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郡试
林九天归家后,林四海直接进入为人父的角色,将门关起来便是一顿斥责,引得林府的下人纷纷侧目,都觉得这位新少爷有些不知好歹,这下应该会消停些了。
李荀多少有些幸灾乐祸,因为他完全是遭了无妄之灾,十几年都没出什么事,如今因为林九天被林四海臭骂一顿,心情指定是好不了。
林九天用完膳后,来到书房,拿出谢韫儿交给他的荐书,轻轻放在一旁,自言自语道,“没想到这小妮子居然看穿我想要什么,不过这倒是省得麻烦了,眼下年底将至,该好好利用剩下的时间补补功课了,否则上了考场,却答不出题目,那就有些丢人了。”
终于熬到了年关,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整个南州府,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迎新之景。
林九天折腾了李荀几次,算是小小的报复,也成功报了名,拿到了科考的入场卷。
林四海自从有了他这个儿子后,并不经常着家,美其名曰是为儿子挣家业,实则是怕被人看出来猫腻。
林九天虽每日温习功课,但林府的众人压根就不看好他能博得什么功名,都等着看他笑话。
新年伊始,距离科考之日仅剩七日,林九天暗中见了林山河一面,让他告知柳南青科考结束之后进行第二次解毒,以及这期间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让他暗中观察这个林四海和柳南青的会面次数。
七日后,科考当日。
林九天携带了三日干粮,经历了一番严查之后,缓缓步入了考舍。
考场之大,一眼望不到尽头,林九天暗自心惊,南州十二郡,郡试的诸多考生,不知有几人又能入得了州试。
看着手中的号牌,林九天找到自己的考舍后,缓缓坐下,等待开考,几尺见方的考舍,早已经提前放好了笔墨纸砚。
一声锣响,打断了林九天的思绪,一段清脆的话语声,也传入他耳中。
“陛下天恩,凡武朝学子,皆可以文入仕,望诸位学子,谨记圣人之言,慎言笃行,书尽佳作,扬我武朝之风……”
话罢,便有考官带着数名衙役,一一检查学子的身份容貌,是否与籍像为同一人,确认无误之后,便会下发今日考题。
轮到林九天的时候,考官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心中有些好奇,因为能拿到裴老荐书之人,往往只有数十位,即便是他的学生,都不一定能拿到荐书,不知这商贾之家的纨绔少爷,是如何得了裴老亲睐。
林九天对此见怪不怪,拿到考题的第一时间,便迫不及待的看了眼考题,丝毫没有难度,因为全是有关两大圣书的默写和释义。
这根本难不倒他,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研究药理,修炼无名功法外,但圣言圣行两部圣书,虽然不能全背下来,但也能默记个十之八九,而释义,就更不在话下了。
将题目放置一边,林九天缓缓摊开白纸,小心翼翼研好墨后,以楷书作文,写下自己的考号和名字,开始在白纸之上默写经论。
足足写了半日,看着一气呵成的经论,林九天不由得点点头道,“还不赖……”
临日落估计还有不少时间,林九天掏出干粮,大口吃了起来。
此刻,他也好奇周遭之人的作答情况,怎奈考舍都是单独隔离开来,并不能窥探到其余考生情况,只是时有哀叹之声传来,林九天不由一阵好笑。
解决完温饱,便开始释义,林九天随便掺杂两句古人的智慧进去,便能震慑全场,所以并未过多的修饰,而是按部就班的作答。
当铜锣之声再次响起,考官带着几名衙差开始验收答卷,轮到林九天的时候,考官看着白纸之上的清秀字迹,一脸惊色,心中暗想,“此子笔锋,虽稍有青涩,但即便做不成秀才,日后稍加勤学苦练,也必成书法大家,怪不得能得裴老的青睐……”
林九天并未理会考官的诧异,倒头便睡。
翌日,日上三竿之时,林九天才悠悠醒来。
此时考题早就放在石案一旁,考官发题之时,还想着此子是否也有惊人的诗才,哪知此子只顾睡觉,即便是铜锣之声四起,也不闻不问,不由叹息道,“哎,可惜了一手好字……”
林九天自知今日是重中之重,可那是对于别的考生而言,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信手拈来之事。
看着今日题目:武朝圣世。
林九天看着题目,打了个呵欠,喃喃自语道,“今日这题目,倒是有几分意思,这个‘圣’字,表露的意思就多了,既是属于天下人的‘盛‘世,也是属于当今皇帝一人的‘圣’世,更是属于天下文人,皆出文圣的‘圣’世,一语三关,无论是何立意,都能讨好一方,这出题之人,真是滴水不漏。”
林九天腹稿暗生,想要在众多考生之中脱颖而出,必然要出奇制胜,思索再三,提笔而作:
昨夜醉梦入皇都,满城尽带黄金甲。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天生我材必有用,蓬门今始为圣开。
写完之后,林九天暗暗得意,“小爷我东拼西凑,把这‘一语三关‘全写进去,虽然有点四不像,但我可是拍了所有人的马屁,且看你如何评判。“
林九天对接下来的场面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他早就预判了考官必然会再次震惊,这次他倒是不再低调,反而朝着一脸震惊的考官来了一个礼貌的微笑。
只不过在考官的眼里看来,倒是有几分轻蔑之意,谁叫他那么爱装呢?会写就写呗,装睡觉是几个意思?难不成这诗作还能信手拈来?
待考官走远时,林九天感到一阵疲乏,不是睡得不够,而是在此种氛围之下,稍有几分压抑,也不知道那些文人世子是如何挺过来的,毕竟这样的场面,还要经历两次。
第三日,如同昨日一样,林九天依旧趴在考舍的被窝中,想多抵抗一下这春日寒风。
今天不似昨日那样艳阳高照,反而小雨淅沥,除了雨声外,周围的尽是刷刷作答生,眼见临近正午,林九天爬起来吃了些许干粮之后。一头扎进了今日的答题当中。
两个大字映入眼帘,国策。
林九天哑然失笑,圣世也就算了,现在又来个国策,这出题之人,不想着如何务实,反而尽想着高谈阔论。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出题之人正是长林郡首谢道衍,正是谢韫儿的父亲,的确是个郁郁寡欢,胸怀鸿鹄之志的被贬之人。
林九天心中思忖,这题目太大了,大到他都不知道如何下笔,不是因为写不出来,而是不知道该选择写哪个。
看到这个题目的瞬间,林九天脑子里士农工商都过了一遍,就是不知从何处入手,总不至全部写个遍吧?
最后,林九天还是决定从居安思危这个角度入手,毕竟现在的武朝,有几分太过安逸。
“学生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学生虽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故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打开了格局的林九天,写好开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各个层面抨击了武朝的现状,再以现代的眼光加以润色,写出应对之策,直到手足酸麻之感隐隐传来,一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谏文‘才出现在他案前。
朝着答卷轻轻吹了一口气,林九天不禁搓了搓手,喃喃道,“果然膈应别人比别人膈应自己舒坦多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慧眼识珠的人,能发现这其中的妙处。”
不待林九天再检查一遍,铜锣之声便响起,考官这次也没留意林九天所写策论,便急急忙忙收了答卷。
片刻之后,那一段熟悉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夹杂着雨声,听得不是特别清晰,只听得关键的一句:请考生整理好笔墨纸砚,有序退出考场……
话音刚落,无数学子从考舍鱼贯而出,尽皆蓬头垢面,一个个翩翩公子,样子比之林九天还不如,林九天也随着人潮,从考场之中走出。
人潮中的李管事瞧见了他,便立马举着油纸伞迎了上去,一脸谄媚的问道,“少爷?考得如何?”
林九天摆了摆手,大放厥词道,“哎,毫无难度,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少爷我完全是手到擒来。”
李管事脸色谄媚,但心中鄙夷,少爷你可真能装,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