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这是神仙!
【秦筝在教室里走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完全文,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讲课。
“我们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看看看。首先是文章开头,作者跟着袁老先生在田里工作。这个时间是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老却依然在照看水稻。这就是文章中写的第一个事件。”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田间工作。”
秦筝点击一下白板,ppt上的表格出现了答案。
“这是第一个事件,接下来的事件就需要你们来找了。”】
ppt上的配图是袁老在稻田里,摸着饱满的谷穗。
农人看着金黄饱满的谷穗,已经能想象到收获的时候能堆满仓的情景了。
不识字的农人不清楚天幕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们懂得粮食长成什么样才叫好。
这就是神仙的粮食吗?
不少农人跪了下来。
“请求仙人赏赐我等一点良种吧!”
【那这个事件体现了袁老的什么精神呢?
“热爱!”
“对!这个事件表现出的是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秦筝点了一下白板,ppt上的空格处就跳出了答案。
“我们来看下一个事件,也就是1961年这个时间的事件。”】
随着每一个事件的总结,天幕右边显示的文章就会用红色的字体显示出来,并且在时间等重要内容下面画横线,仿佛有人也在上面作着笔记。
每个事件按照顺序排列以后,杂交水稻诞生的时间线就很清晰明了。
虽然依然有不认识的名词,但是从字面意思也能理解一些。
秦,农家侠魁,目不转睛的看着,手上的记录也没停,
汉朝赵过也是同样,他在书上看过动物杂交的实例,没想到稻子也能杂交吗?而且比一般种子还要好?他不禁思量起来这法子的可行性。
【秦筝却先说起了其他的。
“同学们知道我国五六十年代有一场持续三年的饥荒吗?”
“知道!”
“那时候我们国家刚成立十年,却突然遭遇到这么大的灾难,因为饥饿,还有吃了树皮却无法消化而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作为农业工作者的袁老心中悲痛,于是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后来的结果显示,他成功了,他解决了数千年来的饥饿问题。”】
“真好啊!”无数忍受饥饿的想着。
“可是我们怎么就遇不到这样的人呢?”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一生的研究。
“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5日,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同学们可以在文章里找出这几个时间点,这就是文章主要描述的事件。”
秦筝在接着说道:“然而科学的研究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袁老除了遇到科学研究的问题,还遭到了外界的打压。”
“国外有人嘲笑他,‘提出杂交水稻课程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对此,袁老的态度是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下,写了信跟人交流流。”
再就是从1986年到1998年,不断取得突破。”】
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袁老的研究,但是只要有点常识的人的知道,这其中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
尤其对于农事有研究的人,更是忍不住心潮澎湃。
【“这就是文章选取的几个例子,选取的这些例子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人物形象。”
“对!那么它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比如这个事件,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
江清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不错,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则是体现了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而1992年写信给《人民日报》,批判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就表现了袁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最后就是从1986起,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这表现了他不断进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这就是选取典型事例,丰富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记得好好学习一下。”】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断进取,为国谋利。
袁先生果然非常人啊!
敢于打破常规,并且敢想敢做,难怪能完成如此伟业。
【“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再来细看文章的遣词造句。”
“第一点,读标题,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及其获得的奖项。”】
众人没想到,原来之前学习过的人物还会再次出现。
有这样的领导人物,再有能研究出亩产千斤的良种的神人,后世也不知道是怎样的盛世。
如果能生活在那样的国度就好了,起码没有饥饿。
【“第二点。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的?”
“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看看文章第一段;然后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第三个问题,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
“四,有人贬斥杂交水稻是‘三不稻’,袁隆平是怎样做的?体现了他的何种精神品质?”
“他用具体的数据、充足的事实戳穿谎言。寄信给《人民日报》。体现了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科学的精神。”】
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章的古人虽然还在震惊袁老的成就与良种,也还是有人在听秦筝上课的。
虽然天幕放出了全部的文章内容,但是横着书写的习惯让人很不习惯。
而且之后解读文章也需要能听懂课程的人。
虽然秦筝上课的重点在于文章的学习,但是也表现了文章内容的准确性。
于是尽管后来她讲的内容大部分不感兴趣,却也是认真的听着。
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是神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