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42章
京城里的皇帝和六部大臣们,这几天同样没有睡个安稳觉。
临河府发来急信,大雨已经两日没停。算上路上的时间,这要是雨一直没停的话,那就四个日夜了。
户部尚书吴大人这几晚都是和衣而卧,以防收到哪里决堤的急报,半夜就被叫进宫去安排救灾。
这两年国库的情况好了点,救灾的粮食和银子已经准备了一些,可真要是大规模救灾,那肯定是不够的。
也不知道那个水泥堤坝到底管不管用?这几年也没下过这么大的雨,也不知道这水到底能不能挡住?
朝廷上下这几天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日日一早就等着从南边过来的急报,看到上面的河堤还好好的才松口气。
往年决了也就决了,哪年没有决口的河呢?只是被淹的面积大小不同,地方不一样罢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收到哪里洪涝的急报,心里还有点不出所料终于来了的感觉。今年有了水泥堤坝,有了祈盼,一颗心不上不下的,更紧张了。
今日大朝会,一看就知道安明帝心情好极了,难道是雨停了?
果然,各位朝臣行礼后,安明帝道:“今早这段时日雨量最大的临河府急报到了,大雨已停,沿河各堤坝都完好无损。其余各府也没有堤坝缺口的消息传来,想来是这水泥堤坝确实管用,太子这差事办的好。”
太子本人还在外头各工坊巡视,听不到这番赞扬。平日里脸色肃然,反应最慢的户部尚书吴大人,今天跟变了个人似的,喜笑颜开,赶在所有人开口前,出列贺道:“天佑我大安朝,得此利器。此次临河府四日大雨还能得以保全,实属皇上圣明之功。”
朝臣紧跟着集体行礼,三呼“皇上圣明”好不热闹。六部尚书心里对太子更满意了,办事稳妥,有明君之像。
工部尚书喜气洋洋,整个工部上下辛苦了几个月,这份功劳也有他们的一半。
工部一直隐隐排在六部之末,尽干些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还被其他部门指责尽花冤枉银子,拿不出成果。今日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朝中大臣都来祝贺。
吴大人高兴得不成,可省了大钱了,上任以来头一个夏天这么好过!
兵部尚书也高兴,朝廷省下了这么大笔银子,军饷总该能按时发放了。
朝堂上一副祥和之态,大小官员们面上都是喜色。往年赈灾,他们作为朝臣,多多少少都得出些银子,今年该过个富裕年了。
离水村的村民们,也是放下了心里一块大石头。之前大雨接连下了两日的时候,村里就人心惶惶了。
虽然自从服徭役的男丁们回来说了今年堤坝的神奇之处,大家都忍不住去看了看,摸了摸,确实是坚固。只是这雨也太多了,一颗心实在是放不下。
等到第三日大雨继续下,家家户户已经收拾好细软绑在身上。家里的木盆和木桶都放在身边,随时准备撤离了。
要不是村里日夜都有人轮流在堤坝上巡逻,换回来的人都说堤坝看着还挺坚固的,一村人早跑了。
等到第四日雨停了,村里的老人再也忍不住,在家里儿女的护送下,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河岸边。
眼泪立马就止不住了,河水再涨一尺就能漫过堤坝。浑浊的河水水流急快,水面却很平和,大面大面的向下而去。
河两岸的堤坝安安稳稳的卧在那里,踏踏实实的不声不响,瞧着稳固极了。要是没有这堤坝,按这水量,他们村早就得被淹了。
一旦被淹,田里就颗粒无收。房子不一定能立得住,家里的物什基本上保不住,牲畜人丁也不一定能好好的。大水退去后,接下来多半还会有各种疫病,他们这把老骨头多半是活不下来的。
河岸两边的村子不约而同的,在雨停后来到堤坝边看着水位慢慢的下降。堤坝安稳如故,村民们放下心来,回家可劲烧顿好的,全家好好吃一顿。
劫后余生,要磕头感谢祖宗保佑,皇上圣明。然后马不停蹄的去田里抢救庄稼,田里一直开着口子放着水,还是有庄稼会倒伏,能救回一颗是一颗。
好在家里还有余粮,这季欠收,补种些菜蔬果腹,也能过了冬日。赶紧准备再种一季的红薯,多多的种。
就算是过了时节,产量不高,收获了也能顶几个月的粮食。
一下子下了这么多雨,接下来雨水就该少了,红薯应该能多收些吧?就算是果实不成,多吃红薯藤也能挪出些口粮来。
受了这么大的灾,只要朝廷能减免赋税,咬咬牙就能过到下一年了,总不至于每年都有这么大的雨。
他们这靠河近,不缺水,土地肥沃。只要朝廷不加税,有一季丰收,全家人就能一年不饿肚子。常年种着红薯贴补些,还能余些粮食备着下年。
红薯不挑好地,多开几块荒地轮流种上也不费多大的劲。红薯好种又能饱肚,能做的花样还多,就是不能作为税粮上交这点不合适。毕竟没有正经粮食好存放,官仓不需要那么多。
没有时间悲春伤秋,赶紧干活儿去。祖辈们就是靠着这份顽强,世世代代的繁衍下来。
这堤坝如此坚固,来年还要加固加宽加高。只要不是百年不遇的大灾,他们有一双勤劳的手,就能在这块沃土上越过越好。
临河府府城和沅水下游的四个县一阵欢腾,百姓们奔走相告,带好行李回家。
接连两日大雨后,府城周围的村人便和往常一样,拖家带口赶往府城。
四个县城周围的一百多个村子的人,各自赶往县城。百姓们拖家带口,尽可能多的带着值钱的物什,往临近的城池赶。
府城和县城的地势高些,要是府城和县城也被淹了,他们也不知道还能往哪里去。
临河府三五年的受一次灾,每年都有村子被水淹,区别只是受灾人数的多少。淹着淹着也就习惯了,府城和县城都有一大片的地方,盖了不少的棚子,给受灾的村子充当临时的住所。
柴火和驱寒的药材是早就准备好的。受了洪涝,百姓们死伤人数少,报上去也是政绩。临河府府衙和各县县衙,每年都在雨季来临前,提前备着这些,基本上都用得上,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现在大雨过去了,沅水没有一处决口,百姓们兴高采烈的收拾收拾,准备回家。
“嗐,早知道新修的堤坝这么结实,就不跑了。今年好不容易活了五只母鸡,眼瞅着都能下蛋了,这不是不好带么?前两天咬牙杀了两只,好失悔哦!”说话的大娘一脸懊恼。
“哎哟,这屋子家伙什都好好的,没被水冲走,我就谢天谢地了。杀两只鸡悔啥?还不是进了儿孙肚里?”邻居大娘一向想得开。
“老婆子,我带着儿子先走一步,田里的水走时就开了口子放着。这没被淹了,说不定还能救回一些。”庄户人只要人没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庄稼。
听老汉这么一说,边上的男人们纷纷有样学样,加快了收拾,把重物往肩上一背一抗,剩下的让女人娃儿们拿着,慢慢走。
男人们急着回地里忙活,女人们也不慢,家里头的东西再不值钱,也都是过日子用得着的,得赶紧家去,别让人给顺走了。
大雨一停,太阳刚冒头,村人们就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泥泞,走了个干干净净。
临河府知府请求减免赋税的折子还没写好,安明帝的旨意就到了:今年临河府受灾的县赋税全免。
户部尚书觉着自个儿不对劲。这些天提心吊胆,心里盘算着国库还能挪多少银子去赈灾,这都做好赈灾的准备了,现在只是少了几个县的赋税而已,感觉还赚了是怎么回事?
这户部尚书当久了,每天都在谋算着国库里的那点子东西,如何东挪西借才能过了这一年。明明那些银子只是过遍手,一个铜板都不是自个儿的,每次拨出去却都心疼。
这次都提前心疼好些天了,居然柳暗花明又不用拨银子了,这心里的高兴劲怎么也止不住。这种心情要是李桃花来形容,那就是天降横财,赚了一个小目标!
袁将军上了一个奏折,驻马城城墙现在是真坚固,蛮人轻易攻不进来了。要是打过几场仗,蛮人发现攻城不易,从边上绕进来呢?大安朝边境线长,蛮人不缺马,多跑几天,找个空子绕进来也不无可能。反正这水泥修墙又快又好,咱们给边上围起来,只要能挡住蛮人的马匹,那蛮人就不足为惧。
这法子妙啊!跟修长城似的,只是修长城代价太大。可如今有了水泥不是?修墙那可简单多了,也不需要修多好,地基挖深些,就地取材,填上石头或打上木桩,用上厚厚的土砖,再抹上水泥。
先在稍平整的位置修,慢慢的再连起来,每日派人巡逻,大批的蛮人想要连人带马过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桃花从齐世子嘴里听到这个消息时,就知道她的水泥路有得等了。水泥先是要修堤坝,修完堤坝修城墙,修完城墙还要建墙。
就算有多的水泥能修路了,国库估计也没钱修,有钱也不一定愿意。这时代地广人稀,朝廷上下都还没有意识到修路的重要性。
李桃花眨巴眨巴眼:“齐大哥,你说要是太子有多的水泥,准许乡绅们买来修路,谁家修的谁就给路取个名。还可以在路边立个牌,刻上谁谁家修的这路,你说乡绅们会去买水泥修路吗?”
李桃花祭出了穿越圈钱空口套白狼型配方,不成就当是说了句废话。思路有了,这次圈不成还有下次。
这种需要大家伙积极踊跃,捧着银子来换名声的事,只要朝廷脸皮厚些,那就是一本万利啊。富户们出银子,普通百姓蹭便利,挺好。
齐瑜愣了愣,满脸惊喜,一拍巴掌:“不愧是我妹妹啊,这种法子都能想到!”
李桃花:这套路无数穿越小说都用过了,世人都为名为权为利,从这三点出发,一套一个准。
又有自己是拿着攻略,在玩通关游戏的感觉了。李桃花反省了下,自己好像有些飘了。
这一项项的网文穿越技能打卡做法,再像是在做攻略游戏,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是活生生的,少吃一顿就会饿的,生病受伤真会死的。
李桃花中午大吃了一顿,又觉得踏实了,果然没有什么情绪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不行就再来一顿。
水泥路是一定得有的,不说走遍安朝的大江南北,就济州府城到芙蓉镇的这条路,走一次就能让阿爷阿奶全身酸痛好几天。
靠双腿走,脚得起泡,坐车能把人颠散架。这年头橡胶树不知道在哪里,弹簧工艺不合格,车轮还是木头的,再加上高低不平,坑洼常见的路面,行路体验实在是称不上好。
李桃花坐过干娘安阳侯夫人的马车,不少地方用上了铁片,应该也做过减震处理,坐垫底下铺着厚厚的皮毛,算是安朝马车界的劳斯莱斯了,仍能把人颠得七荤八素的。
所以齐瑜从京城过来,多数时候都是自己骑马,马车跟在后头,偶尔才上去坐坐。
难怪这年头女眷出远门少呢,就这坐马车这一条,身板不够硬,都能去了半条命。
更不用提一路上吃喝拉撒,睡觉洗漱都多有不便了。还有迷路和山匪路霸,刮风下雨等各种突发意外防不胜防。
李桃花突然觉着,自己出门走一走,看一看各地美景的目标不是一般的远大。
齐瑜这会觉着桃花妹妹不光是大安的福星,还是他的福星了。
太子前几天还发愁,跟他抱怨来着:这水泥是好,原料也不花分文,可这要的量大,各个工坊的人都不少,时间长了,这些人的工钱和吃喝也不是一笔小钱。
现在水泥都是拨给各府修堤坝,给边城修城墙的,收的银子只够一路送过去的花销。
工坊里的花费还是靠户部的拨款,这时间一长,数目也不少了,户部尚书现在给钱也不那么痛快了。
桃花妹妹这法子好,水泥别卖太便宜,也不用多贵,工坊的花销就填回来了。
朝廷不花分文,说不定还能挣点。多开几个工坊专门卖给富户,也不占修堤坝和城墙的份额,想必皇上也不会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