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居天地,岂居人下
这个元宵,刘母改嫁。
嫁作他人妾,没有明媒正娶,也没有大红花轿,悄无声息地搬入王家。
刘一鸣怀揣着好奇和畏惧,忐忑不安随母亲住进王家,自此,他不必再因房租涨价而被房东驱赶,也不必早出晚归每日睡觉两个时辰,但他身边多了一位继父,严肃、不苟言笑的继父。
继父名为王松,十多年前中过举的读书人,从老家迁至京城,意欲谋求一官半职。
正所谓“有钱使得鬼推磨”,王松无钱无势,上上下下跑了好几遍,碰得一鼻子灰。
心灰意冷后,王举人便在京城里办起私塾教学,这些年赚来些钱,购置居所,也育有三个孩子,生活过得甚是宽松滋润,而王举人的书生气愈发浓重,生性愈发孤僻高傲。
对刘一鸣这个并非自家血亲、买一送一的小孩,王举人自然没有给什么好脸色。
刚进王家后不久,王举人便要求刘一鸣改姓,随自己姓王,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收留你俩母子,使你俩不受日晒雨淋,不必四处漂泊如无根之草,给你俩一口饭,一张床,他便有某种权力让你乖乖听话。
刘一鸣便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下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虽然改姓王,也喊王举人一声“爹”,但毕竟不是自家的孩子,差别待遇总是有的,王举人也并不怎么重视他,这一点,卑微敏感的刘一鸣也能感觉得到。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谨言慎行,尽量不招惹是非,以免给他和母亲带来麻烦。为此,他也辞去茗馨楼和醉仙阁的工作,在王举人看来,食色皆恶欲,存天理,灭人欲!
但换来的,便是正常小孩的成长环境,吃饱穿暖,上学读书。王举人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常言道:“勤能补拙”,刘一鸣笨鸟先飞,学得格外认真专注,学习进展在两个月内便能跟上自家的孩子。
刘一鸣就是这样的人——虽身在泥潭,但心仍仰望星空,如若得到上天怜悯给予机会,尽管稍纵即逝,他也会拼尽全力,牢牢抓住,除非生活压根儿不给他机会。
王举人第一次对小小年纪的刘一鸣刮目相看。
眨眼间,到了这一年的清明节。王松举全家十余人,到郊外小山上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场面之浩盛,触动刘一鸣幼小的心灵。
自己故去的亲爹因没钱买得棺材而火葬,没有墓碑,只立上一木牌,请来道士在上面写字画符,让其安息,但如今恐怕早已被洪水卷去,不知所踪,即便回到家乡,面目全非,又能何处寻觅?而自己这一年里,颠沛流离,离乡别井,来到燕京,与母亲相依为命,举目无亲,过着拼了命都活不下来的生活,想到此处,不禁落泪。
当晚,夜深人静之时,他在月色之下,悄悄推开房门,来到后院,掏出那块白天在山上捡来的石头,拳头般大小,做出神位的模样,郑重其事地向其跪拜行礼,悼念自己亡故的亲生父亲。
悼念完后,小心谨慎地收起石头,用手磨去痕迹,又反复踏平,方才离去。
这一年,刘一鸣尚且十岁。
恰巧,这一幕被夜里睡不着在自家院子瞎逛的王举人看在眼里。
次日,王举人在孩子们来请安时,不动声色道:“一鸣,待会儿吃过早饭之后就到我书房来。”
早饭中,王举人一言不发,刘一鸣战战兢兢。
书房里,刘一鸣像做错事的孩童般,呆呆地站立在一块四四方方的青砖上,双手自然垂下,屏住呼吸。
王举人望着刘一鸣,语气异常平静地说道:“从现在开始,你不必跟我姓‘王’了,你原来姓‘刘’,那就姓‘刘’。”
刘一鸣一愣,神色惶恐,扑在砖上,惊慌失措,料想定是自己犯了什么过错,王松不想再养自己,要将他赶出王家家门。
王举人把昨晚所见所闻全盘托出,刘一鸣方才知道,自己闯下逆天大罪,恐怕祸及母亲,才过了两个月的舒服日子,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又害得与母亲回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中,不知何以为生。
见眼前少年苦苦央求,王举人站起身子,走过去将其一把拉起,感叹问道:“一鸣,你今年几岁?”
得知少年方才十三岁孩童,尚且比自家三个孩子年纪都要小,而他们每日只顾吃喝玩乐,毫无志向,王举人喃喃反复念道:“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对啊!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想到自己当初鲜衣怒马少年时,初到京城,高中举人,而如今,现实磨平了棱角,消磨了意志,早已忘记了书中诗云“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的教训。
刘一鸣十岁人生,经历的磨难比我王某人艰苦何止百倍?!但又何曾自甘堕落,任它坠青云之志?!这番处境,之于我王某人,无论任何年纪,都会把我败得彻底,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可想而知,眼下少年心志之坚韧不拔啊!
第二次对刘一鸣青眼有加,彻底改观!
王举人深吸一口气,挺直胸膛,颤颤道:“你才十三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
沉默片刻,王举人蹲下身,亲自给刘一鸣整理了一下衣衫,正色道:“从此,你不必改姓,你就随生父姓‘刘’,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我那三个孩子都没有你这般志气,若是以后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希望你能伸出援手,替我略微照顾一下他们啊!”
刘一鸣似懂非懂点点头。
才华固然重要,求道路漫漫而其修远兮,若无超乎常人的意志和决心,那么,路必不远,道必不能取。
苏子有言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