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光之源泉 > 第21章 翻山越岭启征程

第21章 翻山越岭启征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48年4月末的一天,杨学山和本村的刘大龙以及邻近一些村的一群青年人在李军的带领下,由太行县奔赴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遂行在中原建立人民政权的任务,从而开创中国的新纪元。

    他们走到沙河边界时,遇到了本村的刘制钢。得知杨学山和查大在南下,刘制钢私下力劝杨学山和查大别南下了,赶快开小差回西罗山村过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坦日子去。他说,他就是从黄土岭前线开小差的,打仗死人老了去了,能活下来的没几个,天大地大人命最大!没命了啥都没了!

    杨学山不仅没听刘治钢的劝说,相反劝说刘制钢跟他一起南下。杨学山还跟刘制铁说,如果刘制钢肯跟他们南下,李军队长那由他去说。但刘制钢坚决不南下,他还想多活几年呢,并趁杨学山不注意的时候,脚底下抹油——溜了。后来,他在家乡当了一名理发师。

    杨学山一行南下的青年们按照计划,向南来到了南下干部聚集地。在那儿,杨学山还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小麦像宽广的海洋,翻滚着波浪,水渠里的水泛着银色的光芒,在麦地中潺潺流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祖国焕发出了青春!青春的中国激起我豪迈的情怀!我顿时感到美丽的新中国在向我们召唤!”杨学山在回忆录中写道。

    来到聚集地后,杨学山与各地汇集来的几千名南下干部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华北南下工作团。干部团分成八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多个班,每个班六至七人。县级领导担任大队领导,区级领导担任中队领导。作为老解放区的村干部的杨学山只作了一名队员。

    整编完成后,组织上又对南下工作团进行了有关土改政策、工作方法等理论的学习,阐明了华北南下工作团的任务:随大部队南下中原,消灭当地的土匪恶霸,开辟新的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

    杨学山对当年西柏坡的培训和学习颇有感受: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和学习,人生奋斗目标更明亮了!信心更足了!中央领导的人民群众路线的思想对他以后自觉树立起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到人民群众去的人民群众工作路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以后做一切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快结束时的那天晚上,组织上还专门为南下干部团放映了苏联故事片《攻打柏林》。尽管是无声电影,但是,杨学山这拨南下干部觉得很稀奇,很兴奋,——大家第一次见到电影和电。杨学山回忆当年的感受:“第一次看到没有电灯。觉得电灯真神奇。没有灯油就能发出那么亮的光,那么小小一个电灯泡就能把黑夜照得通明。并觉得这盏灯一定能够照亮被黑暗已经遮挡了几千年的中国!”

    之后,华北南下工作团正式启程。夜间过大庄,接着又继续南下来到曾经的赵国地界。在那儿休整数日。期间有组织地帮助群众收麦。收完麦后,向西转道到晋东南。从那儿又登上太行山。之后又从太行山向南,下山到了黄河边的一个村庄。

    一路上,杨学山看到土改后的农村的新气象,——墙壁上刷有醒目的标语,黑板报上介绍着时事和生产的情况,民兵们在操场上操练,学生们放声歌声,老区人民的热情接待,——所到之处的老区人民知道他们要过黄河,解放全中国,主动上前帮忙:腾房子,烧开水,见南下干部吃饭时没菜,还送来家里自制的酸菜和咸菜等……

    然而,由于当年的卫生条件不好,加上风餐露宿,吃住条件极差,不少干部染上了伤寒,疟疾(打摆子)、疥疮等疾病。但这帮贫苦出身的南下干部们没有被疾病打倒,他们互帮互助,紧跟大部队南下不掉队。

    为了南下顺利开展工作,在黄河边的村庄逗留期间,组织上给每人发了冀南币五万元,约等于旧人民币五十元,现人民币不到五块钱。李军用这些钱买了一个红木烟斗。兴高采烈地给部下显摆:“用此烟斗抽烟特别好。一不烧嘴,二味道好。听说,斯大林用这种烟斗在二次大战最危急关头保持着冷静,打败了希特勒。这种烟斗陪也陪伴开国将领们打了很多胜得的大仗。”然后转身逗杨学山,“马上就南渡黄河了,你不想买一个,当一名常胜将军?”

    杨学山从李军手里拿过红木烟斗,好奇地打量着:“这不就是木头疙瘩吗?要咱们好几万,太贵了!咱们太行上这种荆棘疙瘩有的是,都当柴火烧了。”

    “赶快给你娘写信,别再烧了,等南下中原的革命任务完成了,咱们就回太行办一个大大的烟斗制造厂。赚一大笔钱,买几头老黄牛送给你娘。”

    ……

    准备了数日后,华北南下工作团来到中原的冶戎镇,准备夜间横渡黄河。

    渡河那天下午,刘大龙悄悄对杨学山说:“老杨,别光捧着书看了。要过黄河了!他们说,那边用的是国民党的法币,咱们的冀南币没法用。你那五万块钱花了吗?”

    杨学山抬起头来看刘大龙:“花了!”

    “花了?”刘大龙惊讶,“我没见你买什么东西啊!什么时候花的?”

    “钱一发下来就花得一光二净!”杨学山不以为然地说。

    “唉——,学山啊学山,你潜伏得够深的啊!表面看你省吃俭用的,花起钱来连眼都不眨!”刘大龙一副惊讶的样子看着杨学山,“你都买什么了?让我看看。”

    “书!”杨学山把手中拿的一本县志给刘大龙看。

    “就买了这么本破烂书?!”刘大龙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

    “还有几本呢!”杨学山看到刘大龙不屑的表情,赶忙从包里往外掏书,“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春秋战国》、《三十六计》,还有几本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小册子。”

    “五万元就买了这么几本黄咘啦叽的破书!”刘大龙乜斜着眼睛,眼角挂着讥诮的表情。

    “你可别小看了这几本黄咘啦叽的书!用处大了去了!”杨学山把一本县志拿起来,“你知道咱们夜间渡过黄河要宿到哪儿吗?”

    “领导不是告诉咱们了,洛河镇啊!”刘大龙仍一副轻蔑的表情。

    “那你知道我们过黄河住宿的洛河镇的情况吗?”

    “知道它干什么啊?”

    “知道它用处大了!”杨学山往远离自己的刘大龙身边挪动了一下,“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百战不殆,”刘大龙拧着鼻子,藐视着杨学山,“这跟咱小卒子有什么关系?让过河,你不能猫在这儿!”然后指着杨学山手中的那本县志,“这几张黄纸片儿有这儿有名的烧饼香吗?”

    “可比有名的烧饼香多了!你听我说!”杨学山又往刘大龙跟前挪动了一下,“洛河镇自己造枪造炮,有自己的兵工厂,有相当强的作战能力。抗日战争曾歼灭过日本一个营。这个镇的镇长有十三个警卫员。十三个警卫员啊!”说到这儿,杨学山惊讶得两眼瞪得大大的,嘴也咧得快能放进一大烧饼了,“我们一支十五人的小分队从这个镇中过的时候被这个镇的武装全歼。目前,全国决战还没结束,胜负难料。中原各地的局势非常复杂。由还乡团发展而来的各地的地主武装想方设法不惜各种手段对共产党进行暗杀,破坏,企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只要遇到他们可以歼灭的解放军小股部队,他们就要干掉!三人以下在镇上走的军人,马上缴械了。如果反抗,马上杀掉!单个军人,在街上走不了几步,跨着的枪,‘啪’的一声就被枪夺走了。”

    “真的吗?!这小镇还敢跟咱解放大军过招儿?”刘大龙不相信地看着杨学山。

    “当然真的了!你不是爱逛街吗?我跟你说啊,到了那边的镇,可不能一个人偷偷摸摸出去找乐,如果你一个人偷偷摸摸出去,你身上的枪,还有钱,都得让人抢了。闹不好,你的小命也得让人灭了。”

    “我——操!”刘大龙一脸惊悚盯着杨学山手中的那本县志,态度一百八度的大转弯,“我还留了二万元,想着过了黄河买几斤烤烟叶抽呢。他们说,中原省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种出来的烟叶子,又厚又大又嫩,烤出来的烟叶焦黄焦黄的,抽起来特别柔,可好抽了。”

    “别把你的小命抽没了!”然后,杨学山反问刘大龙,“你说知识比不比这地界有名的香烧饼重要?如果你不事先了解一下要去的地方的情况,真说不准就把小命丢了!”

    刘大龙感激地看着杨学山:“还有什么重要情况,赶快向跟咱讲讲。”

    杨学山一看刘大龙想听自己讲故事了,便毫无保留地向刘大龙介绍起冶戎镇的情况:“对面的十几朝古都,曾是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她紧靠黄河。而北边的突厥一到冬天没吃没喝的了,就南下抢夺中原的资源。这就对古都构成了严重威胁。而这儿,也就咱们现在停留准备夜渡黄河的冶戎镇的南边这个白坡渡口,是过去战争中军队频繁渡过的重要渡口。镇守这个渡口关系到洛阳的安全。所以,朝廷就将重兵放在黄河的北面,把守着白坡渡口,防备北边的土厥民族渡河占领古都。”杨学山见刘大龙心悦诚服地不断点头,得意起来,“除了保卫对面的古都外,这个镇还冶炼金属制造兵器。后来人们用这个镇所赋于的两项任务中的两个关键字‘冶’‘戎’冠名于这个镇。”杨学山换了口气,“你别看这个镇现在不怎么起眼儿,以前那是兵家重地!”

    “嚯,这小地方还这么火过呀!”

    “没看出来吧!我要不看这县志,也不知道。”杨学山越讲越得意,“自古以来,渡口,山隘,谷地都是兵家必争之重地。只要夺取了这些重地,军事行动就可以顺利向纵深发展。你看,咱们不是又要从这儿向南进军了!”杨学山抹了一下嘴角上流出来的口水,“另外,高山、大河,兵书上称为险地,是阻碍敌方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一旦被敌人越过去,再想阻止敌人的进攻就很难了。这就是为什么过去要把扼守黄河的据点设在黄河以北的冶戎镇,而不是黄河以南的白鹤镇。”

    刘大龙敬佩地点起头来。

    “你知道为什么咱们不白天渡黄河,非得夜间渡黄河?”

    “这,我知道!”刘大龙不假思索地说,“为了咱们的安全。这样敌人派飞机给咱们送行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杨学山兴致盎然劲头儿不减,“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孙子兵法》中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看到刘大龙听得津津有味,杨学山又向刘大龙介绍了白鹤镇的由来,告诉刘大龙,白鹤渡口是共产党的福地。当年我们的最高指挥官就率领解放大军顺利从白鹤渡口渡过黄河,当地还流传了一段赞美的民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