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虎豹出深山
不多会,从林中走出来一个女孩,乌黑的秀发拢梳在脑后,扎成了一支长长的辫子,女孩的衣服不像似寻常麻衣或者丝绸做的,衣服上散发着浅浅的白光,脚上的兽皮靴子与衣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孩身材高挑,手中还拿着一支竹节制作而成的鞭子,鞭子长约二尺,鞭头有三指宽是用红绳将其缠绕,鞭尾的竹节处中间有个小洞,有粗红绳从中间小洞穿过,红绳上还绑有被制作成条状的兽皮。
女孩大步流星的走在山林中,两侧的动物要么匍匐着一动不动,要么刚看见就早早得跑了,女孩一边走着,一边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曲,还时不时做一下戏曲里的动作,看着甚是有些滑稽。刚才的吼声动静如此之大,可女孩依旧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这充满凶险的山林中,只见这位身后,跟着一只通体黑白相间的大老虎,老虎额头王字显得霸气十足,老虎大约有十尺左右,尾巴大概也在四尺左右,走在女孩身后如同一座小山一样,老虎静静地跟着女孩后面走着,眼睛始终在前方和两侧转动着,耳朵也是转来转去的,看起来颇惹人喜爱。
“走吧,小花,老太太在等着嘞。”女孩悦耳的声音让人听着很是舒服。随后身后的老虎往前小跑了一下,趴在了女孩的脚边,女孩侧身坐在老虎的身上,一人一虎朝着远处疾驰而去。
一人一虎疾驰在山林中,不多会便停在了一处观殿前,这观殿中门大开,门上牌匾写着九顶铁刹山,门口也无一人值守,女孩拍了拍小花的后背,小花随即便匍匐下来,女孩跨过门槛走了进去,小花并没有跟着主人一起进入观殿中,而是默默地趴在了观殿外。
这殿内十分的昏暗,两侧的山壁还有石块突出,两排微弱的烛火在昏暗的空间里一跳一跳,女孩沿着中间的石板路走了一段后,走到了观殿的门口,沿着石阶走了上去,推开殿门,里面供奉着几尊颇为诡异的石像,女孩抬腿进入殿内,在石像前的供桌上拿了几支香,放在蜡烛上点燃后,插在了中间的香炉中,随后退了几步跪在了蒲团上,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头,随后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做完这一系列事后,双手背后站在了原地一动不动,手中转着竹节鞭,嘴里哼着小调,在殿里看来看去。
“柳虺虺”一个威严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哎,老太太,我在我在。”站着的女孩听见有人喊自己,也跟着回起了话。
“剑炉的狼烟你应该也看见了,我们本不该管这世俗凡事,可辽国先祖于我们有恩,此次逢两国战事,我们得报恩给辽国,故此这次派你下山,去往迂回沟。”
“哈,让我下山啊老太太,可是我娘之前说山下的人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人,我去了会不会就回不来了。”女孩盯着面前的石像发出了疑问。
“那你怕你乱跑,所以你娘才故意吓唬你,你下了山,自会有剑炉的弟子跟你一起过去,去了剑炉自会有人告知你如何行事。”
“那老太太,我去主要是打架还是劝架,或者说去助威还是”女孩天真无邪的眼睛盯着面前的石像,一句接一句的问着。
还没等女孩说完话,殿内就走进来一个身形佝偻拄着拐杖的老婆婆,老婆婆头上包着黑色的大围布,嘴上还时不时发出咳咳的声音。
“袖珍婆婆,你怎么来了。”女孩一边说话,一边走过去搀扶住了面前的老婆婆。
老婆婆看了看面前的女孩子,笑着摸了摸她头,随后道:“虺虺少主,你马上要下山了,我从厨房给你带了点东西,留着在路上吃的,就放在小花那了,你等会出去就能看到。”
“谢谢袖珍婆婆,我从山下回来的时候给您带点山下好吃的。”女孩咧着嘴说道。
“好好好,我先谢谢少主了,还有就是老太吩咐的,让我去洞里给你拿了两样东西。”老婆婆拉起女孩的手就往殿后走去。在石像的身后放着一个台子,台子上放置了一个单面鼓,还有一支看起来像什么动物的骨头做成的鞭,散发着淡淡绿光。女孩看见后便把自己手里的鞭扔在了地上,老太太见状笑着弯腰捡了起来。
“袖珍婆婆,这是老太太的鼓和鞭”女孩目不转睛的盯着面前的两件东西,用着疑惑的口吻问着身后的老婆婆。
老婆婆见此,缓缓说道:“是,是老太的,她让我给你从洞中取了出来,说是让你下山时拿着使,我就取了出来,放在这等你来拿。”
女孩拿起桌子上的两样东西,一手持鼓,一手拿鞭,欢快的在一旁耍了起来。
“柳虺虺”老太太的声音又在大殿中响了起来,声音中有着不容他人反驳般的威严。
“哎哎哎,老太太,在在在,在呢!您说您说。”女孩欢快的跑到石像身前。手舞足蹈的样子惹得一旁的老婆婆笑了起来,脸上的皮肤都挤在了一起。
“去吧,下山吧,剑炉的人就在山下等你。此次下山你只需切记,但求有功,万不可使性子做事,任何事按照剑炉安排行事即可。”老太太声音回响在殿内。
女孩随即一本正经了起来,看了看石像,又看了看一旁的袖珍婆婆,随后便转身走出了大殿。
观殿门口的小花扭了扭耳朵,随后缓缓的挪动了一下身体,静静地趴在地上等着自己的主人。柳虺虺拿着鼓鞭,爱不释手的看来看去,随后踏出观殿门槛,看见一旁袖珍婆婆给自己准备的包裹,随即背起包裹坐在小花背上,一人一虎顺着山上的石阶消失在了视线中。
深秋时分的北辽,地里的庄稼大部分都已经收拾完了,农活也基本上忙的差不多了,但是农家人不可能休息几个月大半年,北辽这边河水支流居多,有山上下来的雨水逐渐形成小河的,也有原本就有河流的。
一个小村子就坐落在山脚下,村子的规模十分的小,只有零零散散几十户人家,依着山水而建村,村里的老人们都在门口三五聚集的聊着闲话,一会谁家又添闺女小子了,一会又说那谁家闺女小子该出嫁该结婚了等等。忙碌的大部分都是中年男女们,小孩子们大都在小河边玩耍打闹。
“大壮叔,鱼 鱼。”岸上的小男孩激动的对着河里叉鱼的男人大声喊道。
手拿鱼叉的男人顺着小男孩手指的方向,慢慢的在河里挪动脚步,双脚一落一起不敢发出大动静,生怕吓到来之不易的鱼货。转过身后看见河底的鱼,随即猛的将鱼叉掷出,男人随后在河里大步向着鱼叉方向走去,用力将鱼叉抽了出来,叉子上的鱼离开水面还在扑腾。岸上的小男孩见此,不由得大声欢呼了起来。随后男子笑了一声,慢慢的朝着岸边走来。
“三娃子,走,今天去我家吃饭,回家给你娘说一声,就说今天在大壮叔家吃饭,我让你婶婶给你炖鱼。”男人看着面前的三娃子,还用手挥了挥手中的鱼叉。
男孩听见后,撒丫子就往村里跑,一边跑一边说道:“我回家给我娘说一声,大壮叔你先回家,我等会就过去。”
男人看见这一幕,不由得呵呵笑了一声道:“臭小子。”随后拿起衣服和鱼叉鱼篓就往家走去。
院子很小,院墙上还晒着一些从山里挖的野菜,院子里坐着一个普通装扮的农妇,坐在院中纳鞋底,听见声音后抬起头,看见是自家男人后,随即淡淡的笑了一下道:“今天应该不错吧,我听见三娃子的声音了,估计不光我听见了,咱们这整个小村子估计都听见了,一直喊着他大壮叔捞了条大鱼。”女子一边说话,一边起身去接丈夫手中的衣服。
男人听见妻子的话后,也是挠头嘿嘿一笑道:“那小子一味的嗓门大,我喊他来吃鱼了,你等会多做点饭食,那小子饭量大,我也多吃点。”男人边说着话,边把放在肩上的衣服递给了妻子。
农妇听见丈夫的话后,也是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随即拿上衣服进了房间。男人放下鱼叉后,转身便在一旁收拾起了鱼篓里的大菜。
“嗯嗯嗯,好吃,婶婶做的鱼真好吃,比我娘做的好吃多了。”三娃子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停地夸着桌子上的妇女,做饭如何如何好吃等等。
妇女看着面前的小男孩,也是呵呵的笑了起来,看见男孩吃的脸上都是饭粒后,随即轻声说道:“三娃子,慢慢吃,别着急,饭不够了锅里还有。”妇女说完话用手轻轻擦去男孩嘴角的饭粒。
两个人吃饭皆是狼吞虎咽,一点没有要停下来细嚼慢咽的意思,看的一旁的妇女也是笑着摇了摇头。
“啊,吃不下了,撑了撑了。”男孩一边摸着肚子,一边靠在竹子做的椅子上,时不时地还打个饱嗝。反观男人还在往嘴里送着饭菜,吃的好不快哉。
吃过饭后妇女在一旁收拾桌子碗筷,小男孩则在一旁看着男人编织渔网,不多会渔网就编好了,男人看了看觉得甚是满意,随后便说道:“三娃子,这渔网你等会拿回去,我之前教你如何撒网没忘吧”
男孩听见男人的问话后摇了摇头道:“没忘啊叔,我记得清清楚楚。”
“好,那就好,叔有事要出门一段时间,自己想吃鱼了就去拿网子捞,但是一定要记得多叫几个伙伴一起去,不能自己一个人去,也不准乱下水。有时间了来看看你婶婶,陪你婶婶说说话。”男人看着三娃子说道,随后还摸了摸面前小男孩的头。
“嗯,你放心吧叔,我一定一天来一次,来陪婶子说说话,给婶子瓮缸里担水,帮婶子干活。”男孩认真的看着面前的男人,嘴里一字一句说道。
男人看见后,也是嘴角一勾的笑了起来,随后拍了拍男孩的头道:“去厨房,你婶子给你娘留的鱼,快给你娘端回去。”
“好嘞。”男孩端着鱼跑向了自己家的方向。
男人看着瞬间空荡的院子,不由得有点落寞,眼神也变得有些内疚。
“好了,东西给你收拾好了,你去把衣服一换吧。”妇人站在男子身旁细声细语的说道。
男人换好了衣服,站在院子里看着面前的妻子,本想与妻子说说话,可顿了顿没说出口,最后点了点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子。男人头戴斗笠,一身黑装,手里拿着一杆用黑布包起来的东西,似枪似矛也似棍,总之与平日持叉捕鱼的汉子截而不同。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的最高顶,是秦岭东部第一高峰,因其气候寒冷,积雪期长达八~九个月,故有“太白积雪”一景,人称“太白积雪六月天”。而在这顶峰之上还赫然建立着一座宗门,宗门建立在山巅,险峻无比,白云好似夹裹依偎一般,包裹着这座建筑。沿着一边的石阶而上,便来到了这门前,这宗门连山门都未曾设立,只是在顶框上方有一块名为“拔仙台”的匾额,进去后一块巨大的石头赫然立在这座险峻入云的建筑里,石头上刻有“欲与仙人试比高”七个字,口吻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就在这拔仙台顶峰的北侧,一众山峰围绕之处,大雪纷飞,可却有一处未结冰的池水,远看池水上方还冒着白气蒸腾而上,落在云中消失不见,近看池水面积十分巨大,坐落在山顶下方平凹之处,池水旁也有一块巨大的石碑坐落在此,没有刚才的石碑那么大,也没有那石碑题字如此大胆,石碑上只刻有“天池”二字。
猛然间,巨大的钟声在那座拔仙台响起,声音之大,好似使山顶都动荡了一般。
不多时从里面走出两个人,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孩子,老人两手空空未拿一物,那孩子背上却背了两把一长一短没有剑鞘的剑,他们走在这陡峭险峻的山路上好似如履平地一般,走的飞快,不多时,便消失在视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