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直播:我给秦皇汉武上语文课 > 第54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2

第54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好啦,我们接着讲苏轼的人生经历。

    他一生总共经历了三次贬谪。

    第一次,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后来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这是1085年~1093年。

    第二次,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第三次,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苏轼的三次贬谪经历,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于北宋时期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帝位过度,太后执政,党争。

    很多人赶紧记录下来。

    苏轼也记录下来这些信息。

    但是他还抽空自嘲:“看来我这一生,走过了太多路。”

    事实上也是这样,苏轼这一生都在路上奔波,最后也是死在路上。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他豁达的性格。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话就是对苏轼最好的写照。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 ,多了几分隐忍平和;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比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苏轼这样想着,对身边的人说:“虽然这么说有点自大,但是我觉得这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说得没错。”

    张怀民对于苏轼的自恋有点无语,但是也承认这句话诗说得对。

    至于跟苏轼对比的李白、杜甫、辛弃疾表示,跟苏轼同时出现的人名有点过多了吧。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切入正题,来看看苏轼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樯橹(qiáng lu)/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我把断句、语音语调这些的标记出来了,现在先来齐读一遍,看能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公瑾,这位后生也太仰慕你了吧。”

    周瑜的朋友打趣着:“你在他的眼里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啊!”

    “他只是借我感怀己身而已。”周瑜很淡定。

    “而且从这首词来看,既然描写的是已经过去了的赤壁之战,接下来应该不会有我们能接触到的未来之事了。”

    “虽然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关于你的事迹肯定不会少。”

    朋友摆明了要接着看乐子。

    【“读完了之后,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大致上写了什么。”

    “首先是上阙,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上阙。上阙描写是的赤壁古战场景色,对了,赤壁之战你们应该都知道的吧。”

    “火烧赤壁!”“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三国演义》里的,但是真实的火烧赤壁的周瑜的计谋,在《三国》里把这归为了诸葛亮的功劳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的,苏轼的时代还没有这本小说。”

    “说到这里,我有个想法,你们说《三国》这么黑周瑜,苏轼又这么推崇周瑜,如果罗贯中和苏轼遇到了,会不会打起来?”】

    想到如果真的遇到周瑜的狂热粉丝,罗贯中觉得,他一定不会暴露自己。

    说不定半路就掩面而逃了。

    三国时期,东吴阵营的人不理解。

    赤壁之战怎么跟诸葛亮有关系了?

    这次讲的是他们东吴的英雄人物,他们原本还很开心的。

    连赤壁之战都改,那什么《三国演义》的正确性,值得相信吗?

    蜀汉,诸葛亮有点不自在。

    这件事一来,总觉得他像是抢了别人的功劳一样,虽然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感觉以后遇到孙吴的都督,都会低人一等。

    这个叫罗贯中的后生,做的是什么事啊。

    【等学生发散思维争论了一下苏轼会不会和罗贯中打起来,秦筝接着上课。

    现在气氛活跃多了。

    “现在结合注释再读词,思考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

    “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

    “没错,这些是诗人所见到的景物,那么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周瑜!”

    “对的,诗人此时想到的风流人物,周瑜。”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采用了什么写法?此句有什么作用?”

    “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里的长江既是眼前浩浩荡荡的江水,又是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作者将空间上的实景与时间上的虚景结合起来,点清了题 旨。

    大江是“赤壁”的衬,“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作用就是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下阕英雄的出场渲染了氛围。”】

    对于这些诗词分析不感兴趣的人也开始猜测苏轼和罗贯中会不会打起来。

    张怀民问苏轼:“以小见大,赤壁之战成了诸葛丞相的功劳,想来周瑜的形象会多么惨不忍睹了,东坡,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这罗贯中,你会气得动手吗?”

    苏轼表示自己心态很好,不会动手。

    “既然是我们的后人,那就是小辈,就算再气,我怎么可能会动手呢?”

    “真的?”

    “当然!只是作为前辈,教教后辈如何行文写作也是应该的吧。”

    “呵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