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登高》3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登高》这首诗吧,诗题是登高,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登高看到的景物。”
“对,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写的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
“这里我想问一下,你们了解登高这一习俗吗?”
“重阳节!”
“没错,重阳节很多人会选择去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王维曾经在诗歌里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对这个习俗的描述。”
“从“登高”意义上说,登高除赏秋之外,也有惜时别离之意。”】
汉代,重阳登高已形成一种民间习俗,西汉初年,这一风俗曾在宫中流行。
刘邦在宫中忙里偷闲,“没想到一个游戏也能成为节日。”
汉以后的朝代,重阳登高也越来越受重视。
古人热衷于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灾,后来逐渐变成休闲娱乐、保健强身、寄托情思的文体活动。
“重阳节的传承也没有断绝啊。”
【这是诗题的意思,再来看看整首诗,我们先翻译一下诗的意思。
先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可以翻译为: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接下来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然后是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们可以翻译一下:常年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最后是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翻译为: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困潦倒心意冷,衰颓满心停酒杯。】
“这样翻译一下,倒是失去了诗的韵味。”
白居易点评这个翻译。
“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元稹有不同理解,“初学者学起来确实艰难,这样翻译一下,也好理解。”
白居易点头,“确实,这些后人一看就是生活富足,太过天真,体会不了杜诗中的深沉意味。”
【“知道了诗意以后,我们再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根据首联所写的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刻画了哪些意象呢”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
“风!”“天空!”“猿!”“渚!”“沙!”“鸟!”
“对了,总共描写了登高的所见到的六个景物,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下一个问题,大家想象一下, 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在什么处境中的鸟?”
“孤独的!”“苦闷的!”
“没错,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歇,比喻孤独无依。”
秦筝再接着讲,“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意象。”
“风急,就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冷。”
“天高,就会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猿啸哀,会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和凄凉。”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现在总结一下,首联描写的这些,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孤独!”“悲伤!”“凄凉!”
“没错,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的凄惨,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是万分的孤独、凄楚、忧伤、悲哀。”
说到这里,秦筝停了下来,提醒道:“别愣着了,快记笔记。”】
唐之后的时代,一些读书人同样在做笔记。
有家贫的学子学习得格外认真,没有足够的纸笔记笔记,就希望能多在脑子里面多记一点。
“秦夫子,再多讲点,讲仔细一点。”
【“我们再来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落木!”“长江!”
“没错,这一句特别生动形象,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落木,也就是落叶,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令诗人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的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惘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所以,这里有一个对比,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面对这样的景物,诗人不禁发出感叹:韶光易逝,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长江不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虽凄苦冷落却并不消沉。”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首联和颔联,作者精选了一系列意象,将诗“艰难苦恨”包含无遗,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绘之景中,借景抒情。”】
北宋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杜工部的诗,精炼而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