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塞上风云
在老画师赵赟规划的宏伟蓝图中,将是一处包括云中(呼和浩特)五原(包头)在内的前套平原的区域核心。这一区域核心将辐射整个前套地区的云中郡、五原郡,并与南北黄河沿岸的后套平原中的朔方郡遥相呼应。利用前、后套平原有着充分的黄河水资源的灌溉,并在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在这里设立的屯田基础上,重新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大规模屯垦区域。由赵、马、糜氏家族为主导的,并组织北方地区各大汉人群体向北迁移移民实边。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团结附近地区零散的游牧民族部落。共同组成的各民族抱团取暖,对抗战乱的根据地。在老画师赵赟的设想中,所希望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汉人地方割据政权。而只是希望为北方汉民,在战乱中求得一块谋生之地,不是所有北方的汉人家庭都有能力随同那些西晋王朝的权贵家族一起迁徙到南方去躲避战乱的。几乎包括外族在内的所有人都能看出西晋王朝早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只有愚蠢的司马家族的那些“精英”们,还在忙着你争我夺的为西晋王朝的覆亡而贡献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汉代中原王朝在河套地区有四个郡,按地理位置从西往东依次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四郡。其中朔方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设立的,它的范围属于后套平原地区,地处这一段分流成为南、北两条黄河中的南河之南,大致在现今的巴彦淖尔磴口一代。其余三郡实际上都是出自赵国时期赵武灵王率兵从娄烦、林胡等游牧民族手中夺取的草原土地。在赵武灵王时期所建立的九原、云中两郡之中,九原郡被改名为五原郡。云中郡被一分为二,原来云中郡的东部如今呼和浩特以东区域新设立了一个定襄郡。
赵武灵王实行的大量招募娄烦、林胡部族中的骑手加入赵国的军队,使之从游牧民族的身份转为农耕民族的户口,这是绝大多数娄烦、林胡部族部众们所乐见成的。如果说是赵武灵王灭掉了这两个最靠近中原农耕地区的游牧民族部族的话,还不如说是赵武灵王采用优厚的待遇的方式,勾引了大量娄烦和林胡部族的部众加入了赵国新建立的骑兵部队,两位倒了大霉的游牧民族的首领娄烦王和林胡王最后就连自己的部族,都快被不要脸的赵武灵王勾引跑光了。赵武灵王这样的措施,实际上促成了林胡、娄烦部族很快的融入了汉族的大家庭中。所以说,林胡和娄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不是被灭掉的,而是被赵武灵王采用另一种手段同化掉的。当时赵国之人普遍与其他中原诸侯国之人在相貌、体型上有所不同,这样的相貌和体型差异正是由于这一种早期的民族融合所导致的。
五原郡的郡治为“九原县”(包头九原区),五原郡包括现今的包头、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噶尔旗的东北部。云中郡的治所“云中县”在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郡包括今天的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北,从土默特左旗到清水河的区域。定襄郡的郡治“成乐县”在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西北的土城子,定襄郡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卓资、和林格尔到清水河。
从今天地图上看,“河套平原”包括原来所指的“前套”、“后套”,也就是:包括呼和浩特、包头在内的前套平原和黄河南、北河之间的后套。而在民俗和人文观念里,现在的“河套”主要是指“后套”,基本就是巴彦淖尔的磴口到包头之间的区域。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打破了河套平原荒漠草原与荒漠这一地带性的束缚,呈现阡陌相连,沟渠纵横,绿荫弥望的景色。栗钙土和棕钙土只在局部地区残存,大部地区已为灌淤土代替。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也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 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
早在秦汉时代即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清中叶以后,河套地区的灌溉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永济渠、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民国时期在后套地区以东修建了三湖河灌区,在前套地区修建了民生灌区。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全面规划,致使灌区内渠系紊乱,无坝自流,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巡视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结果在西河遇到楼烦王的部队。前一段时间,楼烦王相邀林胡王共同击赵,意图收复失地。但林胡王说赵军精锐难当,不愿冒这样的风险。楼烦王的部众们也屡劝楼烦王不要轻举妄动,楼烦王不听,强令部众随己击赵。在见到赵武灵王的大部队后,楼烦王的部众再次劝楼烦王不要和赵武灵王硬拼。楼烦王见赵军甚众,又是赵武灵王亲自领军,而自己的部下怯战不前(哪里是怯战,是想着改换门庭投靠过去才是正题),心中十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赵武灵王见楼烦军队犹犹豫豫,知道楼烦军队畏惧自己,不敢与自己交战。于是派使者请楼烦王讲话。楼烦王硬着头皮来见赵武灵王,没想到赵武灵王竟然十分客气。
赵武灵王得知楼烦王在被赶到阴山以北之后,由于气候寒冷,水草也不及河套地区丰盛,生活过得很是不如意。因此便允许楼烦王率部回归河套故地,但必须要服从赵国的命令。楼烦部族不允许再劫掠赵国的边境,楼烦部族成员也可以加入赵国的军队和官府,赵国将一视同仁不会歧视。楼烦王见自己可以回归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并没有什么损失便同意了。楼烦部族的部众知道赵国的骑兵待遇很优厚,远胜于逐水草而居的漂泊生活,骑马打仗本就是他们非常乐意的职业,此前他们的许多朋友已经在赵军服役,令他们很是羡慕不已,因此他们都很乐于归附赵国。大量的楼烦骑士脱离楼烦王而转投入到赵武灵王的军队中去。阴险的赵武灵王不费一兵一卒,就从娄烦王手中挖走了大量优秀的游牧民族骑士。这些游牧民族的优秀骑士成为了赵国骑兵的中坚骨干。大量游牧民族骑士加入后的赵国军队实力大增。原先的弱赵一举成为了中原诸侯国中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赵国的强盛起到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正是由于赵武灵王接纳吸收大量游牧民族的政策。引发了赵国原先的王族和贵族部分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并为自己在以后的沙丘宫中,引来了杀身大祸。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国王投降,中山国灭。赵武灵王将中山国中的白狄子民编入赵国口丁,将中山国国王迁往肤施(今陕西榆林)。部众脱离殆尽的楼烦王不甘从此失去权势,于是,与相距不远的肤施中山王联络。不久,中山国国王与楼烦王共同谋反,为赵武灵王攻杀。在占领中山国后,赵武灵王便着手整理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不久,赵国境内南北交通通畅无阻,代郡和邯郸两地曾经的南北分裂局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历年的征战中灭中山国、吞并了林胡和楼烦部落,据其地设置了云中郡。并在这片的土地上开辟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34;赵长城&34;。赵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率先将骑兵这一兵种引入中原地区的诸侯征战之中。
雁门郡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郡名,战国时由赵武灵王设置,位于山西省境内的右玉县南。是历史记载赵国时期李牧抗击匈奴第一线。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后又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在今代县西十五里,后魏移治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
代地本为代戎活动的区域,代戎原为白狄部族的一个分支,这些白狄部族是在向东迁徙到代地后,与当地部族混居后形成的新的族群,被称之为代戎。这里也是商周诸侯国之一。汤封同姓代子立国,国名为代。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公元前475年赵武灵王置代郡。辖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郡治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
赵武灵王率领经过&34;胡服骑射&34;改革的赵国大军横扫晋北和内蒙古南部,开拓疆域,把林胡、楼烦部族逐至鄂尔多斯高原和黄河后套以南地区,与其隔黄河相望。把匈奴逐至乌拉山以北地区,与其隔山对峙,并在所占领的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上设立了云中郡。为了防备山北的匈奴对云中郡的反攻,赵国沿乌拉山修筑了长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国赵长城的一段。同时,在各个沟通山北的山口修筑了屯军和防御用的城障,并在其中最大的山口即今称为哈德门沟的山口的南部地区修建了一座较大的城郭,即为赵九原城,赵国在城中屯有重兵,使之成为赵国在其西北部的军事重镇。
随着秦国的强大,公元前236年云中城被秦军占领,在此前后,九原城也被秦军所控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秦攻匈奴之战又称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公元前215年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以南的大片土地,设立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并沿黄河修建了三十四座县城,以今包头市以西、后套平原以东、南黄河沿岸(今鄂尔多斯)以北的广大地区新设一郡,作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将之命名为九原郡,郡治设在九原城。
西汉建立后的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九原郡改称五原郡,下治十六县,九原城作为郡治的地位没有改变,五原郡为汉代重要的农垦区,九原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东汉初年,自称是汉武帝曾孙的卢芳占据了九原城及其附近地区并称帝,都城就设在九原城。公元39年(建武十六年),卢芳降,九原城又重归汉王朝的统治之下。为了充实边疆,东汉实行鼓励人民回归本土的政策,因战乱迁离九原城的居民回流,城市得到恢复与发展。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至公元2世纪左右,九原城的居民因战乱弃城迁移城市遂废。直至唐朝时期,才在原址上建立中受降城,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设立了云中郡。郡治为云中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立为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的三十六郡,云中郡即为其中一郡。西汉时期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1年),为北据匈奴扰边,将云中郡一分为二,另设定襄郡。云中郡治仍在云中城,管领有十一个县,约分布在今大青山以南、东起至卓资县西境,西至包头市古城湾,沿大黑河流域南至清水河县喇嘛湾这一片地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