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御前军事会议(一)
崇祯也明白,韩爌和剩下的阁臣,没有第一时间出来直接反对军令司一事,除了他们考虑自己前途外,更重要的便是自己的选人,符合他们的利益衡量。
崇祯挑选的五个大臣,孙承宗、王洽、李邦华这都是上过魏忠贤的那本东林点将录的。
东林党还是占据了优势。
因此韩爌也不和朝臣们解释什么,便朗声道:“陛下旨意明白,众人当即归衙,处理政务。”
随即便领着钱龙锡、成基命两人,穿过众人,往文渊阁的方向回去。
其余人见上司都走了,即使想劝谏,奈何没有了带头大哥,便也纷纷散去,归返各署。
回到乾清宫的崇祯一行人,就坐完毕后,开始了军事会议。
崇祯没有坐在龙椅上,而是和大臣们一样,坐在了暖墩子上。
崇祯先开口说道:“军令司毕竟是总管军务的,在朕这乾清宫也不太合适,朕已经吩咐整饬军令司的衙门,各位爱卿不久后便能在正式衙门当值。”
诸臣拱手示意。
“朕这有两个章程,要和各位卿家议一下,一是兵部军文,须第一时间转呈军令司。
二是应对建虏之策,诸卿都可以直言,在军令司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崇祯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要当场明确军令司的职能,现在是特设,后续就是常设了。
裁撤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王洽作为兵部尚书,对这个问题自然是最敏感的。
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拱手向崇祯提出了要害问题:“陛下,兵部军文转递军令司,那内阁那边?”
“内阁那边自然也是要转递的,但战场调度,必须由军令司总揽,旨意也是要以军令司名义明发,故兵部军文必须优先转呈军令司,王卿可明白?”
王洽自然是明白皇帝的意思,内阁就不要管军务了。
可有苦说不出的,就是李标。
自己就是阁臣,皇帝此举明显就是对内阁不信任。
身为利益相关方,自然是不便反对的。
再加上被皇帝点名进入军令司,现在又看到皇和自己平起平坐讨论军务,这已经是比阁臣还要近的天子近臣了,自己又还能说什么?
“臣明白,臣下去便会通晓兵部,将军文第一时间转呈军令司。”
“好的,那此事就这样定下来了,另外,为方便军令司的文书处理,还要设一批军机参赞,诸卿每人可推荐两三人进入军令司当值,朕也会从翰林院那边选人入司,这样大体上就像个正经衙署了。”
“陛下英明!”众人齐声道。
“好,军令司一事说完,接下来说说建虏军情吧。”
崇祯站起身来,往舆图走去,孙承宗、李标、王洽、李邦华、周延儒连忙跟上。
这时候崇祯想起了些什么,对李标说道:“李阁老,方才朕所言军令司总揽战时军务,卿回去要和内阁他们说清楚。”
李标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连忙拱手道:“臣遵旨。”
其余四人也明白。
随即,崇祯抄起木棒,指着舆图,面向众人,肃然说道:“诸卿在平台召对时,都已知晓当前军报,而接下来,依朕看,建虏下一步是等。
等什么呢?
等朝廷下令袁崇焕统兵西援蓟镇。
眼下遵化、三屯营、喜峰口都已暴露建虏兵锋之下。
皇太极既然敢绕道豪赌,那他也不会只满足袁崇焕,他更大的野心是京城。”
言罢,在场的人除了孙承宗,其他人都面面相觑,在对方的眼神中都透露着惊愕。
显然他们是没有想到建虏会打到北京城下的。
孙承宗接着皇帝的话,正色说道:“如此一来,英宗朝的历史便会在本朝重演!”
众人脸色更加惊恐。
看着众人的神情,崇祯冷哼一声,然后肃然说道:“你们可能觉得朕信口开河,觉得建虏还远。
可就按孙卿所说,当年瓦剌离北京又有多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军机大事,容不得半点侥幸,故军令司须做最坏的打算,以保大明国本!”
真实的历史上,从皇帝到中枢各衙门官员,的确找不出几个,会相信再来一次北京保卫战的。
况且袁崇焕还给皇帝做了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
那谁还会质疑,谁还敢质疑?
孙承宗对皇帝拱手说道:“陛下,大明当务之急,便是要查明建虏的真实意图,是东进关宁,还是西进京畿,抑或围城打援?
倘若军令司对战局把握出现偏差,那就算命令袁崇焕总揽军务,实际上前线的将官们同样会出现意见分歧。
一旦出现,上下不一,则必然会被建虏各个击破,令大明陷于万劫不复。”
对于孙承宗提出的问题,从原本历史的发展来看了,的确是要给予十二分重视的。
皇太极三路大军在攻克大安口、洪山口、龙井关后,就停下来了,并没有选择立刻攻克遵化、三屯营一线。
皇太极深知遵化对大明的重要性,只要持续高压,则大明必然会命令袁崇焕率关宁军来援。
这便可以利用自己的野战优势,将明军消灭于野战之中,而不必强攻坚城。
所以就有了赵率教四千骑兵的全军覆没。
而现在,崇祯必不能让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崇祯扫视李标、王洽、李邦华、周延儒,神情复杂,脸色阴沉,随即肃然道:“孙卿所言甚是,依朕看来,围城打援的可能性最大。
建虏兴大军绕道来犯,事前必然是做好了万全准备,对大明关内的城池分布,山形地貌以及道路,也自然是了如指掌。
最为重要的,皇太极已然是掌握蓟镇一带兵马瘦弱,边堡空虚,甲胄腐朽残破,钱粮也是难以为继,因而断定大明必定派兵来救。
最近的援兵便是关宁军,如此便只要以逸待劳,以伏击之法静候关宁援军即可。”
崇祯言毕,在场的除了孙承宗有了心里准备外,其余各人眉头紧锁,显然没有想到皇帝选择了围城打援。
因为在今天之前,他们并没有考虑过建虏会采取这种打法。
王洽作为兵部尚书,首先提出了质疑:“陛下所言不无道理,但恕臣不敢苟同,就依陛下所言,蓟镇兵弱空虚,那士气正盛的建虏为何不直下遵化或三屯营。
况且建虏是绕道而行,粮草压力甚大,速战速决,取得坚城来做据点落脚。
臣不明白,建虏为何要采取以逸待劳,不知一旦持久,会徒增威胁吗?
且,倘若袁崇焕遭了伏击,那遵化、三屯营不是也可出城援助,两面夹击?”
崇祯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对着四人说道:“你们也赞同王卿所言吗?”
周延儒出列上前拱手道:“陛下,臣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