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惠唐哲送粮平叛乱 苦洛寒记史亡谷雨
而此时的南方,正是秋分寒露时节。连年大雨水涝积下的烂土中,歪倒着无数发黄的枯苗,各郡官府却无力解决,。
街上饿殍满地。有人学了陈涉王,反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引着南方无数没饭吃的百姓农民举着锄头,打下了无数城池。
包括,那座甫津城。
甫津的百姓打着武神的旗号,又要往北打。叛民起义正盛之时,司农寺卿唐哲驾着马车,赶往了岿灵郡。土黑色的田间阡陌上,唐哲的马车正与成群的农人迎面撞上。
那些百姓正要冲上去,却见一个官人打扮的从马车的窗中探出头来,喊道:“各位莫急,圣上给你们送粮食了!”
百姓闻言,暂停了步伐。
唐哲见状,于是又喊:“这是司农寺选的新种,明年开春定有大好的收成,特来送给各位。收成若是不好,各位请来司农寺问罪。我也奉皇上之旨带了些粮食来给各位越冬,每个月都会送一批来。请咱们江南父老们莫要在打啦,都是晟人!”
那些人一听有吃的了,自然没有了起乱的理由,也无暇顾及是否在饥荒中死了亲人,只顾自己能吃上口饭,于是皆上前去抢凤棂发来的粮食,各散回了家。
唐哲也没有食言,一个月一次,只要自己有空,便亲自来南方五郡送粮送稻种。唐哲的名号渐渐在晟南传响,叛乱也少了很多。
除了,那座甫津城。因为青阳锦还活着的消息,也传到了这里。
尽管当年晟锽交战时,甫津的那一代人都被屠了,但他们在外的子孙,又回到了这里。他们一直等着,菡山上,那个武神的降临。虽然粮食和稻种也到了这里,但青阳锦,才是烙在甫津祖祖辈辈心里的——就像锽,也是烙在他青阳锦心里的。
大将军听闻消息,派人增设了甫津守军,才堪堪镇了下来。
直到来年初春,经过一个冬天对土地的翻修整理,晟南大丰收。阡陌间百姓起了欢歌,家家檐上落了依依的炊烟。各地也缴上了这一年的春税,国库渐渐充盈了起来。
丞相府中,贺祯见势,这才派人去李府打听,果然如他所料——李府的门客家奴见李家没了李仕权的支持后,如今比起国家也没了财贵的支撑,皆弃之而去,李府渐渐衰败。
李府那样的运权纳贵之法,如何能长久地留住人呢?
野兽是逐水草而居的,当这里到了旱季,便去找别的湖泊草原了。也有的,找到了朝廷这泊不干涸的湖。
但贺祯是一个猎人。在李府手下干过不利于大晟的事的人,他如何能让他们过舒服了呢——除了一些他确实欣赏的贤才能人,其余的大都发配到了西南的大漠,自生自灭。
天姿的李淮还做着皇后,忠于大锽勤于理事的李添还做着卫尉寺主薄。贺祯的枪,没有对准他们。
自此,晟的朝上再无冗官杂员,贺祯终于放下心来。他将外务司那个装着松鼠的小木笼带到了这里。他看着天下。
府门前,正是清明时节,百花齐放晓风和煦,点点细雨散了下来,君舆大街上踏青的人潮未减。
贺祯第一次想涌入人潮。他回了府中,手指刚触到倚在墙边的一把木伞,身子却忽然不受控制地倒下去。
他眼前渐渐黑了起来。他听到有人在喊他,但身子已使不上力。
贺祯被仆人扶着进了卧房,仆人帮着他用水抹了把脸。贺祯尽力抬起头,看着镜中的自己,才发觉发须已花白。
相府前,一个官员模样的年轻人拜倒在门前,奉上了一封书信,道:“谏官石安丞,请见丞相大人。”
仆人听到声响,心觉古怪——谏官本是个因皇帝觉得不合法度又不好废除,于是被架空了的官职,历任谏官大都静享清闲,为何这刚上任的石安丞偏要上书丞相言事——但他还是赶来回道:“丞相病了,石大人改日再来吧。”
石安丞闻言,只将手中的书信交到了那仆人手中:“请务必将此书送到贺大人手中,还请替安丞慰大人静养几日,待病愈后在读信也不迟。”
说罢,石安丞行了一礼,便转身走了。那仆人看了眼信,还是走到贺祯卧房中,将信呈了上去,转告了石安丞的话。
贺祯闻言,却只是缓了口气,便打开了信笺。仆人不及阻拦,听贺祯长呼口气,说道:
“他劝我放权啊。好。”
贺祯又叹了口气,声音显了些老迈:“你去告诉他,我就好好做我的杜如晦,也让他好好做一个魏玄成”
仆人拱手,转身出去了。
贺祯转过头,看着窗外淅沥沥的雨。喝过汤药后,他恢复了些气力。他打开了那个小木笼的门,一只松鼠蹦蹦跳跳,进了雨雾之中,贺祯看着它欢快在花和雨中
那一年,贺祯四十六岁。
北疆,淞绛石家镇。
洛寒面前那一方木桌上一盏烛灯飘忽着。洛寒攥着寒冽的毛笔,修着《太祖本纪》和《锽史》。他听说了,凤棂的太史院起了火,烧毁了些典籍。
而就算没有这场火,他也要修。
因为记录和铭刻是两码事。
但他再也写不动了。他的手指被冻成了冰凌,凌乱的头发僵直在半空。那盏烛灯像是随时都会熄灭。
石家镇口,徐杞刚从中原回来,带着近来南方太平的消息以及一些都中市井杂事。
谷雨时节,淞绛郊外的人们忙着在蛙声雨声中插着麦苗。那间不起眼的昏暗小屋中,学士洛寒静静地俯在桌上,听不到一点声音,只有墨香。在那一片墨香中,他去找他的酥儿和倾之了。
小雨一直在下,从白天下到黑夜。
徐杞站在小屋前。他还带来了一个消息,两只白鸽飘飘摇摇,飞向凤棂,传书上赫然写着:
锽人残部统领刘霍病死,大将军孙源起兵篡位,自称锽光武帝,复锽国,定都暨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