提,但是对于这些营救过他的人,他还是感恩在心的。
【现在我们可以苏轼和周瑜的人物形象对比一下。
家庭上,这个时候的周瑜24岁,迎娶小乔,婚姻幸福;而苏轼46岁,妻子逝10余年,生活困顿;
事业上,周瑜是东吴大都督,赤壁大战获胜;苏轼被贬黄州,曾险些丧命。
一个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一个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这样一对比下来,诗人在感慨自我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周瑜的敬佩。】
三国时期,周瑜从怀念故友的思绪里走出来。
“这苏东坡为了显得自己凄惨,把我的事迹混乱揉和到一起,果然显得我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周瑜接着说:“这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我一切顺遂无烦恼。”
旁边是侍从疑惑:“都督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你不懂,我的烦恼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