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科幻小说 > 巡航 > 第二十七章 河套地区

第二十七章 河套地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常山赵氏家族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宗室后裔。战国时期的赵国,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以前,赵国的国力很弱,赵国的国都邯郸也曾经被魏国攻占长达三年之久。由白狄部落组成的中山国横亘邯郸与北部代郡之间。交通联系极为不便。实际上常山郡的所在地现在的石家庄,原先也是中山国的领地。赵武灵王即位初期在鄗城(邢台柏乡)与中山国作战,几乎大败而归。所以为了一雪前耻,赵武灵王开始推行胡服骑射,实行了全国自上而下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赵国向北发展攻下了九原和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以后,将这里改作&34;骑邑&34;,全部用以训练赵国的骑兵。并大量吸收林胡、楼烦部落的勇士,加入自己的骑兵队伍,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听命于国君的,强大的国家骑兵军队,使赵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

    赵武灵王趁秦国此时内战正酣,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林胡部族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战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种林胡马的补充以后,赵武灵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将他们编入到自己的骑兵军队中。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继续攻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对中山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此间不死心的林胡王和楼烦王想与中山联系,共同夹击赵国的代郡,却遭到了赵武灵王的痛击。赵武灵王趁机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建立了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并于九原迫使林胡和楼烦向北迁移至阴山以北的草原地区。赵武灵王还派出专人督造修建了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部族继续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古黄河北支)、狼山(阴山山脉西段)一带。最西端为位于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之上,今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青山镇)向西的达巴图音苏木,夹在东侧的达巴图沟和西侧的查干沟的台地的断崖上的高阙塞,就是赵长城的西端。这一道赵国时期的长城,覆盖了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的黄河后套区域。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也就是黄河后套地区的东面,乌梁素海的南端,沿阴山山脉东段包含了包头(九原城)、呼和浩特(云中郡)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34;前套&34;区域。直至至河北张北(定襄郡)一线。

    河套是指黄河&34;几&34;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为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34;西套&34;,和内蒙古部分的&34;东套&34;。有时&34;河套平原&34;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34;后套&34;,和包头、呼和浩特的前套地区区分开来。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阴山山脉西段之狼山横贯乌拉特后旗南部100多公里,山峰耸立,南陡北缓,南坡海拔高度1030—2365米,相对高差平均600多米,最大高差达1300米;北坡海拔高度1600—2365米,相对高差100—400米之间。主峰巴什喀海拔2365米,是乌拉特后旗的最高峰。在旗境内形成了众多峡谷和象形景观。

    黄河流经宁夏,由南向北流入内蒙古境内,在巴彦淖尔磴口县分流,分成南河和北河:南河在库布其沙漠的北边,从磴口到临河以南,流经九原,到乌拉特前旗。北河则从磴口往北到杭锦后旗,再向北去时遇到了狼山,只能改道顺着山势由西向东流去,绕过五原又沿山势向南折返,到达乌拉特前旗与南河再度汇合。这座让北河折返、改变流向的山名为“狼山”,属于阴山山脉。有人认为“狼山”就是狼居胥山。“河套”这个名称定义源自明代,即《明史》中所谓“大河三面环之,所谓 &39;河套’也。”

    “河套”地域范围指的是长城以北、黄河以南,当时的“宁夏卫”(银川)以东,“东胜卫”(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以西的范围以内。明代的河套之争不仅是明朝与瓦剌的争夺,也是鞑靼各部落之间争夺的住牧要地。明清以来,“河套”的大概念基本指的就是:北纬37度以北,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包括: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部分黄土高原。“宁夏平原”称“西套”。至于“前套”与“后套”的划分有两种不同观点:以黄河北岸的巴彦淖尔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包括呼和浩特、包头等,西为“后套”,包括临河、磴口、乌海、五原;还有一种是以磴口到乌拉特前旗的黄河南河为界,黄河以南到长城之间是“前套”;黄河以北则是“后套”。

    “河套”的具体名称虽然是明代才有的,但是对于河套地区的重要性早在西汉就有所认识。汉武帝时主父偃奉召,谏伐匈奴,当时主父偃提出秦代李斯的观点:“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匈奴居无定所,也没有积谷防饥的观念,游牧如同鸟兽迁徙而飘忽不定,所以要攻打匈奴很难。后来主父偃提出一个对策,就是:经营朔方。“朔方”是指北边荒凉而寒冷的地方。主父偃说的“朔方”在西汉都城长安极北处,越过长安再往北的黄河南岸区域。主父偃说这个地方“地肥饶,外阻河”。汉武帝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朔方郡”在现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其治所“三封城”在今天的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

    汉代在河套地区有四个郡,按地理位置从西往东依次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朔方郡大范围属于后套,地处这一段黄河的南河之南,大致在今天的巴彦淖尔磴口一带。五原郡的郡治“九原县”在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九原区,五原郡包括今天的包头、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噶尔旗的东北部。云中郡的治所“云中县”在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郡包括今天的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北,从土默特左旗到清水河的区域。定襄郡的郡治“成乐县”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定襄郡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卓资、和林格尔到清水河。

    今天从地图上看,“河套平原”包括原来所指的“前套”、“后套”,也就是:包括呼和浩特、包头在内的前套平原和黄河南、北河之间的后套。而在民俗和人文观念里,现在的“河套”主要是指“后套”,基本就是巴彦淖尔的磴口到包头之间的区域。

    经过&34;胡服骑射&34;改革的赵国大军横扫晋北和内蒙古南部,开拓了疆域,把林胡、楼烦逐至鄂尔多斯高原和黄河后套以南地区,与其隔黄河相望。把匈奴逐至乌拉山(阴山山脉西段南支)以北地区,与其隔山对峙,并在所占领的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上设立了云中郡。为了防备山北的匈奴对云中郡的反攻,赵国沿乌拉山修筑了长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国赵长城的一段。同时,在各个沟通山北的山口修筑了屯军和防御用的城障,并在其中最大的山口即今称为哈德门沟的山口的南部地区修建了一座较大的城郭,即是九原城,在城中屯有重兵,使之成为赵国在其西北部的军事重镇,有效地保障了云中郡北部地区的平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公元前215年又渡过黄河,占领了大片土地,于是,沿黄河修建了三十四座县城,并以今包头市以西、后套平原以东、黄河南岸(今鄂尔多斯)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新设一郡,作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将之命名为九原郡,郡治设在九原城。

    西汉建立后的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九原郡改称五原郡,下治九原、固陵、五原、临沃、文国等十六县,九原城作为郡治的地位没有改变,五原郡为汉代重要的农垦区,九原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公元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东汉初年,自称是汉武帝曾孙的卢芳占据了九原城及其附近地区并称帝,都城就设在九原城。公元39年(建武十六年),卢芳降,九原城又重归汉王朝的统治之下。为了充实边疆,东汉实行鼓励人民回归本土的政策,因战乱迁离九原城的居民回流,城市得到恢复与发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至公元2世纪左右,九原城的居民因战乱弃城迁移,城市遂废。直至唐朝时期,在原址上修建了中受降城,一时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九原城(包头市)为三国时期天下第一猛将吕布的出生地。最早为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所修筑,时间当在公元前300年前后。秦时为九原郡郡治,汉时为五原郡郡治,卢芳称帝时期被定为都城,也是秦始皇所修秦直道的北止点。唐朝时期为中受降城。九原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在其西北边境兴筑的军事重镇,汉朝时期这里设立了五原郡, 并以五原之名闻名于世。可惜此时五原已经被遗弃成为了一座弃城。

    黄河河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养育了无数的汉家和少数民族的优秀儿女。自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连连战乱以来,这一块沃土实际上已经被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放弃了。这里早已成为了游牧民族的一片牧马之地。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些零散的匈奴部族和羌氏部族的牧民。这些各个不同的游牧民族在这一片实际上并无归属的土地上,过着四处游荡的放牧生活。其实在这些游牧民族之间也经常也会出现一些武力冲突。而这些冲突的发生的理由也很奇葩,不是你家骚公羊偷偷的爬上了我们家可怜的小母羊的后背啦,就是我们家的母牛被你们家野蛮不讲理的雄性公牛给欺负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要赔钱。反正没有一口可以炖煮牛羊肉的铁锅,这件事就没个完。想着仅凭几头牛羊是根本就打发不了的

    在芒砀山区的那一个夜晚,等到三位小徒弟离开以后。赵老画师将自己的一勾大胆的设想提了出来。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力强盛,击败并灭了中山国据其地。并乘胜开拓北面疆域,把原住居在晋北及内蒙古中部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族,驱赶到黄河西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势力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扩展疆域到河套边沿。沿阴山山脉修建了赵国的北长城。并在此新开拓区域设立了云中、雁门和代郡三郡。在赵老画师的构想中,三家联合以后。可以用一种进入该地区进行农田开垦的方法,逐步渗透,建立起三家联营的屯垦农庄。先做好基础建设,待到时机成熟后,再一举占领此地。以赵国北长城为界,在赵国旧地建立起一个战乱动荡时期的所有汉家子民的求得生机的立足之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